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部分原理探析

2023-12-21李悦嘉李邦正刘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30期
关键词:脊椎督脉阳气

李悦嘉 李邦正 刘 谦 刘剑锋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3.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规划与平台处,北京 1000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北京 100700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2],其充分彰显传统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并具备鲜明的自身特点[3],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得到一定发展[1]。但由于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多长于实践而短于理论[4],其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3],以及社会重视度不够、推广力度欠佳等原因[1],依旧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主要针对“朱氏理筋正骨手法、李氏铁手腕挺直法、李氏脊椎复位术、张氏脊椎整形复位手法”[5-6]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进行理论探讨与总结,以期能够有助于其传承创新与推广应用,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1 脊柱与督脉功能

1.1 脊柱与督脉的关系

中医对脊柱的结构及功能有着明确的认知,《灵枢·骨度》记载了脊椎骨的长度、数量及基本形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详细记载了中医对脊柱的认知:“其骨一名脊骨,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7]

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在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循行部位为脊背正中线,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自下而上循行,贯穿整个脊柱。由于督脉行于脊柱内,所以脊柱结构和功能的正常,是督脉畅通无滞的基础[8]。督脉主干循行贯穿脊柱,是其结构与功能的核心,《灵枢·营气》曰:“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此结构也决定了督脉与肾、脑髓、脊柱、脊髓的密切关系[9]。督脉主宰脊柱,《医碥·杂症》曰:“督脉主脊”[10],督脉脉气透达、脊髓充盈是脊柱阴阳平衡的内在基础;脊柱保护督脉,是督脉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结构基础,椎骨间空隙为督脉脉气透达之处[9]。

总之,脊柱与督脉两者关系密切,在结构上督脉行于脊柱内、脊柱为督脉提供保护,在功能上两者相互依靠、相互协助、相互影响。

1.2 督脉生理与病理

督脉乃“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督脉病则阳气受损。《针灸甲乙经》曰: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其走行“贯脑属肾”,与肾、脑关系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可以通过气化作用,内化为精微来充养神气,通过柔软四布的阳气来温养坚固筋腱[11]。《医法圆通》[12]曰:“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说明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督脉阳气的宣通顺畅[13]。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亦提出“脊督一体”论,认为脊柱为督脉通道,参与总督一身之阳,经络不通则诸症迭出[14]。

《诸病源候论》中有论述:“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阳气充足,便可柔养“脊膂之筋”,纠正患者肌肉僵硬、脊柱侧凸的状态[15]。在治疗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骨上”就是现代医学认为的脊柱[13]。庄礼兴教授给予帕金森病脊柱侧凸患者以督脉排针促进病变经脉气血之运行,达到振奋阳气、通督补阳之效[15]。推拿手法作用于脊柱亦可达到升发阳气、补益诸经、促进脏腑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扶正补虚的功效[16]。

1.3 督脉与脏腑支节及全身关系密切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贯通躯体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17]。《素问·刺热篇》论述热病有“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说明督脉与胸膈及五脏均有密切关系[18]。根据解剖学理论,脊柱通过神经、血管与各个系统密切相连,所以脊柱的病理改变可牵连神经、内脏等多个系统,出现局部炎症、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痉挛等表现[18]。脊柱结构位置异常,不仅引起脊柱骨与关节本身的病变,而且影响其联通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引起180 余种脊柱相关疾病[17]。现代医学也认为,脊柱位置结构即使发生微细的变化,也会刺激和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疼痛、形体异常和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而发生肢体和内脏器官疾病[17]。目前“脊柱相关疾病”即由脊柱病变而引发的其他内脏器官疾病呈上升趋势,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身心健康[19]。

因此脊柱和督脉在结构、功能和病理上为一体,相依相协;脊柱和督脉与全身脏腑相关相联,相互影响;在脊柱和督脉的相关疾病治疗上,外治需注意正脊通督[18]。

2 民间中医整脊疗法的发展及现状

中医学的整脊疗法源远流长。经甲骨文、《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医整脊疗法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殷商,总结提高于秦汉,广泛应用于晋唐,发展创新于宋元,系统完善于明清,正名昌盛于当代[20]。但由于一些原因暂未系统形成学科,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民间[21]。

近年来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渐趋年轻化[21]。其中大多数患者可以采用系统的保守治疗方案来缓解甚至治愈[22],整脊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也为很多疑难杂症开辟了新的诊疗途径,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青睐[22]。因此,将民间有效的中医整脊疗法加以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进行了收集整理,其中有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均通过手法整复脊柱来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笔者对此4种诊疗技术进行比较与总结。

3 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部分原理探析

3.1 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特点概述

3.1.1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 技术持有人朱永夫,1955 年生于江苏常州。1984—1999 年在上海、江西、安徽等地拜各路民间中医高手学习中医正骨,2000 年起在家中开展义诊,2005 年正式开办诊所进行中医望诊正骨特色诊疗,多次参加全国中医行业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交流。手法特点是对于颈椎、胸椎、腰椎椎间盘突出(前突、侧突、后突等)能够准确判断位置并采用手法精确整复,对于尾骨、髋骨、肩胛骨、肩关节等其他受累关节同时给予整复,并配合穴位按摩。来诊患者常因长期睡姿、坐姿不正常造成,除脊柱外通常伴随其他关节的错位,引起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昏、胸闷、太息、肢体疼痛等。通过整复脊椎关节和其他关节可使全身症状消失,并使患者有效保养防止复发[5]。

