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西人,出海经商30年

2023-12-21曹宏萍

莫愁 2023年35期
关键词:林西枕套西村

文/本刊记者 曹宏萍

若不是特意了解,你可能没有听过林西村的名字。位于南通海门三星镇的林西村是江苏首个华侨村,自从2013 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村民“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十年间,全村三千五百多名村民中,海外经商就业者由两百多人增至六百多人,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由二十多个增至四十多个,超八成“出海”村民集中在俄罗斯、罗马尼亚、南非、智利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林西村的“出海史”满打满算三十余年,而说起村支书出海,蔡云松是头一个。

从枕套生意做起

蔡云松说,早年的林西村是个落后村,“三星镇的26个行政村,林西不是排倒数第一,就是排倒数第二。”穷则思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林西人开始做生意,手工绣枕套出去卖,先是摆路边摊,渐渐地,一路从镇里摆到县城,又摆到上海、南京。20 岁出头的蔡云松也曾肩扛手提,带着三大包枕套到上海南京东路上的中百一店门口摆地摊,接着是成都、沈阳、哈尔滨、包头……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最开心的是去成都那趟,腊月三十去的成都,大年初五就回来了,刨去来回各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车程,三天就卖完了原本一个月的量。”蔡云松说那时他刚结婚,又逢过年,家里人都劝他迟些再去,“我是腊月十八结的婚,想着年节期间火车上人少便执意去了。”

三百个枕套被装进三个大包,双肩各背一个,手里再拎一个,蔡云松就这样踏上了去往成都的火车。庆幸的是,他此行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三百个枕套赚了400多元。”这趟生意让蔡云松一下子成了村里的能人。有人走得更远赚得更多,这让所有人坐不住了。

后来,距离林西村不过1 公里的叠石桥家纺市场开始兴起,三星镇乃至海门的家纺产业逐渐有了规模。林西人发现,自己不用再出门兜售自家的产品,反倒是有大批外地客商上门找货,穷村慢慢富了起来。

20 世纪90 年代,海门的家纺产业开始有“卷”起来的苗头,家门口的生意不再似当年那般好做。村里有人把眼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去国外,那里有更大的市场。

村支书决定出海

1990 年,蔡云松当上了林西村党支部书记。1992年,林西村开始有人比蔡云松走得更远——大他两岁的郁建祥带着二十包床上用品去了俄罗斯莫斯科。当地生活物资较为短缺,而中国轻工业制品质优价廉,敏锐的郁建祥看准了商机。然而,首次出海外缺少经商经验,加之语言不通,货出去了却没等来钱,财货两空的郁建祥铩羽而归。不甘失败的郁建祥重整旗鼓,这一次他选择了罗马尼亚。在那里,郁建祥试销的产品销售一空,此后订单络绎不绝。后来,亲戚们在他的带领下纷纷迈出国门,前往东欧做起家纺生意,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小村子的命运。

那些日子,村里常有人找蔡云松商量,是否要跟着“郁家军”一起出国闯一闯。“我是村支部书记,不到这条路上去踩一踩、走一走,在村里怎么叫得响?自己不树立榜样,谁还愿意听你指挥?”1997 年,蔡云松向镇里打了报告,提出打算出国经商。镇里对他颇为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工作经商两不误——出国只当是出差,买卖做完了就赶紧回来。于是,蔡云松交代好村里的事务,带着几个年轻人也去了罗马尼亚。

“村里打头阵过去的村民给了我们不少帮助。”白天找生意,晚上学语言,蔡云松这一趟去了半年,不仅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还有了属于自己的铺面。正当他在布加勒斯特筹备开公司时,却被催促回来参加村里改选,结果,他再次当选村支书。“每去一次只能个把星期,十天八天的就得回来。”蔡云松既要管理村务,又要照顾国外的生意,只能两头跑。作为一名老党员,蔡云松还把村临时党支部建到了罗马尼亚,同村人一旦在当地遇到困难,他就组织党员援助,“比如竞争中相互压价售卖引发的矛盾,我们也会从中帮忙协调解决。”

2010 年,布加勒斯特最大的华人市场——红龙中国商品市场突发火灾,林西人在市场中开设的数十家铺面无一幸免,损失惨重。蔡云松说,那是他从商路上最黑暗的日子。不过,作为村里的老支书,蔡云松没有工夫自怨自艾。红龙市场在重建后再度开张,林西村人的生意重回轨道。随着去罗马尼亚经商的华人越来越多,市场达到饱和,产品也卖不出好价,精明能干的林西人又把眼光放到了南非、赞比亚、智利等国家。

跟着国家走就对了

“行商看大势,跟着国家走就对了!”2018 年埃塞俄比亚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后,年逾花甲的蔡云松毅然飞赴埃塞俄比亚二次创业。他的编织袋厂用工超三百人,日产编织袋十万只。今年8 月,埃塞俄比亚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大家对这片市场更加看好,又有很多人闻讯过去建厂。

如今,蔡云松在罗马尼亚的生意由妻子和女儿一家打理,儿子负责管理运营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他本人则坐镇南通经营家纺用品厂。一家人分布三大洲,各自都有一番事业。“老伴经常叮嘱我照顾好身体,虽然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做生意免不了要这样。”

2007 年,蔡云松联合十多位在外的能人发起设立了“海门林西扶老助学爱心基金会”,筹集善款资助林西村的贫困老人、优秀特困生以及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富裕起来后也在积极回馈家乡,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之类的项目也都出资出力。”

“现在除了做家纺,外国人需要什么,我们林西人就做什么!这些年我们还在海外投资建立了拖鞋厂、饮料厂等产业。”蔡云松说,林西人正在转型,经营正从家纺产品贸易拓展到房地产、餐饮、矿产、能源开发等领域。老一辈的林西人靠着亲缘与血缘,抱团出海闯荡并获得了成功。然而受时代和环境所限,生意始终局限于家纺产品。如今,新一代的林西人则尝试新的出海创业路径,不仅把中国制造带出了国门,也把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向全球。

本着“哪里有生意可做,就去哪里做生意”的信念,一代代林西人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创富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是莫大的勇气、敏锐的嗅觉、精明的头脑和坚韧的意志,更是与重大历史机遇的同频共振。这些故事本身亦不失为全球开放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小小缩影。

猜你喜欢

林西枕套西村
枕套上的家训
手机装裱师,年入300万
林西矿业煤场网壳抗推支座设计与受力分析
烧不掉的兄弟情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旧衣的妙用
宁静致远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分享美梦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