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2023-12-22张瑞霞

种子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播种量株距行距

张瑞霞

(通渭县马营镇人民政府,甘肃 定西 74330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人工套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其方法是将玉米与大豆相结合,玉米起到侧排的作用,同时扩大了下层大豆的活动空间,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阳光,保证了适宜机械操作的玉米与大豆轮作,形成了1 季2 种的种植方式,保证了作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还能使农作物有效汲取阳光,避免光能浪费。不同品种间也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形成了一种镶嵌式的种植模式,从而使2 种作物间的光合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种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合种群,其生产力更强,在交互作用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另外,由于大豆与玉米的空间分布比较合理,使得复合群体间的矛盾较少,能确保土壤肥力、水分与营养物质比较充足,表现出较好的耕作效果,使得耕作的经济效益得到快速提升。大豆能从土壤中高效汲取氨氮,从而保证了其自身所需氨氮的充足供应,并对玉米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玉米根系能分泌出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能够分解土壤中不溶性矿物质,形成有效养分,让大豆能够汲取、利用,从而获得充足的养分,实现单一大豆种植无法达到的效果。此外,通过种植玉米、大豆能抵抗多种病虫害,增加产量。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栽植原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指利用2 种作物的遗传及生物学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复合种植,从而形成的一种立体间作模式。2 种植物的高差使两侧的行距最大化,从而最大化利用光照、水肥、空气等资源。这样既能增加大豆产量,又能保证玉米产量,达到大豆和玉米双收的目的。

2.2 种类概览

根据玉米与大豆互补性等特点,选育玉米、大豆高产品种。本试验以安农591、陕科6 号、MY73、中玉303、隆平638、安农218、豫单9953、农大372为玉米主栽品种。选用耐阴、高密度、高产的皖黄506、皖豆37、皖豆33、霖豆10、宿豆051、祁黄34等大豆品种。

2.3 选择栽培方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核心是增宽株距,增加光照,提高种植密度。要使玉米株数与清种基本一致,大豆株数达到清种的70%以上,保证玉米不减产,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

2.3.1 按4∶2的方式栽植

4∶2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带和2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带宽29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种量138 000 株/hm2;玉米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种量为69 000 株/hm2。将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5 cm。

2.3.2 按4∶3的方式栽植

4∶3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带和3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带宽35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种量114 0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左右、边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间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种量66 000 株/hm2。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5 cm 以内。

2.3.3 按4∶4的方式栽植

4∶4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带和4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带宽40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8 cm 左右,播种量124 5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或大小行(小行距不小于40 cm),边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间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种量73 500 株/hm2。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5 cm 以内。

2.3.4 按6∶3的方式栽植

6∶3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6 行大豆带和3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带宽455 cm 左右,大豆行距45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种量132 0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左右,边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间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种量51 000 株/hm2。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5 cm 以内。

2.3.5 按6∶4的方式栽植

6∶4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6 行大豆带和4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带宽515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9 cm 左右,播种量165 000 株/hm2;玉米行距60 cm、株距12 cm,播种量67 500 株/hm2。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0 cm 以内。通渭县综合考虑农机条件、生产实际、种植习惯和后期田间管理等因素,以6 行大豆带和4 行玉米带的复合种植方式为主。

2.4 种肥同播

在播种时应采取“扩行距,缩行距”的原则,为了达到净产量,可增加行距,缩小株距。玉米4 行,行距60 cm,株距12.8 cm,播种量675 00 株/hm2,施用45%高氮缓释玉米肥、45%高氮玉米专用肥或有机复合肥。大豆6 行,行距40 cm,株距8.9 cm,播种量135 000 株/hm2,施用复合氮磷钾肥或大豆专用肥,用量为150~300 kg/hm2;玉米和大豆的行距为60 cm。玉米用4 行播种机播种,大豆用6 行播种机播种,种子和肥料可同时播种、施用,可在适合的情况下使用导航辅助工具,以提高行距的精度和均匀度。

2.5 田间管理

2.5.1 化学除草

在播种前如果种植地出现了大量杂草,应喷洒草铵磷,将已经萌发的杂草清除,从而降低杂草基数。在播种后萌发前,要进行1 次封闭式除草,可以用乙草胺+噻吩磺隆,并根据土壤含水量调整灌溉方式。如果封闭式除草效果不佳,在3~5 叶期、2~3 叶期选用二甲松类、甲氧基甲基酯类除草剂,并采用自动移动式分区喷雾机定向喷洒根茎,或采用定向喷雾机人工喷洒。选用适合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除草剂,在指定场所除草,并进行物理隔离,以免影响药效。全生育期,在大豆-玉米双作物体系中,种子萌发时间较长,且与降水量关系较大。当天气转晴、降水增多、温度上升时,杂草也会增多。要及时清除杂草,否则在后期很难根除,对大豆、玉米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2.5.2 水肥管理

