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明珠黎里镇
2023-12-20张永伟
张永伟
吴江古镇黎里与同里、织里、古里被同称为江南“四里”。在古人最早的概念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所以一个“里”大概是25户,后来发展成110户,再后来到1000户,其实就是居民集中地的意思。至于为何要用“黎”字,主要源于唐代官员黎逢甲到这里来清淤挖泥、整治河道,为百姓造福,人们记住了他,改名为黎里。
我们听说这个镇名背后的故事,一下子被紧紧地攫住了热切的心灵。到了古镇,果不其然,这里仿佛就是世外桃源。
1
河之阴为下岸,基本是小户人家,一排排普通人家联袂而居,现已辟为鳞次栉比的各种店铺;河之阳为上岸,历史上住的都是大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厅堂楼室,层次分明的庭院备弄,雕绘龙凤的长窗画梁,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在明清时期,这里聚集着“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富家望族。
徐达源故居就在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之间的一幢有八进深的大宅。当年的徐达源,初由太学候选取为布政使理问改任翰林院待诏(清代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富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理问为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掌勘核刑名诉讼;待诏为翰林院属官,执掌校对章疏文史)。徐达源为人豁达,学养深厚,不胜仕途,在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就返回故里重操旧好,闭门著述。这座宅中的新咏楼,就是他心灵的驰骋之地。三开间里两厢楼,九扇落地花格窗,天井花木葱绿浓,南侧矗立砖雕门,满世界都是诗意的味道。清人周霁写《过新咏楼即事同秋士竹书作》:“楼居咫尺断尘缘,到及新晴二月天。水鹁鸪啼平野树,竹笆篱巢隔溪烟。好诗喜自无心得,小别愁从见面牵。相对莫嫌仍故我,急沽村酒醉花前。”可见这里是一个赏花、饮酒、吟诗的佳地,这也就难怪徐达源能够长久地静下心来,笔耕不辍,《黎里镇志》《吴郡甫里人物传》《涧上草堂纪略》等都是在这个楼里诞生的。据说他还工诗文,善绘画,所画墨梅“简老疏古”,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
他的妻子吴琼仙是一个大家闺秀,气质如兰,聪慧过人,在写韵楼里成就很多佳作,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只可惜天妒英才、红颜薄命,36岁就香消玉殒。《写韵楼诗集》在其逝后即被刻印面世,当时诗坛许多名家纷纷为其点赞,写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就曾题咏:“一卷兰苕点笔成,清才值得被它卿。若非萧史亲传出,谁识秦楼引凤声。”写韵楼也因此成了黎里的一大名胜,文人骚客到此都会诗兴大发、诗情喷涌,赵筠的《雨后登写韵楼作》:“众绿纳窗里,湿烟浮远村。春酣万家梦,云卫一楼尊。旧句笼纱澹,奇书对酒温。不禁枨触在,鸿雪信前痕。”
谈到徐达源故居,不得不提清代大诗人袁枚。这个袁枚就是那个在参加朝廷科考时敢写“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妙句的考生;就是那个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的知县;就是那个吃遍天下、不知餍足、口味刁钻、特别喜欢鸭舌的美食家;就是那个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不知缘何,他来到徐达源家小住,徐氏夫妇热情有加,借机拜其为师,袁枚在《黎里行》中寫道:“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勾栏无处访,樗薄声不闻。丝萝不外附,重叠为婚姻。不知何氏富,不知谁家贫。更有奇女子,嫁与贤郎君。双双来执贽,宾宾拜起频。留住小眠斋,款如骨肉亲。我喜风俗美,更感古谊敦。逝将去故土,十万来买邻。非徒强张邴,兼且联朱陈。有女此地嫁,有男此地婚。庶几子与孙,永作羲轩民。” 在诗人的目光逡巡中,从自然景观到社会世相,从大全景到大特写,从现在推向将来,如此惟妙惟肖的描写可以读出袁枚对这个叫“梨花”的地方是多么情有独钟,置身于这个江南小镇是多么兴高采烈,“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几乎是在一路歌唱一路赞美的激动中把你带进了古朴润雅的黎里,享受着“碧波中的一朵睡莲”投射的种种美丽的倩影。
2
柳亚子故居也是我们非常钟情的地方。这里原是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里的私邸。当年柳亚子先生曾借住在这里,现为柳亚子纪念馆。第一进的门厅正前方就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内门楣上方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第二进“轿厅”作为纪念馆的序厅,中央是柳亚子的汉白玉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题写的“柳亚子先生”字样。两侧柱子上悬挂周恩来1945年赠送给柳亚子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楹联墨迹。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用巨大的版面铺展开了毛主席和柳亚子唱和的《沁园春》词。第三进是主展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文学时期”等五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爱国爱民的一生。第四进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楼下的客厅兼作膳厅,楼上是全家卧室。第五进是藏书楼,当年,南社、新南社的同志和好友就是在楼下客厅纵论国事,探讨诗文,慷慨激昂,针砭时弊。第五进与第六进下房之间的庭院内,新辟了“柳氏家谱碑廓”,记载着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事迹,是研究柳亚子及其祖辈的重要历史资料。
