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23-12-21马洁爽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育农村建设

马洁爽

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推动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乡村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开展协作,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是底蕴,文化要先行。体育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农村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加强村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制度、物质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乡村振兴注入不可替代的动能,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

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九大工程项目之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美好乡土社会。农村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体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用发展的眼光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提升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强健农村群众体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工作,多次提出重要论述,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聚焦普通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群众对精神需求、生活幸福感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的体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把健康的体魄作为前提。体育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防控疾病。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村民们闲暇之余走出家门,选取太极拳、八段锦、乒乓球、足球等健身方式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响应全民健身、提升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体育文化的培养能够帮助农民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增进村民感情,打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体育文化意识。

(二)构建和谐美好乡土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在满足物质的基础上,精神文明愈加显得重要。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加深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化解矛盾、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调节情绪,而且可以拉近村干部和村民距离,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村与村、乡镇与乡镇之间的感情。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美好乡村生态环境,形成文明乡风,构建和谐美好乡土社会。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在乡村全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须解决,要把握好时代机遇,促进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众多,包含了教育、娱乐等方面。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方向,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助力農村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体育业融合发展,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村人口幸福指数。

(四)掀起体育经济消费热潮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想要强身健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需求大大提升,体育经济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将大众体育和民族文化充分融合,繁荣乡村体育文化,以文化振兴掀起体育经济消费热潮。如贵州省的“村超”赛事火遍了全国,掀起了当地体育运动的热潮。村民自发组织各种民族展演,外围充满当地特色美食,“村超”的服饰独具苗族特色,开赛以来村民们的订单量不断上涨、产品供不应求。在村民的组织下,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将加工坊演变为传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带火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再如浙江省的不少村庄,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开展攀浪节、爬坡赛等特色体育项目,吸引体育爱好者蜂拥而至,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村BA”“村超”“村排”等越来越多的运动在乡村风生水起,本质就是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打造接地气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可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

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陈旧,锻炼意识薄弱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建设者。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难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人对体育文化缺乏认知。农村居民思想上存在认知误区,容易将日常工作例如干农活等生产、生活方式等同于体育运动,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就不需要锻炼,身体出现不适了才进行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另一方面,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基本由青少年和中老年构成,对体育活动缺乏认知,年轻人多数流向城市,地域性的民间传统体育逐渐被边缘化,现代体育项目也鲜少开展,导致农村开展体育的人数较少,体育氛围差,居民锻炼积极性不高。

(二)场地设施不足,硬件水平不达标

脱贫攻坚以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农村体育设施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就体育发展而言,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面对群众日益增加的体育需求,农村体育场地不足和设施落后限制了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场地少,或者只是简单的水泥地铺建。体育器材陈旧,常年没有专人维护,损坏大,不仅可能危害人身安全,而且降低居民活动积极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需求。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单一,教学方式落后,多数体育活动仅仅依托于传统的跑、跳、投及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运动形式枯燥,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培养,制约了青少年体育兴趣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组织管理不健全,体育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宣传推广和开展活动实地交流,都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人员。农村群众体育管理制度陈旧,缺乏创新,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体育管理人才。政府对体育组织设置和管理缺乏重视,体育活动事项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门的体育规章制度,导致农村体育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大多体育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参与人数少,锻炼目的薄弱。体育强国建设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根基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呈现逐步减少趋势。农村居住人口减少的多数是年轻人,基础设施差、就业岗位少,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推进失去很多动力。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农村体育设施不足、薪酬晋升待遇等问题导致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现有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体育观念落后、体育知识匮乏,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

(四)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高,缺乏体育文化氛围

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激发体育文化的再生功能。我国乡村体育文化多数为传统的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失,导致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乡村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甚至逐渐消失。部分乡村的体育发展仅仅依靠简单的体育健身器械,留出一片空地,就算完成了体育建设。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高,传统文化的没落和现代体育设施薄弱,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导致乡村体育发展止步不前。体育要发展,乡村要振兴,还需要把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乡村体育文化的振兴不能与传统体育文化隔绝,而是要依托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结合生态自然环境,结合市场经济,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发展本土的地域文化。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一)转变体育观念,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重视居民思想道德教育,让现代体育观念走进乡村生活。脱贫攻坚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注重身心健康方面。政府要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举办群众体育专题讲座,全民体育活动日、群众性村级体育联赛等,增强居民的锻炼意识,帮助村民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其次,明确运动锻炼群体,老年人锻炼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的养生项目,青少年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参与进来,爱上体育运动,感受乡村体育文化的纯粹性、乡土性和趣味性。最后,农村体育要依托当地实际情况,打造更接地气的运动方式。加强农村地区间文化交流,活跃乡村氛围,改善农民精神风貌。

(二)统筹建设健身场地,广泛开展全民活动

要改善基础设置薄弱问题,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安全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工作。稳定的资金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政府要发展农村经济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体育文化建设成功后也将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首先,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体育建设,扩大资金来源,加大村级、镇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改善村镇居民健身环境,缩小城乡公共体育差距。其次,要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开展体育赛事,在体育赛事选址上优先选择有发展能力的乡镇,力争体育资源向乡村倾斜,以赛促建,以建推进乡村体育发展进程,缩小城乡体育设施差距,改善乡村健身环境,促进区域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最后,村镇、社区之间要定期开展体育比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起带头模范作用,鼓励全民参与体育活动。

(三)完善体育制度建设,引进培养体育人才

体育制度包括体育政策和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统领、社会协助管理。政府依据体育强国战略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体育制度,加强引领体育文化带动乡村建设,关注乡村群体,成立体育管理机构。

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文化组织发展,成立村镇居民体育协会,壮大协会成员,定期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治、自我管理。优化村级体育管理岗位培训制度,培养优秀的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员,提升知识素养,统筹规划、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科学性。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对口的人才帮扶计划,鼓励人员下沉锻炼,为农村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专职的体育管理人才,提升人才待遇,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下。体育相关部门要定期维护体育场地,进行器材保养,并定期根据居民锻炼意愿调整运动器材。健全体育法律法规,完善体育锻炼监管机制,配备高素质体育人才,为建设乡村体育文化打下基石。

(四)传承发展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文体旅游结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中國式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多样,涉及竞技、健身、养生等各个方面,是滋养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跳竹竿、赛龙舟、舞龙舞狮、太极拳、传统武术、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的体育项目源自生产、生活习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全民健身的当下,要将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改造升级、创新发展,让传统体育项目时代感更强、吸引力更大。传统体育文化所具备的地域性和观赏性特征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感,而且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升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共生共荣,传承发展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

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文体旅游结合,构建全新产业发展格局。开发乡村文体旅游融合产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结合乡村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打造专属特色项目,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开展乡村体育文化节,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吸引全国各地的运动爱好者到此旅游,感受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的自然魅力,参与者感受不同风景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路径,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治理,带动当地的民宿、餐饮和农家乐行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能。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源动力——基于基层调研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为JYB2023201)。

(责任编辑   程丽红)

猜你喜欢

体育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