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2023-12-20王寒
王寒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跨学科教學法由此应运而生。该方法旨在将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结合不同课题探究背景下的学科知识点展开教学。
一、设立明确目标,优化知识理解过程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运用跨学科教学法,首先应该设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通过整合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使用知识与技巧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各学科知识,更好地培养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该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方法,配合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推行组内合作、组内互助的学习制度,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认识千米。首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感受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其次,运用跨学科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如要解决“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南京到济南、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各长多少千米?”这一系列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估算的方式厘清思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并跨学科地引入地理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完善教学方案,加深师生交流互动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和师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当下不少课堂仍以学生听讲和练习为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具身体验不足,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进而导致在学习中处于离身状态。教师可以引入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从静态、抽象、离身的状态转向动态、具体、具身的状态,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例如教学“认识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活动带领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比如学生用左右手拿好米尺的两端,感受1米的长度,然后脱离米尺用两手比画出1米,这是水平方向的1米;又如请一位学生上台,估计他的身高是否有1米,然后用米尺测量,在1米处贴上标签,这是竖直方向的1米;等等。学生从多样的实践操作中感受到1米有多长,“米”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单位,而是他们通过亲手测量得到的一个具象的认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析,并在课程结束后与学生进行对话,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二次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教学“统计与概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出一小时内到公园的男生与女生人数比例,运用跨学科教学法,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制作出统计概率图,并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规律,以此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延伸课堂范围,激发课程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从增强课堂趣味性角度入手,将实践性教学活动作为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能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在运用跨学科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拓宽问题的边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
张景中先生说过:“好的教材、好的读物、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引导学生体验震撼感、力量感、解放感和科学之美。”把扑克牌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学会数数、辨别颜色、比较数的大小、学会分类,还可以根据扑克牌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扑克牌上既有数字又有图案,图案能为读数是否正确提供最直观的计数场景,是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的完美结合。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怎么知道这张牌是3?除了看数字,还有哪儿告诉你它是3?”由此引导学生观察数与形一一对应的关系。再如一副扑克牌可以按照不同的组合法分为不同的集合:把除了大王、小王以外的牌按红和黑两种颜色分开,这是2个集合;按照红桃、黑桃、方块、梅花来分,又是4个集合。这些都是在渗透集合的思想。学生在解决“一副扑克牌有多少张”的问题时,有些学生一张一张地数,有些学生则会利用之前有关集合的研究,通过计算快速说出答案。游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让数学学习充满了快乐和惊喜。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及创新意识,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落实教学重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