3.1.2 李氏铁手腕挺直法 技术持有人李大连,1949 年生于河北唐山。1966 年通过拜师形式学习中医,2000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中医诊疗手法的研究。自1966年至今,通过长时间钻研人的形体和大量的形体实践,总结创立此特殊手法,是一套涉及头、脊柱、腰、膝、脚、肩、肘、手的系统形体挺直疗法,共包含七项技术,其中以脊柱挺直为核心技术。手法操作后通常有立竿见影的疗效,但患者需要做巩固动作以巩固治疗效果。施术通常以3 次为一疗程,通过系统的挺直疗法,可以达到头脑清醒、昂首挺胸、四肢灵活、走路轻快的效果。长期坚持可以防治未病、治疗已病[5]。

3.1.3 李氏脊椎复位术 技术持有人李可珍,1963 年生于山东德州,中医脊椎复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保健技术分会委员,中医整脊正骨师,康复科医师。通过30 多年临床案例的积累和对中医学的独特钻研,全面传承了李氏脊椎复位术的推、按、拿等手法,并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的理论独创“李氏脊椎复位”理论,为中医学的整脊复位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6]。

3.1.4 张氏脊椎整形复位手法 技术持有人张跃建,1959 年生于江苏南通。是张氏脊椎整形复位第11 代传人。从小跟随祖辈学习脊柱病治疗技术和修炼内功,并综合学习了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现任南通同济门诊部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认为在手法操作中,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的调理不可局限于局部治疗,四部分为一个整体,根据各个部位的生理特征,调理时需上下照应,必要时可与累及椎体组合调理[6]。

3.2 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共同原理

3.2.1 均体现中医整体观念 本研究所涉及的“朱氏理筋正骨手法、李氏铁手腕挺直法、李氏脊椎复位术、张氏脊椎整形复位手法”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诊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疾病产生过程中,脊柱的某一节段病变会影响其他节段,脊柱错位会累及身体其他关节甚至累及全身器官,产生的症状可能难以准确判断病因,而其他肢体关节器官的疾病也会累及脊柱。在治疗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脊柱某一节段病变时,会将脊柱看作一个整体,对病变部位与相关节段同时进行治疗;或在脊柱病变时,将脊柱与其他累及关节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进行治疗。整复后会配合刺激局部经络与穴位以畅通局部以及全身气血,以求达到更满意更稳定的疗效。

3.2.2 均体现整复脊柱-畅通督脉-通调阳气-调理全身的思路 在诊疗过程中,此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均体现出整复脊柱-畅通督脉-通调阳气-调理全身的思路。体现在诊疗中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诊断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症状有敏锐的判断与诊断,对由脊柱病变引发的数百种相关疾病与症状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治疗时,均以纠正脊柱错位为主,调理其他受累关节为辅,通过调理脊柱与督脉功能,调畅督脉阳气、激发人体阳气流通,畅达全身经络,达到缓解全身症状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整复脊柱、畅通督脉从而升发全身阳气在人体脏腑与肢节正常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与韦贵康教授综合中西医学理论、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之一即脊督学说[18]具有相通之处。

3.2.3 均重视整复操作后的疗效巩固 运用手法对关节进行整复通常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关节参与人每天的活动,一些不良姿势和生活习惯很容易造成再次错位和疾病复发,因此在整复操作术后对于整复疗效的巩固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4 种技术的持有人均在手法操作后以局部拍打、点按穴位的方式畅通局部经络和全身气血,以对整复的疗效起到加强作用,或采用绑带、颈托等辅助维持关节位置;二是嘱患者自身要纠正不良姿势与生活习惯,或做巩固动作,以预防疾病复发。

3.3 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不同之处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与李氏铁手腕挺直法不仅能够整复脊柱,也能够对其他关节病变进行诊疗。李氏脊椎复位术与张氏脊椎整形复位手法是针对于脊柱的治疗手法。

朱氏理筋正骨手法除整复脊柱错位外,对全身多处关节错位均能够给予整复,比如耳下关节错位、肩胛骨错位,以及肋骨突出、尾骨突出、颈椎间盘突出、胸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均能够给予矫正与治疗。

李氏铁手腕挺直法包含7 项技术,以恢复脊柱正常生理曲度为核心。通过手法调理脊柱和全身关节,除治疗已病外,还可以预防未病。通过系统的挺直疗法,可以达到头脑清醒、昂首挺胸、四肢灵活、走路轻快的效果。

李氏脊椎复位术已形成独创的“李氏脊椎复位”理论,在准确把握疾病成因与局部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对整复时的力度与角度把握、术后养护方法均有独到见解。手法果敢敏捷,细致准确,追求一次整复到位以避免二次伤害。

张氏脊椎整形复位手法是针对脊柱的整复手法,对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的某一节段病变引起的症状均有丰富诊疗经验。要求在胸腰与腰骶之间治疗连接要流畅,手法一体化。手法缓慢准确,耐力持续,力度角度适宜。

4 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4 种手法类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进行对比与理论探讨后,发现4 种手法在不同的历史源流下虽有不同之处,但在诊疗实践中均能够体现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整个脊柱是一个整体,脊柱与全身也是一个整体。同时均重视脊柱与督脉在人体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诊疗原则与经验充分体现了整复脊柱-畅通督脉-通调阳气-调理全身的思路;此思路在临床应用中能够为一些疑难杂症的诊疗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诊疗途径。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源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23-24];例如屠呦呦研究员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张亭栋教授创新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三氧化二砷)疗法,均证明了民间中医药的重要地位[23];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离不开民间中医药的实践[25]。当下因为多种因素,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很多优秀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创新更是“无本之木”[3,26],必须对民间中医药加以研究、总结、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5]。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到民间去搜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然后加以总结和利用[24]。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7]要求“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收集筛选民间中医技法……推进活态传承”,这是一个长期工作,目前拥有国家的重视与支持、自身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抢救、挖掘、保护、整理、研究、推广这些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将更能发挥中医药强大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核心竞争力[1]。

猜你喜欢

脊椎督脉阳气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