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变电站安全运行的设备维修检查技术分析

2023-12-21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付歆钊

电力设备管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互感器电容器绝缘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付歆钊

1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电网规模的扩大,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源传输、变压变电和配电等重要功能。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电网的可靠性,设备的维修检查较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压互感器、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母线故障和电容器故障等四个方面的设备维修检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为电网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维修检查指导。

2 电压互感器的维修检查技术分析

2.1 电压互感器的重要性

电压互感器(VT)是变电站中常见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将高压电网中的电压信号变换为标准测量电压信号,以便进行测量、保护和控制,同时隔离高压带电设备。电压互感器将高电压信号变换为较低电压信号,以便保护装置进行故障检测和保护操作。通过测量变压器或母线的电压,运行人员可以及时调整电网的电压,满足电力负荷需求,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监测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可以分析电网的功率流向、电压稳定性和电力负荷分布等关键参数,从而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1]。因此,对电压互感器的维修检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对于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2 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

2.2.1 初步检查

仔细检查电压互感器外部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坏或变形,例如裂纹、变形等。检查电压互感器的接线端子是否紧固良好、无松动或腐蚀现象,确保电压互感器的标志和铭牌清晰可读,并与实际参数相符,见表1。

表1 电压互感器的外观检查

检查绝缘材料、绝缘距离和绝缘连接是否完好、无污秽或损坏。检查电压互感器内部的接线连接是否牢固、无松动或腐蚀现象,特别检查设备本体及二次接线的接地线、螺栓连接是否可靠。对于油浸式电压互感器,检查油质的清洁程度和绝缘性能,必要时进行油质更换。

2.2.2 功能测试

定期进行电气预防性试验,对电压互感器进行比值、角度测试,检测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差、角差是否在精度允许范围内。连接负载电阻或负载设备,检查电压互感器的输出电压是否稳定并满足负载要求。

详细记录每一项检查的结果,包括外观、功能测试和精细检查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与历史数据或标准值的差异,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或潜在故障。

2.2.3 维护与维修

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包括清洁、紧固和绝缘处理等。如果发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维修和更换,确保电压互感器的正常运行。

3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维修检查技术分析

3.1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影响与危害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是指直流电力系统中的正极或负极与地之间发生电气接触的故障。这种故障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安全风险:直流系统接地故障会引起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触电危险,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设备损坏:接地故障会导致直流系统设备的电气部件和绝缘系统受损,性能较差的二次控制装置电源模块损坏,进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系统可靠性下降:接地故障会导致直流系统的电压不稳定,影响二次设备稳定运行,进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

生产损失:接地故障引起的保护装置,控制回路误动作,造成系统停电或设备故障,导致生产中断,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工业生产的连续性。

同时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不易发现,故需要定期巡检直流系统。

3.2 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

故障定位;使用故障指示器、绝缘电阻测试仪等工具,逐一排查直流系统各个设备、线路和接线点,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见表2。

表2 故障定位分析

故障分析:检查直流系统的绝缘状况,确认是否存在绝缘击穿或绝缘损坏等问题。通过测量和分析故障电流、电压等参数,判断故障类型和性质,例如接地电阻过大或短路等。

维修方案制定:根据故障类型和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维修方案,包括维修工具、材料和操作步骤等。考虑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操作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维修实施:按照维修方案进行实施,采取适当的维修方法,例如更换故障设备、修复电缆或线路连接等。在维修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测,确保修复后的直流系统正常运行。

维修验证:维修完成后,进行维修结果的验证和测试,确保接地故障已经得到有效修复、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已恢复。

4 母线故障的维修检查技术分析

4.1 母线故障的分类与原因

变电所母线故障会对变电站的功能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故障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变电所停电,引发电力事故[3]。母线故障的分类和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短路故障。原因:绝缘击穿、绝缘老化、接触不良、外部物体或动物进入等。分为相间短路(如A 相与B 相之间的短路)、相对地短路(如A相与地之间的短路)。

