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滇文化影响下的昆明地域景观设计
——以晋宁和璟苑公园二期规划为例

2023-12-21朱云鸼李明怡王金亮俞佳乐

中国园林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晋宁滇池公园

朱云鸼 孙 刚 李明怡 王金亮 俞佳乐

1 研究背景

城市作为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要素结构,还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都展示了文化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过程。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主义理念发展下的城市被当作高效运转的机器,城市的发展变得没有个性,成为统一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不同规格的货品,只有生产日期和名字不同。“感悟自然和自然融合对理性的人类在存在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此种可能性是潜在的,而非一定的”[1]。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地域特色和乡村传统文化等正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衰退,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2]。随着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昆明这个高原城市在2 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与共生,孕育出了灿烂多姿的古滇文化。因此,探究古滇文化影响下的昆明地域内传统民居和农耕文化,对于营造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景观特色的探寻

2.1 古滇文化概述

古滇文化是春秋末年至东汉初期以滇池地区为中心,劳浸、靡莫、僰、叟等部落在生产、生活中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和外国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古滇文化既是中华区域性文化,又有域外文化交流的影子,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滇文化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绚烂奇葩,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原始思维到文明思维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回二百里”的记载,可知滇池在滇池县城之西北,也就是说,滇池县城在滇池的东南方向。之所以称滇池县,是因滇池在其境内而得名。审之地理,汉代滇池县城即今晋宁区晋城镇一带,其西北数里即滇池,与《水经注》所记甚合。又据樊绰《蛮书·云南城镇》记载:“晋宁州汉滇池县在拓东城(现今昆明的拓东路)南八十里。”昆明市南距晋城镇40km,从方位和里程看,晋城镇无疑是汉滇池县所在,亦即益州郡治所,是原滇国的都邑。据《史记》记载:“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载:“郡土大平敞,有原田,多长松皋。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可见古时的滇中地区非常富饶。古滇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到了东汉光武年之后,尤其是经历了云南境内廉头、姑曾少数民族叛乱后,古滇国在动荡、战乱中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并最终淡出了历史学家的视野,而历经了数百年历史进程沉淀下来的古滇文化,却一直被延续下来。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发布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的考古成果: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这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经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同时,据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古滇国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滇池盆地只发现了古滇文化的墓葬,如今终于找到了古滇文化村落遗址,这是古滇国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3](图1)。

图1 出土文物(引自https://www.yunnan.cn/)

2.2 古滇文化的价值

古滇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纵观历史,一个个王朝如过眼烟云般交替更迭,唯有充满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文化,一代代延续、传承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古滇国早已消失,而在古滇国时期孕育、形成的古滇文化,却影响至今。如古滇文化之后产生的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以及如今云南境内26个兄弟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都有着被古滇文化滋润的痕迹。研究它、开发它、利用它,使之焕发鲜活的生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2.3 古滇农耕文化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地,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晋宁作为传播滇池流域农耕文化的源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用了600字来记录古滇国,形容它“耕田有邑聚”“肥饶数千里”,说的就是当时的滇池区域及附近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发和利用[4]。古滇文化中被发掘出的村落遗址及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多元性和统一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涌动着沧桑且神秘的历史之声,将它们展示出来、开发出来,利用起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一股强劲的动力。

2.4 古滇建筑文化

古滇文化中的建筑元素独具特色,是少数民族基于自然气候与地形地貌、生产生活、社会与经济等一系列特殊条件下经过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建筑文化。其建筑取材便捷,造价低廉,朴实耐用,其中以干栏式建筑与“一颗印”传统建筑最为典型。

古滇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全部为土木结构。古滇早期多为一楼一底和地面起建的建筑,晚期则出现了多层楼房式和多重组合的庭院式建筑。至今仅有古滇时期已被废弃的房屋基质遗迹出土,尚未发现保存完好的房屋建筑,但通过个别墓葬中出土的房屋模型明器,可为了解古滇时期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提供重要依据[5]。

“一颗印”是云南传统合院民居的典型范例之一,这种合院式民居朴实坚固,外形方正对称。入口大门多在正立面居中设置,正房和厢房以硬山屋面为主,且厢房屋面多为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宅院的整体建筑形态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向心性和安全性,在昆明常被称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图2)。从其形成、发展到定型,再到后续的多元拓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汉文化和汉族先进木构建筑技术的影响下,经不断融合嫁接,最终形成了具有广泛的经济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本土民居形式。这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传统合院民居,既体现了本土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文化,乃至后续传入的某些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反映出滇中地区民众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做出的选择与创造性智慧。这使“一颗印”传统民居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的变通性,其独特的建构技艺在中国传统合院民居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6]。

图2 “一颗印”民居

3 地域景观设计特点

3.1 景观设计生态化

农耕文化发源于农村,农村不同于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自然环境为主。因此,景观设计应首先保护农村的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及池塘,使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其次,应在维持农村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智力和科技能力开发绿色资源,打造高效科技生态圈,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3.2 景观风貌田园化

