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发展契机 实现快速提升

2023-12-20杨静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杨静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珲春市第八小学校以此为契机,在积极构建教育治理新机制的同时,从强化培训与应用、打造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使学校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新样态。

科学分析,激活信息化教学的“内驱力”

珲春市第八小学校创办于1986年,前身是国有企业子弟学校,2004年归属地方。

2018年1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怎样办好这所学校成为领导班子会上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珲春市教育局领导和教科所专家的鼎力相助和科学指导下,学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本校的软硬件设施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到,虽然市教育局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的每个班安装了最新的希沃一体机和光纤宽带等设施、设备,但由于教师们的信息化应用理念陈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排斥心理,因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相对滞后。调研使学校领导们意识到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调研结束后,学校迅速运用SWOT分析法对本校的信息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当时学校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省、州、市各级骨干教师8人,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3岁,有10多名教师即将退休,同时也会有年轻教师加入教师队伍。通过分析学校认为,新教师的加入将为信息化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学校紧紧跟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信息化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2018年初,学校申报了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试点校。被确定为平台应用试点校后,学校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平台应用实践和系统培训工作,构建了从学生、家长到教师,从班级到学校的空间建设应用体系,让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实现了常态化。教学助手、互动课堂在课堂中的运用更让课堂的交互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家校帮”手机客户端的普及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翻转课堂”“慕课”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大数据支持下的校外精品资源下载、校内校本资源共享共用也进一步提升了课堂内容获取的效率。

学校还结合SWOT分析,制订了详细的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方面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立体管理,打造信息化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针对学校教师来源广、年龄结构偏大等特点,学校领导班子知人善用,力求充分发挥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使教师们各展所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借助专业的学科工具并结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开始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目标明确后,学校率先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责任制,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设计。组长带领信息化管理团队把学校的发展愿景分解成一个个可达成的绩效目标,同时把信息化管理机制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科组、个人三个层面建立了“学校有规划、科组有计划、个人有任务”的三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学校有愿景、科组有主题、个人有目标”的三级研修要求。

之后,学校又根据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培训及应用方案的要求,科学制订了学校空间应用的短期、中期和愿景目标,并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培训和应用的反馈情况组建专家团队,并由团队教师定期分组培训教师,跟踪指导应用工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应用促提高,力求使教师达到人人都能熟練操作的目标。随着应用实践和培训工作的逐步深入,教师们切身体会到了平台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便捷,这也为教师日后在教学中应用平台提供了动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转变,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也逐步树立了积极参与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迭代的大资源观。

大胆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对学校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更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起点。此后,学校又确立了以“立足校本”为支点,以“以研促学”为导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学校以信息化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组建各级团队,进行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新样态课堂探索与实践。学校还借助大学区及其他社会资源积极培训师资、拓展课程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在信息化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平台资源,扎扎实实地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作,从而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合作学习”教学和空间应用模式。

一、构建课堂应用模式,创新平台应用特色

2019年,学校申报了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申报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在课题的引领下,在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刚的关心和指导下,研究团队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大力探索“互联网+合作学习”教学应用新模式,初步构想出了以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五大环节,即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检测达标。

为了让教师尽快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学校校长付友亲自进行课堂模拟培训,教导处也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应用平台,这不仅使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教学软件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增强,也促进了平台的进一步应用,更使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先进教师。

二、以活动促应用,提升平台应用水平

经过几轮培训后,学校把围绕平台应用开展的经验交流、沙龙研讨、课堂应用等系列活动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之后通过开展平台应用组内全员晒课、青年教师竞赛课、骨干教师引路课、师徒结对、音画整合课研究、学科项目组研讨课、大学区骨干教师送教课等系列活动,促进教师熟练使用平台和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平台进行备课、导学、授课和布置作业,并把平台资源的使用情况列为教学常规检查内容。这些尝试和探索也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累了成功经验。

三、拓展应用范围,打造新的增效点

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多样,应用拓展性非常强。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校除了利用学校空间发布校园新闻外,还开设专栏发布教师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PC等终端开展学习活动。学校政教处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通知公告”栏发布学校通知,开展卫生、心理和道德教育。教导处更是通过教学助手、知识胶囊、希沃直播等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打造出了多维课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信息化从发展走向提升

2021年,珲春市教育局为学校建设了录播室,配备了一套移动录播设备。2022年7月,又为学校配备了8台智慧黑板和23台采编仪,这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的相关要求,学校又开展了能力提升工程的翻转研究。

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实施的最大阻碍是教师的畏难情绪,仅仅从能力提升工程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宣讲是不够的,还需对教师进行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只有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掌握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原则、方法策略,才能促使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应用。

为了保障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管理团队、以信息技术骨干作指导的信息指导团队和以学科组长为负责人的学科研修团队,三級团队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订了学校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规划和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方案,并确定了行动指南。与此同时,学校结合培训内容和学科特点创建了语文教师工作坊、数学教师工作坊、音体美教师工作坊和综合教师工作坊四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坊主组织培训活动,组员参与其中的培训学习。

培训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校管理团队会实时跟进教师的网上学习。学习应用中遇到普遍性的问题,专业教师会给予指导,遇到简单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在团队中互助解决。管理团队的实时跟进,有效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另外,学校还以微能力点应用为抓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以信息技术打造融合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教、学、研更具特色,形成了以翻转研修为载体,在研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模式。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珲春市第八小学校将继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着力进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研究,为创建高品质教育、高品位学校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