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2023-12-21于琼琼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小学生

于琼琼

中华民族在进步与发展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二者未来的融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能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涌入人们的眼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分学段的形式融入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已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后续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衍生与发展进程中涵盖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阶段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庆祝传统节日等多元化的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给小学生,辅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全面地认识并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

其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更系统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内核,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架构健全的家国意识。

再次,推动学生综合性发展。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涵盖艺术文化、语言文字,而且囊括了道德、品质、礼仪等内容,该类内容与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科学地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本知识以外全面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最后,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能够流传数千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道理能够直接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传统观念文化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状况

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依然存在明显的问题,致使其所具备的积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制约了小学生在后续学习与发展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甚至会降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

(一)教师没有采用最佳的教学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科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然的。目前,很多教师已经明确二者的高效融合能够强化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该举措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进程中,依然会有很多教师存在嘴上响应号召,行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落后。

此外,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即便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能力提升与综合发展的作用,但是在落实教学工作时,形式化地为学生简单讲解知识,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下,只能被动地学习,无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且,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在备课阶段只是敷衍了事,课堂教学自然只能为学生传达并不完善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且会对语文课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师没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师没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选择的方式都是无效的。比如,在古诗词教学进程中,部分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却严重忽视了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也就是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奠定古诗词学习的情感基调,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境,更没有高效地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设具象化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无法将个人情感与古诗词内容相结合,也难以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在进行汉字相关内容教学时,部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字的组词与发音,课前预习布置的内容是让学生自主朗读生词及其组合的词汇,课堂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重复认字、朗读,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没有将生字生词的含义等相关知识内容阐述清晰,也不会系统地介绍需要重点掌握的汉字文化,至于汉字演变过程、文中含义、延伸意义等更是从不涉及,在该教学模式下,小学生无法从本质上区分和理解汉字,长此以往,便会对汉字、语文学科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感到枯燥,严重降低学习兴趣。

(三)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足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自身对于文化的接受与传输大多呈现多元化且不区别对待各年龄段的特征,导致很多小学生会被外来的文化冲击。小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价值观,相较于成年人,精神层面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而且会无形中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方式,甚至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现出忽视传承传统文化,而盲目地追求和吹捧外来文化的行为。

另外,很多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并不能自主接触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普遍好动,且好奇心强烈。教师可以利用该特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所体现的真、善、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活动,通过故事演绎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身的思想。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语文《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是西门豹受魏王的委派管辖治理名为“邺”的地方,他利用个人智慧对该地区进行了巧妙设计,使水利工程得以完善,并同当地百姓一起破除了封建迷信,使当地的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均衡發展,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贤官,并体现了其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优良品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为基准,并让学生拥有更优质的情感体验,包括但不限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学生分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新演绎故事,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情感意识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故事所涵盖的意义。

总体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更真切地感受现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弘扬正义的价值理念以及传统文化蕴含的优良品质,真正意义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教师应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小学生喜欢模仿,而教师是校园教育中频繁被模仿的对象。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为学生架构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针对自身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应该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应该被课堂教学内容所局限,而是打开学习视野,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扩充知识储备。首先,阅读大量的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索有关材料;其次,利用大学慕课等平台学习传统文化课程,不仅能够开阔个人传统文化视野,还能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文化知识的熏陶下塑造更完善的自己。总体来说,教师应该秉承终身学习的信念,在不断完善自我能力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

(三)结合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搬硬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会认为所学知识过于晦涩难懂,无法真正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结合,让其在感知实际生活体验的进程中,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并在科学的引导下,逐步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内外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教学时,提及中秋节,体现出浓郁的家庭团聚氛围,介绍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呈现中秋节的来源、特征以及节日活动等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以往中秋节的情景,并与身边的人和事相结合,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更乐于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四)通过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挖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重视展现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学习,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洁思想,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价值观念,以及抒发乡愁、忧国忧民等情怀。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认真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成,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需要在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以及作者陆游的生平,陆游满腔抱负却被贬,即便人已经回到故乡山阴乡下,但是心中对中原的大好河山依然有着无限憧憬和向往,表达了其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为学生创设悲凉、愤懑的学习情境,并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能够在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强化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快速提升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该更积极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后续的应用中发挥更好的道德教育作用,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优化措施,包括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结合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挖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等,希望最大化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小学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