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落实高质量教学服务的途径
2023-12-20刘浩
刘浩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焦虑、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成为当下教育的热点课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双减”政策为背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据,深入分析一线教师对落实高质量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探索途径。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想追求教育的高质量,首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体现学校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效、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备课和磨课,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要扎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从举行一系列教师培训交流活动着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各学科教师组内研修、交流、督课的次数及频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其他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机会,帮助教师快速成长。除此之外,可举行日常的督导课以及推门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调整好教学状态,以“提速”教师的方式促进课堂“提质”,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作业管理
落实“双减”政策,核心是要做到“减负、增效、提质”。要想提高效能,减轻学生负担,作业管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为此,教师应当不断优化作业管理,将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看作一个紧密的联合体。只有在课堂上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才能在课后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1.严格把控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
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应该严格把控每日作业总量。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因作业任务量过多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对作业进行优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减少作业数量,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作业内容,把握教学大纲,挑选适合学生当堂检验阶段性自我学习成果的作业,避免机械重复,以此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设计多元化作业
在传统教学中,书面作业占很大的比重。学生整日跟书本打交道,回家后还要完成书面作业,难免会产生厌倦感。对此,教师可适时设计合作式作业、生活实践类作业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调节学生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合作式作业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考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随后将各自的答案进行整合并提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作业难度大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思考。生活实践类作业主要是将教育的特性发挥出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生活感知与思想态度。例如布置学生与父母角色互换的作业,让学生完成父母的部分日常家务,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实行自主选择性作业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相同,其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作业,提高学生在作业巩固阶段的吸收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某一知识点,设置两至三个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其中之一。这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保障了其对作业的喜好程度,也能提高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要求。
三、加强家校协作共育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学校和教师主要扮演负责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传播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和教师教学水平、课堂学习氛围等有关联,但家庭教育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时刻产生着影响,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双减”背景下,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加强家校协作共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培训,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互动感。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共同策划学生活动、商讨学校活动问题,开展家长与校长对话等活动,提高学校与家庭的契合度。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发力,家校协作更加紧密,才能更好地推进“双减”政策落细落实,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减轻了學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鲜明的道路。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管理和加强家校协作共育三个方面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双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让学生在“双减”之下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