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中储能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2023-12-20王涛
王涛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9)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作为电气领域发展中能源储备的一项核心技术,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领域,在推进我国电气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使以往电能储存与消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抽水储能、蓄电池储能、空气压缩储能、飞轮储能是比较常见的储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为电能源生产与传输带来了诸多便利,初步实现了能源消耗的降低,俨然成为当下电气行业的核心发展技术。
1 储能技术的类型
1.1 抽水储能技术
抽水蓄能被公认为是最成熟,且规模较大的储能方式,主要指在上下游分别建设两个水库,这样在负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在电动机作用下抽水储能设备开始工作,从下游水库中抽水保存到上游水库中;而在负荷高峰时段,借助发电机力量开始工作,合理利用上游水库中所储存的水来发电,能量转换效率可达到70%~75%。但就目前来看,抽水储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建设周期普遍较长,对于选址要求比较严格,动态调节下很难快速响应,这对抽水储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造成一定限制,目前国际中抽水蓄能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9×108kW,约占据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的3%。
1.2 蓄电池储能技术
蓄电池储能技术最早在英国普及应用,主要指在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可再生能源蓄电设备的辅助应用下,对电能源进行有效储存与排放,后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电力工程中[1]。以英国蓄电池储能技术应用为例:PSB 是目前该国家正在使用的储能技术,在蓄电池储能原理下,修建一座15/120MW·h 的储能电站,整体运行效率将高达75%;而另一种NaS 蓄电池,整体应用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输出脉冲功率。也正因为这样的独特之处,使得PSB 蓄电池、NaS 电磁成为电气工程的常见技术手段,在电能负荷调峰、电能质量条件等工作中得到全面应用,有助于电气设备实用性能的提升。
1.3 空气压缩储能技术
空气压缩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蓄能蓄电技术,最早起源于1978 年,主要借助电网负荷低谷内所剩余的电力压缩空气,在75MPa 压力的高压密封设施中储存,然后在用电高峰时期释放,以此来驱动燃气轮机发电,也是当下工业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方式。在电网低谷负荷期应用该技术,合理运用剩余电能,对空气压缩机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通过对山洞、报废矿井、过期油气井等高压密封空气的存储,在用电高峰中释放压缩空气,推动燃气轮机发电,通常适用在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相比于传统的燃气轮机,空气压缩储能技术在电力输出相同的前提下,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将有效减少40%,并且通过对空气进行一定时间的压缩,最终结合实际需求一并完成燃气与能量的输出,具有效率高、响应快、寿命长等优势,能源转化效率将高达75%,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1.4 飞轮储能技术
飞轮储能主要在电动机作用下,带动飞轮高速旋转,是根据用电需求利用飞轮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储能方式[2]。通常情况下,飞轮储能系统中有着圆柱形的旋转质量块,在磁悬浮轴承的配合下,支撑系统运行。通过高质量应用磁悬浮轴承,有效控制系统运行期间的能源摩擦损耗问题,进一步提高储能效率,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真空环境下飞轮系统的风阻损耗产生。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飞轮系统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展,通过与电动机、发电机的深度衔接,介于高质量电子装置,合理调节飞轮转速,促进了电网、储能装置之间的功率交换,使电网运行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将飞轮储能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领域,整体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可以进行安全维护,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整体优势比较显著。
2 电气工程中储能技术的应用
2.1 脉冲功率系统的应用
脉冲系统是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构成,关系到电网整体运行效率与供配电质量,对于储能技术的应用比较典型,具体应用期间有关部门及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在脉冲功率系统中,涵盖了负载、开关、储能单元、波形调制、低功率能源等单元,其中开关、波形调制、储能单元等,均属于脉冲功率源。从脉冲功率源的发展趋势来看,具体可以分为:高输出功率、高功率密度、高储能密度、高可靠性、高重复频率,这在储能器件的重量与体积减少,输出功率提高中,在脉冲功率系统运行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脉冲功率系统的具体运行期间,为加快小型化高功率储能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强化对新型储能技术与方式的研究,与传统储能器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超级电容器、电池、传统储能器件、高储能密度器件等不同储能方式的相互结合,结合当下正在使用的储能器的静电、电感、惯性等特征,为脉冲功率系统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2 共享储能领域的应用
共享储能是以电网为载体,对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三大独立分散的储能电站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新型技术,通过电网实现统一协调,以此来全面释放出源网荷各段储能的能力,有助于电能源的有效节约[3]。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预计到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在现有商业化初期的基础上,努力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高达3000 万kW。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储能成为当下储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发挥着削峰填谷、虚拟同步、准确控制等作用。以国网青海电力为例:基于共享储能的储能技术应用,对以往实施的“固定晚高峰”充放电模式进行了调整,逐步向“按断面负载率”方向的转变,在原有放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能源需求与新能源送出通道的负载情况,在通道满载时储能电站开始充电,当负载率≤80%时,系统将自动开始放电,充放电模式不再以“一充一放”式为主,而是强调“多充多放,浅充浅放”,促进了储能电站运行效率的大幅提升。
2.3 综合能源系统的应用