农村风貌田园化是景观设计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通过保持农村乡野环境的原生性、保留物种的多样性,营造出悠闲惬意的农村生活场景。在景观营造中,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地保留自然肌理、保护原生生态环境,还需要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周边景观相渗透,突出昆明地区古滇文化影响下的独特园林景观[7]。

3.3 景观风貌质朴化

云南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云南的园林也独具特色,例如腾冲和顺水碓村一带。顾奇伟在《苦觅本土建筑》中写道:“河网、水塘,以及简朴的亭阁下驾着的凌水飞梁,村民在淘米洗菜搓衣间,冒出阵阵嬉笑,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邻里交往的温馨,虽无油漆彩画、诗词楹联,却聚集着人间的温情,不是园林,胜似园林。[8]245-246”云南园林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依托大地自然景观,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劳动对自然景观进行一定的改造,与周边自然山水之风貌完美融合,形成了自然淳朴、充满生活气息的格调。

4 晋宁和璟苑公园设计元素在昆明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公园简介

晋宁和璟苑公园二期位于晋宁昆阳县城东城区普达村,占地约3.27hm2,周边地势平坦,山环水绕,与和璟苑公园(一期)相邻,整个公园也是晋宁参加昆明市2010年第三届园博会的会场,周边以农田为主,交通便利。晋宁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古滇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航海家郑和的故里,素有“文化古都”之称。公园于2015年建造完成,建成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并获得了云南省2017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风景园林组二等奖。现园内的主体建筑已作为昆明市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等部门使用。公园如今承担了多种社会职能,不仅是晋宁对外展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还是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服务活动的基地。

公园的景观设计富有创造力,在营造令游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空间的同时,还为本地区创造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景观空间。通过多样性空间的塑造,能够唤起人们对场地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自然的感知[9]。经过设计师反复推敲的方案空间布局合理,不仅为人们创造了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也体现了文化的在地性。

4.2 以“寻找家乡的记忆”为线索,塑造公园场所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伴随着故土的寂静,走在既熟悉却又陌生的小巷中,寻找着昔日远去的记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楼拔地而起,我们的家园正在改变,脑海中儿时对家乡的印象正逐渐模糊。为了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祖先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诗礼传家,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故将“寻找家乡的记忆”作为公园的设计主题,以期找回记忆的片段,表达对土地的尊重及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图3~5)。通过查找历史资料、现场踏勘与拜访当地老人、对晋宁地区保留完好的传统建筑院落进行调研等方式,总结出体现主题的3个重要景观要素:田园景观的打造、滇式传统民居“一颗印”形式的再现,以及乡土植物的运用。

图3 山乡

图4 家园

图5 老屋

基于公园的开放性、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及空间的整体性,在结构上以“一心,两轴,五片”为脉络来控制整个公园的布局,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图6~8)。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塑造园区景观,使公园不仅承载城市的特色文化记忆,还能顺应时代需求,成为服务大众、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间。公园二期与一期的边界通过片状绿地、水景、小广场及游路相衔接,过渡自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图6 公园二期平面图

图7 公园一期二期总平面图

4.3 原有地形的利用

地形是景观的骨架,通过地形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为游人提供多种空间体验,也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的改造,采用台阶和坡道等消化较大高差,增加空间内的无障碍设施,增强通达性。对较平坦的地形进行微地形塑造,营造丘陵缓坡的景观意向,重新划分线性景观空间,按照自然安息角设计坡度。通过对地形的处理,在中心区域设置了一个小型水面,周边以台地缓坡种植农作物,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

公园的道路系统规划结合一期园内南侧现状道路及周边绿化景观,设置了一条连接公园一期地块的道路,提升了公园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园中大小开合的多种空间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适量的商业设施也延伸到公园中,既完善了公园的功能,又聚集了人气,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使公园更具活力。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和道路的变化与休闲活动区形成对比,如蜿蜒静谧的小游路与开阔热闹的广场。沿园路布置适量的休息设施,让人们在林中漫步的同时,也能享受安静的休息空间。

充分考虑游人的行为方式、感受和心理需求,结合会展期间和会展期后不同的功能要求设置多用途、多级别游线,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合理的交通网络。

4.4 “回忆”的路线中“一颗印”的传统文化展示

自然景观轴与人文历史轴相互交织:一条是纵贯南北的自然景观视线轴;另一条是由东向西延伸的人文历史景观轴,该轴线将郑和公园与和璟苑公园二期连成一线,通过主入口将游人引入园内,穿过公园的中心景观区,游走在传统建筑与院落之中,勾起满满的回忆,不禁感叹还是旧时的样子。

建筑是表达地域特点最显著的符号,滇式传统民居“一颗印”展现了昆明地区的独特文化。园中规划布置了2组体量大小不同的“一颗印”建筑院落,以尺度适宜的建筑空间架构,给人以宁静闲适的感受。2组建筑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力手段,将此作为载体可更进一步服务于“展现特色,传承文化”的宗旨,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分别反映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文化特色(图9~12)。小尺度的建筑院落不仅可以展示传统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重现劳动生活场景;大尺度的建筑院落则可以作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地方民俗及民间歌舞小调等非遗文化来展现晋宁地方文化特色。

