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12-21曾广斌
曾广斌
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 (福建邵武 354000)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组织内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研究报道,原发性肝癌是导致我国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既往临床对原发性肝癌主要采取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传统术式的术中视野较窄,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严重,治疗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延长治疗后切口愈合,不利于治疗后康复。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腹腔镜技术水平随之不断提升,并在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风险低的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常用方式[2]。有研究显示,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可有效扩大手术视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且可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收治的36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26 例)和对照组(10 例)。试验组男14 例,女12 例;年龄43~84 岁,平均(61.28±2.46)岁;既往史:糖尿病史7 例,慢性肝炎史10 例。对照组男4 例,女6 例;年龄41~81 岁,平均(61.33±2.51)岁;既往史:糖尿病史2 例,慢性肝炎史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无肝内或远处转移;临床资料完整;肿瘤无破裂;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均较佳。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障碍、严重免疫功能异常等疾病;合并其他肝脏疾病;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疾病;合并严重认知障碍且无法配合研究开展;术后转院行后续治疗。
1.2 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协助患者取仰卧头高足低位,于脐上缘位置做一长度约1 cm 的切口,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1 mmHg=0.133 kPa)],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迪诺博诚医疗有限公司,型号: WA50080A/WA50082)检查周围脏器与病灶情况,同时使用超声诊断仪(迈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VOLUSON S6)连续逐层扫描肝脏膈面与脏面,确定术中肝脏切割分界线;确认分界线后离断左肝周围韧带,并游离肝左叶、肝蒂内第一肝门的血管、肝管及淋巴管,切断肝左动脉,暴露门静脉左支后夹闭、切断,阻断左半肝入肝血供;将肝中静脉左侧 1 cm 处作为切除位置,将血管与胆管结扎后使用超声波刀(泰利福医疗有限公司,型号:GEN11)对该处进行离断,取出病灶标本,电凝止血;术毕,缝合切口,治疗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术中未使用超声诊断仪,其余操作同试验组。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 个月,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3 500 r/min 离心15 min 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3)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统计两组治疗后1 个月的胆漏、肝衰、腹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后6 个月、1 年的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总住院时间(d)试验组 26 185.18±12.68 1.72±0.23 2.14±0.11 9.84±1.24对照组 10 461.28±24.84 2.43±0.17 3.51±0.16 14.57±1.36 t 54.224 13.597 38.647 14.077 P 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h)ICU 住院时间(d)
2.2 两组肝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AST、AFP、AL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 个月的AST、AFP、AL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肝功能比较(±s)
注:AST 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FP 为甲胎蛋白,ALT 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组别 例数AST(U/L) AFP(μg/L)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试验组 26 62.58±2.46 33.62±2.14 39.68±2.18 21.17±2.48对照组 10 62.65±2.64 38.69±2.67 39.76±3.42 24.31±3.13 t 0.106 8.116 0.108 4.367 P 0.915 0.001 0.914 0.001组别 例数 ALT(U/L)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试验组 26 76.58±4.15 31.27±2.48对照组 10 76.69±4.35 35.46±3.95 t 0.100 4.921 P 0.921 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1 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治疗后6 个月、1 年生存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6 个月、1 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6 个月、1 年生存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安全[5-6]。我国腹腔镜技术目前已经逐渐成熟,是左半肝切除术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案[7]。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治疗后康复快等优势[8]。但肝脏为实质性器官,具有双重血供,原发性肝癌的病灶位置血运较为丰富,因此术中大出血发生率较高,而腹腔镜手术在大出血状态下无法及时准确止血,导致术中出血量较多,易增加手术风险[9-10]。
有研究将超声技术应用于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借助超声技术可直接观察到肿瘤边界,方便直接切除病灶,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可有效降低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率[13-14]。超声不仅可提高手术切除的精准性,同时还有利于处理大出血等多种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且可有效避免损伤重要器官,降低手术对患者身体可能造成的损伤,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15]。另外,该术式的病灶组织切除效果好,可避免治疗后疾病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1 个月的AST、AFP、AL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 个月、1 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超声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恢复,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