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探讨

2023-12-20□赵

记者摇篮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稿选题策划

□赵 艳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图书编辑需要全流程参与图书的出版工作,如信息调研、数据收集、选题策划、稿件组织、书稿内容审编校、图书版式和封面设计、营销推广等,与作者、出版部门、质检部门、营销发行部门、图书经销商、读者等的信息交流也贯穿整个出版过程,编辑工作已经真正成为出版工作的核心。因此,沟通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编辑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可以为图书出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只有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才能促进图书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确保图书高质量出版。编辑和作者都肩负着弘扬文化、交流学术、传播文化成果等使命,但在认知与信息方面又存有差异。作为编辑,要注意在沟通中找到双方的契合点,这是编辑与作者沟通互动的理想境界。

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出版行业,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图书编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一般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博士。在一些规模较大、较专业的出版社,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编辑基本占了大部分。因此大多数编辑在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后,都可以很好地完成编辑和校对工作,不过也有很多编辑沟通能力不足,缺乏沟通技巧,以致工作中常常发生与作者沟通不畅的状况,从而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图书的出版进度。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反映了图书编辑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也集中体现了编辑的人文素养。

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一旦作者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就必须要全力配合作者,与作者一起把图书的撰写、出版、宣传、发行等环节做好,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服务好作者,全程与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首先,编辑在策划选题阶段,会与作者有多次的碰撞和讨论。

其次,在书稿审校过程中,编辑需要针对书稿的内容和出版形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和商讨。编辑要尽可能地向作者提供相对全面且详细的书面修改意见,或者在书稿中一一明确标注值得商榷的地方,并及时向作者反馈,以便作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书稿,从而提高书稿质量。

再次,在图书封面和版式设计过程中,编辑需要与作者进行多次沟通,以充分了解作者的想法和意愿,尊重作者的意见,及时修正设计方案。

最后,在图书印装阶段,编辑一定要提前了解作者是否对印制时间和装帧有特别的需求,及时做好沟通和信息反馈工作,避免因印装流程安排不合理而延误作者的后续工作。编辑不能忽视这些细节方面的工作,要耐心地与作者进行反复的沟通。因此,图书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

1.策划选题阶段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根据一定的指导原则和主客观条件,发掘出版资源、设计和构思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即选题策划,这是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掌握和设计好这一阶段,可以为后续的图书出版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此阶段与作者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图书出版工作的关键。

第一,在信息的互通上达成共识。

在着手策划选题之前,为了给选题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支撑,编辑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相应的信息调研和采集工作。作者与编辑的工作性质和分工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作者更擅长对书稿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把控,而编辑对书稿编校、出版和宣传推广方面的知识更熟悉。因此,编辑应该去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工作能力、写作水平、专业研究领域、已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等,尽可能多地去熟悉和探知作者所涉猎的专业知识。唯有如此,编辑才有可能逐渐缩小与作者的思维差距,深入地与作者进行交流,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到选题策划上来,进而更容易达成信息共识。在此基础上,编辑与作者沟通起来才会事半功倍,达到共同目标。

第二,在策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加强合作。

每一本图书的出版都离不开一份严谨详细和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一份完善的策划方案,必须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策划方案不能违背作者的自身意愿。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编辑要积极与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一方面编辑需要把前期采集到的信息反映给作者,以便作者撰稿成书;另一方面编辑还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进度和困难,保证作者按计划有序开展创作,竭尽所能避免作者出现拖延创作和延误交稿的情况。同时,还要紧密关注作者所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时向作者反馈最新的信息,以便作者对书稿进行相应调整。总而言之,编辑更早地参与作者的创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书稿进行第一次的指导和内容把关。

第三,约稿时与作者及时互动,有效沟通。

在邀约书稿时,编辑不仅要将自己的策划思路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图书出版方向,掌握好创作进度与写作思路,还需要与作者沟通,以保证和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例如,在图书编写过程中,编辑需要结合自己的策划思路定期与作者沟通,以便控制书稿内容不超出策划方案要求的范围,同时把握作者的写作进度。对于由多人合编的书稿,编辑要及时提醒主编做好相应的审读统稿工作,防止发生内容超纲、文不对题以及前后重复等情况。约稿阶段编辑应与作者及时互动,以保证书稿“齐、清、定”。如果编辑发现正在编写的图书中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缺乏逻辑性或内容过于陈旧,需要及时联系作者进行修改,以确保图书导向的正确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内容编辑加工阶段

经过策划选题阶段后,图书的基本信息、大纲以及相关作者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图书内容的编辑加工阶段。编辑在书稿加工中对一本书稿的一些修改建议,作者难免会有不一致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建议往往又是涉及出版规范甚至原则问题的。这时候需要编辑与作者对书稿加工中的修改建议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书稿修改的效率。

