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培养
2023-12-20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孙鸣远
■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孙鸣远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浦尔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技术》中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随着各大社交媒体逐步占据传媒业主体位置,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信息的体量随着媒体的发展呈几何式上升,信息爆炸无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之一,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渠道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用户个体作为节点呈蛛网式拓展。同时web2.0时代,技术赋能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显然,全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为迎合和适应当今信息发展趋势,合力创造更新、更深刻、更真实的新闻传播效果,探究融媒体时代传播范式特征和专注于新闻记者自身的新闻素养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1. 多视角看何为“融媒体新闻记者”
要想在全媒体时代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全媒体思维,将自己转变为融媒体记者。从多角度看待“融媒体记者”这一概念,对记者队伍明确行业发展要求、提升自身新闻素养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1.1 从定义看
在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所谓“融媒体记者”,就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且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集一体的人才。
1.2 从职业素养看
融媒体记者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具备多种媒体技能和跨平台报道能力的新型记者。他们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还应该能灵活应对新兴媒体平台和技术的发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首先,融媒体记者具备多媒体技能。他们需要熟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软件,掌握摄影、视频拍摄、剪辑、音频处理等技能,能够将新闻事件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且能将复杂的新闻信息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生动展示,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融媒体记者具备跨平台报道能力。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是能够灵活应对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的报道要求。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和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将新闻内容发布到多个媒体渠道,实现信息的多端传播,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融媒体记者注重用户互动和参与。他们积极运用社交媒体、直播等互动工具,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获取用户的反馈和意见。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报道的方向和形式,提供更具价值和吸引力的新闻内容。
最后,融媒体记者要求注重新闻创新和故事讲述。他们不仅仅是传递新闻事件的事实,更注重将新闻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通过深入采访、人物访谈、调查报道等方式,他们力求挖掘和呈现新闻事件的背后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更具深度和思考的报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2. 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正在进行融合改造。在信息与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下,新闻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新闻生产关系有了革命性重构。这对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1 科学技术发展,新闻人才培养调整
从整个传播领域的发展来看,技术是最主要的推动发展进程的因素。机器新闻的写作方式就是技术快速发展下与大众传媒业联合应用的一大重要产物。它旨在将内容的生产组织范式从社交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模式和用户自发生产的内容模式转换过渡到算法自动生成的内容[2]。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取代新闻从业者,而是使新闻生产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境界,因其在众多方面具有优势,如辅助新闻从业者进行文稿编写的参考与部分灵感来源,高效处理大规模结构化数据:统计、图表制作、检索等,辅助记者开展数据新闻。总之,以技术为引领的发展现状可以有效提高新闻制作效率,在大数据高度聚合、媒介平台繁多、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求新闻记者具备以下几点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明辨新闻可信度;创造性思维,发掘独家新闻角度;道德素养,规避算法偏见,保证新闻公正客观;人文关怀,保留新闻的人文精神。
在科学技术加持下,媒体内容形态不断丰富、内容生产结构被打破、内容质量和传播效率也大幅提升,时空壁垒和人工局限也被打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在新闻生产中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是贯穿始终的,当下以及未来的传播范式中二者协同合作才是主流发展模式。新闻从业者可借助技术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有更多时间投入深度报道、调查探索等高价值工作中。
2.2 传播模式多元化,新闻真实性要求重视
如果说记者是记录时事的历史学家,那么历史学家便是记录往事的记者。换言之,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性之一,它是指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等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报道,以事实为依据。近些年来,随着网民对新闻参与的热情度增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效率高、传播渠道广、传播方向多样化,使得本就无法完全实现的“新闻真实性”更需要被重视,这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注重新闻真实性,及时规避各种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的出现——通过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真实性,还原事实真相,提高自身和平台公信力,并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新闻敏感度。
2.3 播音创作主体的影响因素
2.3.1 社会对播音创作主体有约束作用
社会的多方面约束很大程度地影响受众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也影响着新闻创作主体的认知。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对播音创作主体的约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播音创作主体通常会受到社会对新闻报道的期望和期待的影响,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可能导致播音创作主体在报道时更倾向于选择某些话题或角度,以迎合大众的喜好或符合主流的思维方式。
在融媒体时代,技术约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播音创作主体如记者必须适应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工具,如社交媒体平台、移动设备等。这些技术工具的使用规则和算法也会对其报道产生影响。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会通过算法选择性地推送特定类型的新闻内容,从而影响播音创作主体的报道取向和受众接触度。