在电力产供销模式升级发展背景下,为深入推进综合能源系统,强化电力系统的能源配置能力,储能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未来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够在保证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妥善处理电力系统故障问题,将更稳定的电源输送至广大客户群体。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形式种类居多,从本质层面来看就是通过对电能资源的转变,形成其他类型的能源然后进行存储,在需要时转变为电能进行输送与使用。而将储能技术应用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可衍生为一种多种能源输入、输出的储能方式,通过多种形式能源的集中输入,经过专业处理后输出为终端消费的所需能量,该操作方式比较简便,无须多高成本的投入,转化速度要明显高于传统的输配电方式,能够为大功率设备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撑。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以储能设备为载体,促进能量输入、能量转换、能量输出等装置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按照应用场景来看具体可分为电—热联合系统储能技术、电—气联合系统储能技术、电力—交通联合系统储能技术三大类,为能源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能效分析、用能预警等提供便利。
2.4 光伏发电领域的应用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地,“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愈发成熟,俨然成为当下越来越受欢迎的能源选择,在储能技术原理基础上,深度结合了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了对电网运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为光伏储能技术应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就储能技术在光伏并网发电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主要体现在电力调峰、负荷响应、电能质量、微电网等方面。
(1)电力调峰。电力调峰是以满足峰电时段大功率、集中性等电能需求为出发点,最大限度控制电网负荷,此时储能装置结合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在负荷偏低的节点中,储存光伏系统内电能,然后在高峰期释放能源,使电网功率峰值输出得到很好的保障。
(2)负荷响应。借助储能技术,自动化调整电网一些大功率负荷,这样即便电网负荷处于较高的状态下,部分电网系统依然能够交替运行[4]。在此期间,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电网负荷响应系统、储能电站的连接问题,保证至少有一条通信线路得以正常运行,这样既能规避高功率设备,又能使负荷响应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3)电能质量。在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期间,应用储能技术保证光伏电源使用的稳定性,确保系统产生的能源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发挥储能系统的功能优势,在储能技术配合下对有源滤波进行调整,在保证电压稳定性的前提下,将相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电能供应质量标准。
(4)微电网。一般情况下,微电网与电力系统二者属于独立运行状态,以光伏发电系统为载体构成微电网,有助于其自身作用的发挥,为光伏发电提供安全保障。
3 电气工程中储能技术的应用展望
3.1 低成本储能技术开发
就现阶段的储能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应用成本高是限制储能技术应用范围拓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控制并降低储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成本,提高储能技术的运行效率,顺利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目标,是目前电气行业从业者重点关注的特点话题。并且,作为电气工程中的常见技术手段,储能技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适当提高储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力度,发挥其技术应用优势,有助于电力系统性能与稳定性的提升,因此,储能设备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也是当下储能技术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话题。
3.2 强化储能技术管理
储能技术是我国电力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分为触电与储热两大模块,往往存在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在电力工程建设及电网运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市场环境持续发展与变化的同时,加大储能技术管理力度,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促进电力工程对储能技术的合理利用,高效管理能量,更好发挥储能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价值。
3.3 输电工作中应用储能技术
输电与配电是电力工程的重要组成,因此在输电、配电领域加强储能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务中,有关部门要综合考虑电网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储能技术的类别与特征,对储能电源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储能机组与电网的有效连接,提高电网控制与调节技术水平,在保证电网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为社会民众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
3.4 构建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能源日趋紧张,传统能源面临着严重的枯竭问题,对社会各行业带来巨大影响,针对即将面临巨大危机,想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早已成为当下能源危机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因此可以说,在电力系统中适当引入储能技术,通过对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进一步控制传统能源枯竭问题,减少能源危机带来的幅面影响。然而,目前部分电力企业所应有的供电方式较为陈旧,滞后性明显,这导致事故与灾难发生时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诱发更加严重的危害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对储能技术的重视程度,灵活选择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三大储能方式,科学构建可再生资源与能源利用系统,积极创新并优化传统的供电方式,大力推进分布式供电,改善当下电网系统运行期间的不足之处。如此一来,电网系统未来可逐步形成区域管理模式,供配电过程将更加地具有灵活性、安全及稳定性,借助储能技术完善供电方式,推进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5]。
4 结语
综上所述,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革新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电网企业要给予储能技术高度重视,准确掌握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具体类型,找准储能技术应用要点,灵活应用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储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加大低成本储能技术开发力度,强化储能技术管理,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