图9 大院落后院正立面图

图10 小院落立面图

图11 大院落实景

图12 小院落实景

4.5 乡土植物的应用

晋宁干湿季分明,阳光充足,当地植物品种多样,规划总体景观时在四季常绿的基础上,优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配植比例。乔、灌、花、地被多层次结合,打造具有色相变化的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规划中尽量保留场地内现有乔木,以自然生态绿化景观为基调,突出四季变化,选用云南本土植物,打造冬、春季赏花,夏季绿荫,秋季观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观。同时,为了突出滇池流域的农耕文化,在中心景观区种植了一些农作物,如麦子,到了秋季可欣赏到房前屋后的金色麦浪。在水边还配植了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滇水金凤(Impatiens uliginosa)等乡土水生植物。

根据生物学特性和美学要求进行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展示丰富的季相、色相,并注重林缘线和林冠线的变化。主要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及适生树种,如滇朴(Celtis tetrandra)、云南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头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capitata)、马缨花(Rhododendron delavayi)、云南樱花(Cerasus cerasoides)和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等。根据不同的景点特性使用不同的树种及种植方式,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图13~16)。

图13 滇朴

图14 头状四照花

图15 云南樱花

图16 马缨花

4.6 田园景观的引入

田园景观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也是整个公园的视觉焦点。朴实的农家院落坐落于自然形态的稻田之中,自然水体穿插于其间。利用水面、建筑、花架和平台等元素构建出了高低错落、相互借景、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空间,既具有浓厚的传统乡土味道,又具有时代特点。公园整体上采用自然形态布局,同时将场地一侧东大河的水引入园内,与原地形结合,形成宽窄不一的自然水面,塑造出更加丰富的休闲空间(图17~20)。水边设置水车,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故事的衍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化为时间的遐想融入自然之中,融入“田园生活”之中,唤起人们对家乡归属感的探寻:记忆中村庄被良田湿地环抱、小伙伴们在田野间追逐嬉戏的场景,反映出世世代代在滇池周边生活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项目建成后曾先后尝试利用稻子、麦子等农作物营造稻田景观,遗憾的是,由于项目周期过长、缺少管护等原因,建设方最终使用了其他乡土植物作为代替,未能形成稻田景观,展现出乡野的风采。

图17 中心景观区实景1

图18 中心景观区实景2

图19 中心景观区实景3

4.7 农事小品的应用

公园一期二期交接处重新整合,设置健身广场和小型儿童乐园满足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形成供老人和儿童为主体使用的自然开放的活动空间。原设计中设置了如荡秋千、踩高跷、耍陀螺、踢毽子等活动场地,既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又能健身强体。但在公园开放后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同时便于管理,还是更换成了普通的健身器械(图21)。

5 方案评述:古滇文化与景观相融合

古滇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俗风格,小品与建筑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其样式与风格可凸显公园的独特个性和时空魅力,如滇式传统民居“一颗印”形式的2组大小不同的云南传统建筑院落,展现了昆明地域的古滇文化特色。设计以“寻找家乡的记忆”为线索,借助地形、植被、建筑、生活场景和农具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晋宁地区的景观风貌,营建了根植于当地环境的乡土景观,重塑了当地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中又以“一颗印”传统建筑院落为载体,结合田园景观、乡土植物和农事节气小品等元素打造了集休闲、科普、参与、娱乐为一体的蕴含古滇风情的园林景观场所。场地中举办的地方民俗文化及民间歌舞小调等表演充分展现了具有古滇韵味的晋宁文化特色,既有趣味性,又有科普性(图22~29)。

图22 农事小品

图23 大院落戏台

图25 大院落远景

图26 休息亭廊

图27 自然水体景观

图28 文化馆

图29 音乐教室

6 结语

古滇文化以其率真而引人瞩目,而晋宁作为古滇文化的发源地,其景观特色应该是怎样的?“轻歌曼舞并非云南特色,以昆明的客观条件来说,云南有独特的动植物,有众多的民族,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传奇变幻的山山水水等,这就要求昆明园林在绚丽多姿、生动奇异之中兼备坦率平和、质朴厚实的品格特征”[8]232-233。本研究旨在探寻古滇文化影响下的昆明地区景观特色,即自然质朴与充满生活气息的生产和生活场景。通过塑造具有地域个性的园林景观引发民众共鸣,进而获取传统记忆的文化认同,这是风景园林师的责任。晋宁和璟苑公园(二期)景观虽然无法完全展示出晋宁地区的古滇文化特色,但能为类似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猜你喜欢

晋宁滇池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在公园里玩
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二)
晋宁区总工会:开展“职工书屋”授牌赠书活动
中共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专题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一见如故
沃尔沃建筑设备助力晋宁磷矿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