除此之外,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制约着播音主体的创作。综上,在培养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时,需要对这些约束有清晰认识,并通过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媒体监督和自律,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多样性。倡导民众对媒体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识,以避免盲目接受媒体报道并加强对多元声音的包容和尊重。此外,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实施,平衡政治力量对媒体的管理控制。
2.3.2 受众反馈与播音创作主体紧密相连
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的服务功能更强、传播过程更具大容量、实时性与交互性。传播的媒介仍然以视频、文字、语音、图片为主,即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基础上的“创新”形成了新媒体,例如,网络电视、视频、博客、电子杂志。社会与个人需求的增多促进新媒体技术产生,新媒体技术又加速了社会传播模式的改变——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到互动的;从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从目标的大众泛泛化到有针对性的、可定制的……
首先,互联网能激活个人。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时代,每个接受信息的人都是整个信息化社会进程链条中某一个传播信息节点,互联网用户们已经可以在随时随地、轻松方便地检索中收集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的相关各类的信息,同样,用户能做到在自身所接受到任何信息时能随意地发表出对他自己的行业领域的任意观点看法,即一个网络受众现在不应单只是一名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生产者。海量的交互信息象征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改变了个人思维、社会结构,例如社会传播模式。同时,各大社交平台上意见的碰撞与聚合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繁杂和同质化。总之,新媒体的运营关键在于用户的注意力和需求,因此以受众为体验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边界消除,新闻内容产生新样态。
其次,信息传播平台边界消融。该现象下印证了信息与传播时代的悖论,即信息越多,传播越困难。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雷蒙布尔提到:学会传通,亦即承认“无法传通”。一方面由于受众接收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处于拟态环境之中,他们认识周围环境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大批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观的相互碰撞,不断增长的信息之生产和传输的加速度,并不足以创造更多的传通,它甚至会使误会放大和争执增多。受众的意识形态较之前有很大改变,对媒介所传达信息的积极解读也形成了各种结果。这也可以解释“互动”理念的大力发展和推行,新闻传播样态已经从叙事逐渐进化到分享,即传者、信息本身和受众的反馈联合组成使受众形成“知识”的要素——因为受众能接收到哪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想什么和想与不想。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尽管现代性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的进程,但现代性仍是个体化和私人化的。如今,新闻业可以用“液态”来形容,即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相对稳定,而是随时在职记者、公民记者和大众之间不断转换;职业记者和公众之间是互相渗透的关系[3];根据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新闻业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以自己的方式生产、使用新闻并借此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同时,公众参与反过来也会极大推动新闻业拓展社会自身作为公共交流的扩音器角色。也就是说,“流动的”“未知的”不动过程才是当今社会或人类的常态。
3. 新闻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坚守与转型
3.1 践行“四力”,提高新闻记者的实践素养
记者生涯充满了竞争与冒险,以职业身份筛选那些进取心强、有才干的人才。记者的新闻专业精神包括:精湛出众的报道专业能力、明确独立的新闻报道专业职责担当、坚定严谨的新闻记者专业伦理操守、独特深刻地报道专业知识经验。但新闻行业是艰难的工作,但同时也是愉快而有益的,因为新闻工作为现代社会国家和各民族社会创造出自己特殊存在的历史价值。
对新闻记者而言,“四力”可以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即扎根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明辨是非得失、掌握规律、擅长引导舆论和善于表达,四者能力综合发展进而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对新闻本身而言,“四力”又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为一名优秀出色的融媒体新闻记者应当理解、掌握并践行两种“四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报道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同时要努力适应社会环境需求,深入研究新传播环境下的新要求、新作风,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并创新新闻呈现。
3.2 夯实理论和政治素养基础,完成新闻记者转型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与主持人严肃、端庄的单调格式形成了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新媒体乃至融媒体时代,媒介产业和传者本身都在尝试不断缩进二者之间的进程。以央视记者王冰冰为例,今年在社交平台大火的原因之一是她的平民化形象,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融入记者、主持人更多的个性化特征,从而消弭时政新闻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另外,借助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被不断推广,尤其是以个体化叙事为代表的“某某说新闻”“某某讲故事”等账号,通过极具亲和力的话语形象弱化主流媒体宣传痕迹,加强新闻传播效力。诸如此类的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转型众多,但作为新闻的诉说者、信息的传递者、知识的创造者——新闻记者仍需坚守理论和政治素养与新闻专业基础,
以“四向四做”要求自身: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理想,做业务精深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风向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在繁复多样的传播活动和运作条件下固守本心,稳中求进,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践,通过全面的素养培养,新闻记者才能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克服各种约束,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社会提供准确、客观、多元的信息,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合理适度借助技术发展创新从而实现自我转型,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媒体的融合过程并非指将几种形式的新媒体简单地整合在一起,而是有一个长期持续的和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的;不仅仅只在于新闻从业者个人技能水平的跨媒体化和转变,更是使得整个传统新闻工作生产运作流程也都正面临进行着重新的整合设计和资源调配。
4. 结束语
增强队伍“四力”并非一蹴而就,提高新闻舆论“四力”亦永无止境。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当前和当今的时期热点,在如此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的融媒体时代发展态势下,新闻记者需要提高素养标准。包括新闻记者在内的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发展与多元传播模式的进程下融合发展、取长补短,真正提高主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