导游还特地向我们介绍这座房子里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二楼有个“复壁”。所谓“复壁”,就是在墙壁中再做了一个夹层,外面用板挡起来,严丝合缝,不着痕迹,里面留出一个狭小的空间,可供一人藏身。当年的柳亚子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因而遭到搜捕,幸亏夫人将其藏在复壁之中,才躲过一劫。柳亚子也从此对蒋介石不抱幻想,毅然返回如诗如画的黎里。当年他在这里纵情诗酒,寄情笔端,常常独自凝坐,冥思苦索,在灵感的等待和激荡中,望穿红尘次第,多少晓风残月的淡墨香笺,都齐刷刷地涌到笔下一气呵成。那些说不尽的山光水色、小桥流水,于淡淡飘落的夜风之中,凝成了一首首旧词新诗,诗中描写的所有美好都是在急切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不满和愤懑。
这也就难怪他把自己的书房叫作“磨剑石”。书房在住宅的第五进,整体风貌还是按照柳亚子生前的样子布置的,阳光透过房外的树梢投射了进来,屋内光影斑驳,碎金满地,此时主人不在,但好像没有走远,桌上的笔墨和一纸素笺,依然散发着来自主人内心深处的浩然剑气!
3
听说大法官倪征燠也是黎里人,他的家住在街的东头,整个故居正在进行维修,我们无法领略故居的整体全貌,但其紧靠岸边,却是不争的事实,开门见河,一出门,就是一个公共的河埠头,其面积比一般人家的更加开阔。我们在河埠头上走了走,逡巡其间,似乎也能发现倪征燠的人生密码,即当年倪征燠所有的人生之船都是从这里启航的。起初到东吴大学法学院读书,然后又留学美国,再后来回国在“上海特区法院”担任法官,这里肯定是他来来去去的热络之地。纵观其扬帆远航的奏鸣曲中,最华彩乐章就是他出任中国检察官的首席顾问。
作为参与东京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中国主力法官之一,历史将倪征燠推到了关键时刻,他始终牢记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信心,无所畏惧,运用娴熟的法律知识和如山的铁证事实,据理力争,力挽狂澜,让所有的日本甲级战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勇敢地捍卫了国际公义和民族尊严!
1958年4月底,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闭幕之际,已经调入外交部的倪征燠,在乔冠华的带领下来到北戴河,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有关领海的概念和实践等问题。倪征燠直接提出了自己倾向于12海里的领海宽度的意见,并对我国的海岸线的总长度的计算提出用直基线的方法,即在面对海岸线弯曲的情况下,可以选定一系列基点,在这些基点之间划出若干条直基线,这种方法比曲线计算的优点在于海岸线总长度较短,对沿海国较为有利。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在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声明》都被吸收在条文之中。
这次到古镇,我们看到了“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这些江南水乡的通用符号,但黎里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六悦博物馆”的横空出世。这里收藏着许多中国民间工艺品和古董家具,包括石雕、砖雕、木雕、佛像、佛龛、门神、匾额、楹联、礼盒、官箱、竹编器具、家堂、轿子、筷子、筷筒、木匠工具、洗脸架、屏风插屏、面具、戏曲人物画像、各色木窗、中药抽屉箱等等。收集之齐全、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角度之新颖,前所未有。本以为这是当地人的有心收集,没想到这是外籍收藏家的杰作。据说美国人杜维明二十多岁来中国留学,毕业后留在上海,他对中国古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愛好,只要发现自己喜欢的就会穷追不舍,意外得到的更是爱不释手。事实上他的主业是律师,副业才是收藏家,开设六悦博物馆也是兴趣所致。他的初衷是希望为中国的年轻人保存这些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古董,它们不仅留住了历史、记住了历史、激活了历史,也传承了历史,置身其中,扑面而来的各种展品,引人入胜,一个比一个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叹。
夜幕降临,暮色四合,花灯齐亮,沿河两岸,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又是一番动人心弦的景色,更有一种悠然尘外的韵味。这里的每时每刻,都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自然融洽,浑然天成,也许就是黎里不被打扰的寻常日子。
张永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曾受邀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水做的江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系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