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节选)
2023-12-20张云李作媛
张云 李作媛
在质朴的语言中领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妖怪故事》因为“中国妖怪”四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对中国妖怪,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所以当即把这本书买了下来,谁知道一读就停不下来。
这本书收录了传统文学中的很多的妖怪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比较浅显,起承转合也比较简单,但“脑洞”实在太大,我越读越不过瘾,心生了读一读相关古文的冲动,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
原文: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刺猬这种小动物很有灵性,活了很久的刺猬有时会变成妖怪。
清代,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城的东部,有个叫九曲巷的地方,相传有个妖怪。白天看不见它,一到晚上,它就摇摇晃晃地在巷子里溜达,有时候干脆躺在道路中间呼呼大睡。
这个妖怪身体像盆那么大,全身长着刺,不伤人,也不干坏事,当地人都叫它“老蹒”,其实就是一只老刺猬精。
九曲巷街道两旁开满了各种各样的店铺,人来人往,生意兴隆,是全县最繁华的地方,有钱人都住在这里。因此,有一伙强盗夜里闯进来抢劫,结果不知怎么回事,在巷子里怎么也走不出去,最后全都被官府人员抓住了。
人们都说是因为老蹒,是它守着这个巷子,保护大家。
很多人对老蹒感兴趣,想知道白天它躲在什么地方,不过哪里都找不到它的藏身之处。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刺猬非常善于蜷缩,即便身体很大,也能钻进很小的洞里。何况老蹒是个妖怪,神通广大,想发现它的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地人很喜欢老蹒,平时碰到了,都会提醒对方:“晚上碰到老蹒,可千万不要伤害它呀!”
除了潍县人喜欢刺猬,在北京,人们也很喜欢它。北京人将刺猬当作财神供奉,听说极为灵验。
古文链接:
潍县东关九曲巷相传有一物,夜则出,蹒跚而行,或当道蠢然而卧,体大如盎,有毛似刺,不伤人,不为祟,俗名之曰老蹒。予曰:此汇也。汇即猬,《晋书·桓温传》:“面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又《尔雅》:“汇,毛刺。”注:“今谓之猬。”状如鼠,毛似针。今京师谓之财神。九曲巷货栈比栉,为一县财物所聚,前数年明火大盗入则迷,赖有此多年神物耳。然则白昼藏于何处?曰:此必有窟,窟亦不必大,猬善缩。《西京杂记》:“元丰二年大寒,雪深五尺,鸟兽皆死,卒马皆蜷缩如猬。”猬缩其身,伏于窟,故白昼不见。爰告乡人:夜或遇之,切勿伤害。京师以猬为财神,极有灵验,前已详纪之。
——选自清代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第四章《老蹒》
品读:
老蹒,我从不知道刺猬还有这样一个名字。比较本书和古文的叙述,我們就能发现,本书的文本笔力不足,古文更为质朴、凝练。比如形容刺猬当道而睡,古文用的是“蠢然而卧”,“蠢然”是“笨拙迟钝的样子”,立刻把刺猬行动缓慢、坦然入睡的憨厚样子勾勒了出来。为了说明刺猬的毛尖锐,古文引用了《晋书·桓温传》“面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一句,这句是形容桓温的眼睛像紫苏辉石一样光泽黑亮而且棱角分明,胡须像刺猬毛那样直刷刷地分张开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形容相貌之传神,让文章增色不少。试想一下,如果读到此处做一下摘抄,下一次形容自家父亲的胡须时,是不是就有了非常好的素材?
与古文相比,本书在语言上过于粗糙,远称不上经典,推荐它,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我们写作时不仅要考虑到文章的技法,而且要注重素材的积累。这本书将历朝历代的主要的妖怪故事汇集于一处,就像是一本妖怪的普及书,省却了我们在浩瀚的古文里择取题材的工夫。
第二,我更期待读者将这本书当作通往传统文学的媒介。因为这些故事太新奇了,直白地翻译成现代文,很可能不能满足一部分读者的需求,此时如果有一部分读者萌发了读一读古文,看看古文是否也如此精彩的想法,那么推荐这本书的深层次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读者通过对比发现传统文学的语言更为朴素、凝练,可让我们的传统文学焕发新生。
必须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些妖怪故事不只是新奇、有趣,而且富有哲思,比如《老蹒》,老蹒在人的世界里出入自由,想睡就睡,这里的人从没生出“这是妖精,我要收了它”的念头,人和妖和谐相处,最终妖庇护人类逃过一劫,但仔细想想,若非人先给了老蹒一席安身之所,老蹒又怎么会庇护人类呢?人与妖之间的善意无处不在,那个时候的九曲巷才能如此和睦吧。
最后,我盼望读者们不仅能通过阅读此书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而且能对原版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从朴素的语言中领会到文学的魅力。如果能由此而产生创作的冲动,继而写出一部关于中国妖怪的史诗级故事,那更是巨大的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