第一,沟通必须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

编辑常用的国家标准包括数字、文字,译写规则,量和单位,图书、期刊、论文的编排,语种及有关代码,书刊编号、开本尺寸和外观标识等方面,必须坚持贯彻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力学的量和单位》《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标点符号用法》《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标准》等。

编辑必须坚持知识的准确性。作者写作和编辑加工书稿必须坚持科学、准确的原则,要尽量减少科学知识叙述上的疏漏,为读者提供准确的知识,这也是出版物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作者的经历、习惯,书稿中难免会有疏漏,特别是在交叉科学的旁征博引上,往往很难周全。因此,编辑的基本职责就是尽可能找出作者写作疏漏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例如对专业术语的处理方面,有些作者在书稿中随意使用惯用的名词俗称,甚至是已经淘汰的旧称,而非专业的术语名词。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提醒和告知作者,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当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只确定一个名称为正名(规范名),其他为异名。其中,“全称”“简称”是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又称”为非推荐名,特殊情况下允许定一个“又称”,但是也只是适用于一定的范围;“俗称”为非学术用语,“曾称”是已淘汰的旧名称,在专业性教材或者学术专著中,都不建议使用这两种称呼方式。

第二,沟通前必须做足功课,准备充分。

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书稿修改建议之前,必须对书稿加工中发现的问题一次性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编辑加工报告,对书稿中疑似存在的问题及对应解决方法进行说明,并列出问题所在的页码和具体位置,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约请作者进行交流。

如果需要与作者进行线上交流,可以将编辑加工报告以文件形式发给作者,此时可以在报告后面加一些相应的备注文字,例如:“具体在书稿中,如果您认同编辑修改建议可以不做处理;如果不认同编辑修改,请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将编辑修改划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如果有整段替换,请重新提供该部分的电子版并在书稿中相应位置做标注。”

第三,保持谦逊的态度,给予作者充分的尊重。

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没有好的作者就没有好的稿源,编辑工作便无从谈起。所以,编辑首先要给予作者充分的尊重,尊重作者的思想和劳动成果,从思想到行动都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作者的来稿要认真对待,对不当之处要妥善修改、指导,并及时联系作者。

在实际沟通中,编辑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给予作者充分的尊重,切不可得理不饶人。一方面,编辑应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作者是书稿的创作者,起码是书稿中相关知识方面的专业人士,更了解书稿的特色、读者对象等相关内容。而且,作者写就一部书稿,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集一生奋斗之成果,编辑理应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这也是作为编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另一方面,编辑尊重作者有利于自身和所在单位的发展。尊重作者,向作者学习,有益于拓宽编辑的知识面,提升编辑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作者群。如果编辑能主动尊重作者,作者将回之以尊重,而且会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下一次投稿。这种良性循环,不但有利于编辑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编辑所在的出版单位的发展。

第四,在原则问题上,必须站稳立场、守土尽责。

“研究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出版物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总体思想必须与党和政府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为推进科学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无论何时何地,这个出版大前提坚决不容动摇。因此,编辑在加工书稿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将书稿中明示或隐含的敏感内容找出并给予删除或提出更正意见和建议。

例如个别作者喜欢指责他人观点,评头论足,书稿中不乏借抨击他人、指责他人来抬高自己的言辞。这些内容显然不符合出版要求,必须予以更正。此时,编辑必须立场坚定、守土尽责。

实践表明,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以理服人,以政策文件、国家标准、辞书字典等为佐证,基本都会和作者达成共识,因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出版合格、高质量的作品。为了与作者有效沟通书稿加工中的修改建议,编辑务必做到准备充分、有理有据,平等交流、以理服人,职责担当、守土尽责。

3.图书营销推广阶段

图书出版之后,为了提高图书的销售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需要积极采取各种必要的推广手段。作者拥有图书的著作权,且在其专业领域拥有一定的权威性,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人脉。因此该阶段也要与作者进行良好沟通,充分借助作者的影响力进行营销。这一方面把握得好,图书的营销推广工作就成功了一半。例如,编辑主动邀请作者参与图书的推广宣传工作,利用出版社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作者推介新书的文章、视频等信息,如果作者参与的意愿高,甚至可以邀请作者参与直播带货,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宣传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作者自身的知名度,同时还提高了出版社的声誉,并为后续更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作者与出版社双赢的过程。

图书编辑中,教材编辑较为特殊。教材编辑要有市场意识,要加强“外向性”工作,灵活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教材编辑要密切关注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入到教学一线,与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多交流,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建议,不断积累和整理教材编写的实践依据,要经常走进课堂,了解教材使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作者反馈,通过修订、更新,不断完善教材。

三、结语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优秀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编辑工作取得成功的必备素养。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给彼此创造双赢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互相成就。编辑应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沟通能力,在沟通中实现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和编辑的出版思想,共同打造精品图书。

猜你喜欢

书稿选题策划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本期策划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