播种后应用机械翻土,防止积水,如果出现旱情要及时补水。在玉米生长期内未施用缓释肥,可施用尿素150~300 kg/hm2,并深层施肥。如果是早熟大豆,需要施用尿素75~125 kg/hm2,结荚期喷洒1~2 次磷酸二氢钾750 g/hm2,并在田间推广应用微喷雾+追肥+叶面肥技术[1]。

2.5.3 控旺防倒

重视控制大豆、玉米旺长。在大豆、玉米过度生长的情况下,可选择在大豆初开花及玉米抽穗期喷施氨酸甲苯或氨酸甲苯,以达到控制大豆、玉米苗生长的目的。喷洒药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段,药剂浓度适宜,均匀喷洒在叶片顶部,不能反复,不能漏喷,喷洒后6 h 内有降水,可再喷洒1 次。此时要减小喷洒剂量,避免因喷洒农药过多而灼伤植株,导致作物产量降低、落叶等。

2.5.4 病虫害的控制

玉米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玉米纹枯病、玉米叶枯病、玉米叶腐病、玉米叶锈病、玉米穗锈病、黑斑病、灰斑病等。大豆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等。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以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时间为依据,在播种前,包衣种子或者施用药剂处理种子,在发芽后,病虫害可以施用药物进行防治,从而达到防治效果。杀虫剂可选用氟虫腈、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混合搭配施用。若在相同季节,可采用热雾或滴水装置,以保证药效。若防治时间不一致,可采用喷雾方法分别防治。根据大豆条带与玉米条带间距调整喷头,并精确设置喷雾宽度[2]。

2.6 机械化收割

2.6.1 分批收割

收割大豆,适合于大豆早熟田块,采用大豆联合收割机收获已熟的大豆。收割玉米,适合于早熟玉米的田块,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割早熟的玉米,采用大豆联合收割机收割晚熟的大豆。

2.6.2 同步收割大豆与玉米

在大豆和玉米成熟后,选择割宽2.2 m 的大豆收获机收割。在大豆籽粒鼓粒完成、玉米乳熟期至蜡熟初期,选用割宽2.8 m 及以上的青贮收割机,同步收获高茎、低茎的玉米和大豆。

3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对策

3.1 完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学化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制度

3.1.1 以政府为主导,齐抓共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长期系统性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原则,采取各种奖励政策,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加强科研部门、推广部门、新型职业农民等多方协作,通过各方协作和信息交换等方式,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从而提升种植效率与质量,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3.1.2 分工明确,组织协调

首先,明确每项宣传活动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科研机构以创新栽培技术为核心,不断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法,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持续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其次,做好新技术宣传工作,加强对新技术的整体把握。通过科学、先进的推广方式和计划,使农民和农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从而推动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3]。

3.1.3 依托主体,示范带动

由于通渭县的传统农田以小块、零散为主,很难在大范围内统一推广,再加上一般农民对该种植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普遍持观望态度,所以,应鼓励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该种植模式,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种植模式进行有效推广,这样既便于田间管理,又能用实际种植成效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从而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

3.2 强化农业科技基层队伍的建设

3.2.1 增补人员,改善待遇

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队伍十分薄弱。科技人才匮乏、推广服务资金缺乏都是制约政府部门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并针对各区域农技推广机构的具体工作任务合理选聘工作人员。招募的人员不应仅限于有关技术人员,还应招募当地植物专家、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管理人员等,让其能够更好地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作出贡献。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完善基层干部的福利待遇,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满意度。

3.2.2 加强训练,提升技术水平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创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向农民宣传当前农业科技,让农民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者和受益者,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速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4]。

开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业内技术专家、教授进行线上直播,向广大农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组织农民实地考察,使农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有更深入的认识。

3.3 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

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可以给农民最直观的增产感觉,可以让其更直观地看到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所带来的生产效益。在农民种植意识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建设示范区能有效应用与推广新技术,并能进一步强化农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建成示范区后,应该积极组织农民参观示范区,并进行实地测产,用真实的数据,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农民持续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让农民对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5]。

4 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和提高产量,同时能充分利用光照、肥料等资源,这对于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播种量株距行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