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影响我国钢铁需求的关键因素(上)

2023-12-21

中国钢铁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经济

王 朋

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钢铁工业在整个社会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既为下游建筑、机械、汽车、能源等工业制造业提供基础材料,又为上游矿山、电力、运输、冶金装备等行业提供市场。不仅如此,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行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石。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钢材产量增长,钢材品种质量提高及生产成本降低,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钢铁材料,为我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向着可持续低碳绿色发展转型,同时正值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由此,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机遇。因此,有必要从多方面探寻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发展趋势等,引导钢铁行业向着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1.经济发展进程

1.1 经济发展规律经验

基于波特的国家竞争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和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经济发展大都要经历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四个阶段。对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概括性分类,有助于了解国家、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面对的问题,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或导致经济衰退的成因。

通常情况下,生产要素导向阶段钢材消费开始增长,带动钢铁产业发展,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如建筑用钢筋、线材等长材),高端产品需大量进口。投资导向阶段下游用钢制造业开始崛起,进而钢材消费快速增长,钢铁产业规模显著扩张,产品升级换代。创新导向阶段,下游用钢产业钢材消费增长减速、停滞,并开始缓慢下降,钢铁产业规模达峰并开始波动,产品高级化趋势明显。

1.2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我国处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在此阶段,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需求档次多数属于中低层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粗钢产量开始增长,但增速较为缓慢,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投资导向阶段。在此阶段,我国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投入大笔资金兴建现代化生产设备,再加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一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同时,我国钢铁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粗钢产量由新世纪初的1亿多吨增加到2015年超过8亿吨。国内铁矿资源已满足不了钢铁生产的要求,需要依赖大量进口。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大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即破茧,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投资导向+创新荫芽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调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亟待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投资导向型向创新导向型的过渡阶段,包括钢铁产业在内的整个工业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进入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关键因素的新阶段,即: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经济增长对资本和天然资源的依赖度下降,竞争优势取决于技术创新的速度与程度。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5年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峰会”上正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向全人类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以来的两年间,“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实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与传统高速度增长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以强调发展质量而非片面强调投资拉动数量、速度、规模为基本特征,通过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工业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导向阶段。

2015-2020年,我国钢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20年达到10.6亿吨的历史峰值。之后,下游用钢需求趋于饱和,钢消费量和产量开始波动。但前期积累的庞大钢铁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将保持较高水平,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需求下降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仍将是钢铁产业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下游主要用钢产业“由大变强”,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刺激钢铁产业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2.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开启并推动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一是,工业(第二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农业(第一产业);二是,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不仅表现为生产量的增长,更表现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三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四是,第三产业日益兴起,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五是,人均GDP水平日益提高。

2.1 当前工业化进程评价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基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产值和就业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和城市化率等方面指标的综合测评,到2020年我国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基本吻合,也意味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的实现,表明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完成(见表1)。

表1 2020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评价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工业取得了跨越发展,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目前,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全部省区市都已脱离工业化初期阶段。从省级区域看,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广东、浙江6个省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全国有超过一半省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11个省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贵州、海南、云南三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

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从工业化发展动力看,存在内外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工业化战略,造成对国际循环过度依赖、内需开拓不足的国内国外动力失衡,经济安全风险加大、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巨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体系还有待完善,经济循环还需进一步畅通。

● 从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结构看,虽然近些年国家整体区域协调程度不断提升,但工业化水平总体上仍存在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再加之东北地区快速去工业化、造成南北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 从工业化发展的产业结构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显著,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存在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而高端产业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展不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

● 从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看,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低碳减排、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

● 从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度需要加强,工业软件、高性能芯片等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能力都有待提升。

● 从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看,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城镇化水平总体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时间上不同步”和“空间上无互动”的问题,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有待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还较低,城市群和城市圈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 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看,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还不充分,农业现代化还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绿色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都与我国工业化阶段不相适应。

中国工业化进程存在的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虽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还面临着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当前世界仍处于工业化时代,大多数国家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又纷纷开始“再工业化”。对于我国而言,如果忽视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不能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不能推进工业化从基本实现到全面实现的深化,那么会严重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

2.2 新型工业化进程目标

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了两大重要时间段奋斗目标:第一重要时间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重要时间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基于这个重大时间阶段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⑴ 2020-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2020-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五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拓展深化期。从经济增长水平看,经济增速实现年均4%~5%潜在增速目标。到2035年,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生产力水平大幅跃升,在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积累方面位居世界前列,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市的现代化基本实现。从经济发展质量看,总体上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创新驱动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增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构成,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幅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有力步伐,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进入全球最具创业活力和创新实力的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之列,形成一批能够整合全球科技要素、面向全球市场的世界一流企业、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汇聚全球顶级科学家和研发人才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合理的社会流动性和收入差距水平促进效率和公平之间更加平衡,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实现发展水平趋于收敛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城市群和城市圈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国内经济大循环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更加畅通,中国经济安全能力更加突出,为国家总体安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产业发展目标:

● 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

● 产业链韧性和稳定性极大提升,实现产业链安全和发展统筹协调,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科技保障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关键科技要素、卡脖子技术、核心零部件和材料、重大复杂装备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或战略性国际合作得到基本保障。

● 具备适应和引领全球多边规则的基本能力,形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具备持续获得国际领先市场和高端创新要素支持的能力。

● 全面实现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创新载体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能力成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⑵ 2035-2050年中国全面实现新型工业化

2035-205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1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成型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成熟稳定期。从经济增长水平看,中国经济增速目标是实现年均3%~4%左右的潜在增速,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球首位。到2050年,中国全面实现新型工业化,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化国家。

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全球领先,经济现代化全面实现,以独特的体制优势和强大的国家实力点燃新时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之光。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创新驱动机制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完善,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将更加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将更加和谐。最重要的是,中国将为全球树立包容性经济发展的样板,在国内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国际上帮助和带动更多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人口形成内生发展的机制,为人类有效应对贫困、自然灾害、卫生安全等公共问题提供有效的科技和经济解决方案。

产业发展目标:

2035-2050年期间,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服务业强国、网络强国、贸易强国、基础设施强国、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学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人类孕育发展一大批新的通用目的技术和新兴产业,成为全球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制度能力和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发展,以及繁荣世界工业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

2.3 新型工业化战略重点与举措

⑴ 2020-2035年战略重点与举措

2020-2035年战略部署的核心是围绕全面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高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建成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口自由流动,完成汇率、利率、能源、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以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内在活力,驱动经济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提升。建成由一流研究型大学、体系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共性研发机构、能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国家实验室组成的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基础设施先行优势,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领域实现技术领先,并积极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和扩散,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从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看,其重点是通过构建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和继续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确保中国产业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同时通过形成“创新友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⑵ 2035-2050年战略部署与重点举措

2035-2050年战略部署的核心是对内构筑中国创新独特能力和对外推动形成新全球经济秩序,建成十分成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将在形成更加紧密的政企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鼓励科学家、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多样化的技术路线和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以卓越的科学研究能力推动新学科的诞生和科学边界的扩展,以独特的创新能力为人类孕育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在国际上努力构建新的全球治理规则,形成新的更加开放、合作、包容的全球经济秩序。一方面推动中国成为全球顶级科学家和创新型企业的集聚高地;另一方面推动中国企业在扩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并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欠发达国家和世界贫困人口。

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举措看,一定要抓住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工业赶超和民族复兴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技术经济机会窗口,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是中国在技术层面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赶超路径,是中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工业化现代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