玉米螟防治技术
2023-12-22黄萍
黄 萍
(清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甘肃 定西 748200)
玉米螟也称钻心虫,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在幼虫阶段对玉米造成为害和影响。玉米螟幼虫以玉米的茎部为食,会破坏其茎秆内部组织,轻则阻碍玉米茎秆内部的营养物质输送,重则导致玉米茎秆在风力作用下折断。以东北地区为例,玉米螟每年发生2 代,第1 代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植株及其雄蕊;第2 代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植株的花丝和果穗部分。对于寄主而言,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植株,发病较轻可造成30%左右的损失,发病严重会造成90%左右的损失。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为害最严重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幼虫期,该时期的玉米螟具备趋糖、趋湿和负趋光性特征。在玉米生长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啃食玉米的嫩叶,在玉米心叶上留下排粪孔。在被害心叶展开后,会严重影响玉米茎叶的生长,玉米植株的长势会变得缓慢,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植株无法正常抽出雄穗。第1 代幼虫期的玉米螟主要集中于玉米心叶的上部,对尚处于穗苞中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造成为害。第2 代玉米螟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花丝内部,会咬断玉米的雌穗花丝。在我国,玉米螟每年发生代数会受到纬度高低影响,每年可发生1~7 代,具体的发生期取决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同一发生区域中,气温变化也会为发生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1]。
2 玉米螟的发生条件及规律
为有效预防玉米螟可能为玉米种植过程造成的危害,工作人员应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玉米螟具体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测防指标。
2.1 玉米螟的发生条件
玉米螟的发生条件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气候条件。暖冬和暖春等异常气候可以为玉米螟的老熟幼虫提供便利的越冬条件,而在越冬玉米螟幼虫死亡率较低的情况下,玉米螟下一年的残留基数会有所增加。每年4—5月降水增多,空气湿度随之升高,促使越冬的玉米螟幼虫化蛹羽化。而越冬玉米螟幼虫所需的化蛹羽化时间较长,在生长中后期会出现世代重叠问题,进入6—8月雨季之后因空气湿度会暴发严重的玉米螟。
二是虫源基数。农业生产人员习惯在冬季堆积秸秆,会为玉米螟的寄居越冬提供便利,进而增加了虫源基数。
三是玉米品种的抗玉米螟表现。紧凑型、半紧凑型与叶片较为宽大且嫩绿的玉米品种很难抵抗玉米螟。
四是耕作栽培制度。阶梯式混种、插花田面积较大或是桥梁田较多的情况下均会为玉米螟转移取食提供便利[2]。
2.2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受地理位置、地势气温和生活习性等影响,不同地区的玉米螟实际发生的代数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例如,北方春玉米大多会在7月中旬遭遇第1 代玉米螟幼虫为害。第2 代玉米螟幼虫主要集中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主要为害玉米穗、玉米茎秆。此外,玉米螟还有可能以末代老熟幼虫的方式寄生于玉米秸秆、穗轴乃至根茬中越冬,此类玉米螟在玉米茎秆中发现最多,在下一年的生长季节化蛹羽化。
第1 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对玉米的心叶造成为害,玉米打苞之后会为害雄穗,在雄穗扬花后蛀食玉米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处的茎秆。而第2 代玉米螟虫卵和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的抽丝盛期附近,后续为害玉米穗柄,会影响玉米的千粒重和粒籽品质。而玉米螟成虫大多于夜间进行活动,具备了较为突出的趋光性表现,所选产卵植株大多高于50 cm[3]。
2.3 玉米螟的测防指标
为对玉米螟发生状况进行测防,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应在秋季和立冬后针对寄主玉米的秸秆状况进行抽查,以便获取玉米螟的越冬基数,其间应参考秸秆中的幼虫头数、活虫数目和秸秆残余量进行推算,预判实际的玉米螟虫害程度。在此过程中,夏季降水可以为玉米螟生长提供便利。
低气温、多降水量和突发暴雪均不会影响玉米螟越冬。3—4月多降水天气可以对玉米螟的发育造成影响,6—8月较高的气温可以加快玉米螟的化蛹羽化速度。与此同时,较大的玉米种植面积会为玉米螟生存带来便利,为其提供较为充足的繁殖空间,进而带来严重的虫害问题。
3 玉米种植过程中综合治理玉米螟的有效策略
考虑到各地区的玉米种植条件有所不同,各地农业生产人员需要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分析结论实现良好的综合治理效率,确保玉米的产量及品质。
3.1 农业性防治策略
3.1.1 优选抗玉米螟能力强的玉米品种
一方面,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害能力表现各有不同,也会对农业生产中的玉米螟防治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选取在抗虫害方面表现良好的玉米品种,以确保和提升实际的玉米螟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人员还应在春季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期进行处理,如沤粪、焚烧和碾压玉米秸秆等。此外,还可以使用玉米穗轴生产糖醛,防治越冬幼虫。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还可围绕玉米品种的抗玉米螟表现及能力进行品种选择,借助优质玉米品种自带的抗螟素影响初龄玉米螟幼虫的生长。
3.1.2 调整优化玉米种植过程的实际耕作制度
