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集团:以科技贯通世界山海
2023-12-21
114年,足够一个孩童变成耄耋老人,114年,新中国从饱受战火与欺辱到屹立世界东方,这114年,也是中国铁路伴随着祖国兴衰走过的峥嵘岁月。
从新中国成立的2.18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到如今的15.5万公里,从“马拉火车”到中国高铁,这是中铁集团给世界的答案:中国人不仅能造铁路,而且也造得好,能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
中国人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是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设计的,而后,伴随着战火,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举步维艰。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能通车的铁路里程仅有1.1万公里,且路网稀疏,线单站散。
新中国要修铁路,但机械设备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于是钢厂的工人苦研技术供给钢轨,四川的百姓捐出修新房的木料,这种全国上下的群策之力是成渝铁路得以建成的基础。1952年7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实现了7000万西南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夙愿。
至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07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技术和装备取得了很大发展。
2003年,中铁集团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穿过昆仑山,修成了青藏铁路。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工人们穿着两层毛衣毛裤,再套上带羊毛的皮衣、皮裤都不顶用;工地上修机器,四五分钟就得换人,卸不了两个螺丝,人就冻得不能动弹。“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工人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把一排排钢轨向铁路深处延展开来。这条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目前,中铁集团已经接手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以及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中铁集团,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还在不断创新发展着。
海底穿行的“巨无霸”
在中铁装备盾构局的车间,有三句醒目的标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
盾构机,是地铁施工时的先行者,被形象的称为“穿山甲”。每一台盾构机的重量都是以吨记位的,它会沿着隧道轴边进行推进,切开土壤并输送到后方。同时,盾构机圆柱形的组件壳体还可以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
珠江口隧道,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埋深、最高水压的水下隧道,“这条隧道属于复合地层超高水压的长距离隧道,地质条件极端复杂,环境敏感点多,周边环境水腐蚀性较为严重。”项目负责人李兵介绍。
“大湾区号”盾构机正在这里服役。它要作业的环境在115米深的水下,基本是人类自由潜水的极限深度;并且承受着1.06兆帕水压,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站在头顶带来的压强。
为应对复杂的海域段施工环境,中铁装备为其量身打造国产泥水平衡盾构机“大湾区号”,配备小刀间距常压复合刀盘、可伸缩主驱动、超高压压力自动补偿等创新技术,确保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稳定掘进,为隧道安全高效施工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珠江口隧道是深江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深江铁路是全国“八纵八横”的高铁主通道,及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正线长116公里途经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江门5个地市,预计2025年将通车。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自主研发”,对于制造盾构机而言,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中铁工业集团总工程师王杜娟讲到“从买盾构到造盾构,从买全球到卖全球,这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结果。”
1997年,中铁装备局从德国进口了两台盾构机设备,那时的工程师把它们看作宝贝,小心翼翼地用布擦拭。当时不止是生产,就连维修都上不了手。
盾构机的应用场景对安全要求很高,如果发生大型事故或者操作失误,会出现地表塌陷,楼房倒塌的情况。但是工程师们还是下定决心,决定一定要建造出一台中国人自己的盾造机。从操作系统到核心部件国产化,2008年中铁装备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拉开了国产盾构产业化的序幕。12年走来,从第一台到第一千多台,工程师们掰开一根根“卡脖子”的手指,不断去探索盾造机设备新的可能。
2017年,中铁装备成功攻克了常压换刀技术,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在常压环境下对刀具进行更换。而以前盾构机如需更换刀具,必须对刀盘后的压力舱加压,确保与地层环境保持相当的压力。工作人员则需要“全副武装”在高于正常气压2倍的高压环境中更换刀具,风险系数较高。
数字化技术也让盾构机具备自我感知功能,推进速度、进浆流量、刀盘转速等具体数据都能一一显现。“刀具磨了几毫米,我们都知道。”工作人员说道。
卓越品质引领全球市场
“取得订单的关键,是我们的技术方案更先进并有针对性。”邓亚东说,由于德国汉堡热能隧道项目大埋深、高水压、沉降精度控制高等特点,中铁装备技术团队采用个性化设计,研制出“中铁1144号”。这台应用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直径4.47米土压平衡盾构机,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国产盾构机正获得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青睐。
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已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中铁将中国高端地下装备输出到世界各地,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中铁在“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设有境外机构或拥有项目,在建项目达159个,合同额141.34亿美元,占在建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总额的27.68%,拥有在手项目合同额超过170亿美元。
“未来,我们将持续强化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加快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和新材料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赵华表示。
逢山开路,遇水搭橋,中铁以核心技术为引领,以品质服务为保障,逐步在世界形成“中国制造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