二是接地故障。原因:绝缘破损、松动接触、灰尘污秽、潮湿、地电阻过高等。分为单相接地、多相接地。

三是断路故障。原因:导体断裂、连接松动、设备故障、外力破坏等。分为部分断路、完全断路。

四是过载故障。原因:电流超过设备额定容量、负载不平衡、短时过电流冲击等。分为过载过流、过载过热。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设备老化、设计缺陷、操作错误、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和外部干扰等。

4.2 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

一是故障确认。根据系统告警、设备状态、用户报告等确认是否存在母线故障。确定故障类型和位置,以指导后续的维修检查工作。

二是安全措施。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包括断电、放电、装置接地等操作,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要求。

三是检查与测量。使用适当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对母线及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测量,包括绝缘测试、视觉检查、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的测量。

四是分析与诊断。分析检查结果,判断故障原因和程度,结合设备手册、技术标准和经验,进行故障诊断和定位。

五是维修实施。根据维修方案,执行相应的维修工作,包括更换故障元件、修复断路、清洁接触面、调整连接等操作。

六是维修验证。在维修完成后,进行验证和测试,包括测量关键参数,检查绝缘状况,进行功能测试等。确认故障是否解决,设备是否恢复正常工作。

七是故障分析与记录。分析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结果,总结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记录维修过程、维修措施和结果,为后续的维护和分析提供参考,见表3。

维修检查流程和方法的具体细节会根据不同的变电站和设备类型而有所差异,同时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接地故障危害及范围亦不相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维修检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电容器故障的维修检查技术分析

5.1 电容器故障的特点与识别方法

电容器故障是指变电站或电力系统中的电容器发生故障,可能导致电力传输过载、设备损坏甚至事故发生。

电容器故障的特点包括异常电流、电压波动和温升异常。其中,电容器故障时,通常会出现异常电流,例如电流突然增大或不稳定。电容器故障可能导致系统电压波动,例如电压下降或突变。故障电容器可能出现异常的温升,发热明显超过正常范围[4]。

电容器故障的识别方法包括观察电容器外观,测量电流和电压、热红外检测,分析功率因数等。通过检查电容器外观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坏,例如破裂、变形或渗漏等。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测量电容器的电流和电压,比较其数值与正常范围的差异。使用红外热像仪对电容器进行热红外检测,发现异常的温升情况。通过分析电容器的功率因数变化,发现异常波动或不稳定的情况。综合以上的结果,可以识别电容器故障的类型和位置,为维修检查提供指导。

5.2 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

一是故障确认和安全措施。根据系统警告、设备状态、用户报告等确认是否存在电容器故障,确定故障电容器的位置和类型,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包括断电、放电、装置接地等操作,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要求。

二是观察和外观检查。观察电容器外观,检查是否有物理损坏、渗漏或变形等情况。注意电容器接线和连接部件的松动。

三是测量参数检查和功率因数测量。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测量电容器的电流、电压、容量等参数,将测量结果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测量电容器的功率因数,并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异常波动或不稳定的功率因数可能暗示电容器故障。

四是热红外检测。使用红外热像仪对电容器进行热红外检测,异常的温升情况可能暗示电容器故障。

五是故障定位和维修实施。根据检查结果和分析,确定故障电容器的具体位置和故障类型。定位可以采用断电检查、连接与断开试验等方法,根据故障定位,执行相应的维修工作,包括更换故障电容器,修复连接线路,调整参数等操作[5]。

六是维修验证。在维修完成后,进行验证和测试,测量电容器的参数和功率因数,确认是否恢复正常工作。

七是故障分析与记录。分析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结果,总结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记录维修过程、维修措施和结果,为后续的维护和分析提供参考。

6 结语

本文主要从电压互感器、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母线故障和电容器故障四个方面进行了变电站设备维修检查技术分析,通过对各个方面的作用与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在电压互感器方面,明确了其作用和重要性,提出了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在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母线故障和电容器故障方面,分析了其特点、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维修检查流程与方法,为准确诊断和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互感器电容器绝缘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含有电容器放电功能的IC(ICX)的应用及其安规符合性要求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让我家与雾霾绝缘
侵限绝缘处的站联设计
论述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
OPLC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探讨
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概述
高电压精密电压互感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