在实际的玉米螟防治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耕作制度同样会为防治效率及效果带来影响,因此需要农业生产人员保持重视。以湖北省为例,该地区的种植人员可以优选玉米品种,然后将春播调整为夏播,缩减春玉米的实际播种面积,有效切断第1 代玉米螟幼虫的食料供给,使其出现断代。与此同时,种植人员还可合理地综合应用间种、套种和混种等种植方式,降低玉米螟的为害。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可以将玉米和花生进行间作,将玉米和红薯进行套作[4]。
3.1.3 合理密植
结合玉米品种、播种的季节、生育期的长短来控制播种的密度,适宜密度为60 000~90 000 株/hm2。通常情况下,春季播种玉米可以适当密植,夏季播种玉米要适当稀植。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当密植,平展型的玉米品种要稀植,以此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性。
3.1.4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做好玉米田间的水肥管理工作,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和抽穗灌浆期,可增施钾肥或磷肥,钾肥主要选择硫酸钾和氯化钾等,磷肥主要选择磷酸二氢钾。有条件的玉米种植地区可进行滴灌或者喷灌,防止田间干旱。
3.1.5 清除田间的秸秆
在玉米收获完成后,要集中清理越冬寄主作物秸秆,并且做好粉碎处理,能够灭杀一部分玉米螟虫体和卵块。
3.1.6 加强田间管理
种植户要加强田间的巡视和管理,了解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发现受到虫害的植株要及时拔出,带离田间统一销毁处理。
3.2 生物性防治策略
3.2.1 引入玉米螟天敌进行自然化防治
利用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引入玉米螟天敌,对玉米螟幼虫进行灭杀。生物性防治不会带来污染问题,同时防治效果较好,近年来已经成为防治玉米螟的主要防治方式之一。赤眼蜂属于较为常用的玉米螟天敌,会在玉米螟虫卵进行寄生产卵,在玉米螟幼虫破卵之后可再次进行寄生,进而影响玉米螟的生存与繁殖[5]。
3.2.2 借助昆虫性的引诱药剂灭杀雄性玉米螟
使用昆虫性的引诱药剂,能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奠定基础。在封垛阶段,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可以使用白僵菌,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白僵菌属于寄生性真菌,该种生物药剂的致死率高,扩张性表现突出,繁殖速度较快,螟虫在接触之后会迅速缺水变僵硬,能够在短时间内死亡,致死率较为理想。为此,可选择适量的白僵菌、细沙均匀混合,然后按照100 g/m3的用量撒在玉米心叶内。在用药过程中要做好个人的防护,不慎接触之后要及时冲洗。在实际使用白僵菌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从业人员需要从严依照玉米螟种群数量调整白僵菌的具体用量,以防伤及其他益虫[6]。
3.2.3 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选择Bt乳剂。在玉米心叶末期之前,用量控制在3 000 mL/hm2左右。二是选择Bt 颗粒剂。用量控制在10 500 g/hm2左右。也可以对两种药剂进行稀释处理,防治效果显著。
3.3 物理性防治策略
玉米螟的物理防治策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虫害防治可能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具备良好的防治效率及效果,主要有以下防治方法。
3.3.1 高气压泵灯
高气压泵灯利用昆虫的生物本能,针对已经具备趋光性特征的玉米螟成虫进行诱捕,通过减少成虫数量控制玉米螟的为害程度。具体而言,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可以借助高气压泵灯,针对处于产卵期前后的玉米螟成虫进行诱捕、灭杀。其间从业人员应当注意确保高气压泵灯间距介于100~150 m,同时还应选取玉米种植区域中最为醒目且不会被遮挡的位置放置高气压泵灯。考虑到玉米螟成虫有夜行性的本能,种植人员在夜晚放置高气压泵灯,天亮关闭即可[7]。
3.3.2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玉米螟虫有趋光性特点,在成虫羽化前7 d 左右可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选好诱捕地点,将杀虫灯按照要求组装,准备好支架,埋入土层1 m深左右,并悬挂杀虫灯,距离地面130 cm 左右,2 盏灯之间的距离应该在200 m 左右。太阳落山之后将灯打开,第二天太阳升起前关灯。
3.4 化学药剂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虫见效快、效果好,是当前主要的玉米螟虫防控方法,应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在防治螟虫的同时减少对玉米植株的伤害。调查研究显示,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防护效果最好,防治效果高达76.53%左右,其次是22%甲氧肼•氯虫苯悬浮剂,防治效果高达72.04%左右。玉米2~3 叶期,可选择40%辛硫磷乳油,用量为600 mL/hm2,或者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用量为150~750 mL/hm2,兑水之后喷雾。玉米9~12 叶期,要交替轮换施用药剂,防止害虫产生耐药性。可选择1%辛硫磷颗粒剂15~30 g/hm2,和300 g 细沙均匀混合,撒在玉米的心叶部位,能够防治玉米螟虫的幼虫[8]。
4 结束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防治效果将会直接影响玉米最终的产量与质量,因此需要农业生产从业人员保持高度重视。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种植密度和肥水条件均会为玉米生长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影响玉米螟实际的危害系数,需要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分析和把握就上述条件控制玉米螟危害系数的思路与方式,减少玉米螟可能对玉米种植过程带来的影响,确保玉米种植过程可以取得符合预期的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生产人员需要更加深入了解玉米螟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为害程度、发病条件和发生规律,才可以基于实际的玉米螟为害状况采取有效策略予以防治,实现较为符合预期的综合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