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节目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再创作
2023-12-20上海电机学院黄敏捷
■上海电机学院:黄敏捷
当前,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同时,数字化浪潮席卷各国,新业态、新经济模式、新消费理念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的传统财经节目可挖掘潜力和可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财经节目提供了优良的展现平台,成为财经节目实现再创作的内生动力。由此可见,财经节目对当下时代风向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和预估,及时调整节目定位和发展战略,畅通传播路径,实现再创作是大势所趋,也是其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1. 传统财经节目创作与传播困境
1.1 节目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财经节目作为早期电视媒介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起着连接受众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作用,因其节目内容的专业普及性和缜密逻辑性,曾一度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然而,随着传统媒体的瓦解和衰落,以往财经节目的优势不再,局限性和发展瓶颈期也在逐步显现。纵观近年来国内热评如潮、收视率飙升的节目,具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层次鲜明、内涵丰富等创作特点,相较之下,传统财经节目略显单薄滞后,稍逊一筹,难以满足受众日渐拔高的审美需求。
与财经节目处于同一赛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首先开启“内卷”之路,糅合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环幕投屏、AR、5G等大量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观众上演一出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不仅俘获了众多观众的“芳心”,也让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深入人心,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期的新闻节目当然也不甘落后,借助《主播说联播》等新媒体节目形式,新闻摇身一变成为脱口秀节目,字里行间皆是诙谐调侃,十分接地气,消解了新闻节目沉闷严肃的氛围。再反观传统财经节目,还在“躺平式”地采用新闻播报、财经人物专访等,明显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观感寡淡,使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遭受观众“冷待”也在情理之中。
1.2 专业体系庞杂,解读系统薄弱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态势持续走好、稳中有进,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财经新闻、经济信息、金融投资市场资讯、民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且不分时段[1]。另一方面,财经节目以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作为学科背景基础,来搭建节目框架,展开节目内容。其中又涵盖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税务学等学科分支,其专业体系庞杂,涉及领域辽阔,对财经节目的解读系统和梳理能力有着比其他类型节目更高的要求。显而易见的是,传统财经节目解读系统较为薄弱,再创作痕迹不明显,对于财经知识的拆解重构有照本宣科的嫌疑。其学术色彩浓厚,专业性强的鲜明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类型,扩大了财经节目与大众的距离。由此可见,财经节目与受众真切诉求、接受能力的匹配度、契合度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3 传播渠道窄,收视效果甚微
伴随融媒体对大众媒介的深入渗透,大量受众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更加符合自身碎片化、信息载量大、快节奏观看需求的新媒体运营平台,诸如众多短视频社交平台,不仅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话题讨论,在延伸传播路径、拓展传播圈层方面成效颇丰,也大幅提升了受众强烈的互动欲望和参与积极性。传统财经节目借助电视媒介这种单一的传播渠道显得局促又狭窄,存在着受众基数被大面积收割的尴尬境地,同时面临着前沿技术手段压倒性传播优势的严峻形势。可见,要想扭转财经节目收视效果甚微的惨淡局面,依托科技手段实现机制改革,完成再创作势在必行。
2. 财经节目实现再创作的传播路径
2.1 多媒体多平台传播,筑造战略高地
财经节目实现再创作,不是将传统平台抛诸脑后、全盘否定,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构建传播矩阵,延长传播产业链。对此,实现多媒体多平台传播,对于财经节目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般的重大意义,标志着财经节目正式迈入融媒时代新纪元。一来其拉网式、地毯式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让财经节目“重出江湖”,在受众面前混个“眼熟”,方便后续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则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财经节目可通过受众在平台终端观看时长和点击量精准捕获观众的兴趣点,仔细揣摩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减少在创作道路上的波折和误判。
这就要求财经节目继续夯实自有媒体平台基础,垂直细分领域,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精雕细琢力求精品打磨,避免内容粗制滥造、泛泛而谈,强化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联动聚合新媒体平台,从外延完成对传统平台的顺畅对接。例如借助各社交平台进行文字稿件的发表,让观众对财经节目总体脉络和内容框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其次将节目片段精细化切割,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二次流转创作,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顺应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趋势,还增强了财经节目的兼容性,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同一节目在多平台的不同侧面。
近年来,央视财经节目勤耕不辍,精业笃行。依托央视客户端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先天优势,立足财经主业,深耕专业领域,开拓出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将传统财经节目所遇困境逐一击破。目前,央视财经新媒体仅是发稿平台就数量众多,不仅涵盖众多短视频平台,在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大显身手”。据此可见,新旧媒介的深度融合打通了传统财经节目的“任督二脉”,传播路径所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随之迎刃而解。真正意义上践行了传统财经频道“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发展策略。
新旧媒体共融共通的作用不仅在于畅通传播路径,扩大传播射程范围,也为财经节目抢占信息先机,筑造战略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财经节目可借助电视台得天独厚的节目资源优势和战略地位,及时掌握第一手消息。譬如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宣发、国际经济的实时动态走向、股票基金等金融衍生品的跌涨起伏等经济热点,这有助于财经节目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先声夺人、脱颖而出。这也要求各大媒体平台统筹协调,打破信息茧房,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重特大新闻首发机制,以提高财经节目的实效性、专业性、权威性,切实贯彻落实总台领导“闻风而动,分秒必争”的指示精神。
2.2 聚焦经济热点,因时制宜树立品牌IP影响力
传统财经节目基本以财经新闻和财经人物访谈节目为主线,叙事视角相对宏大,模式比较固化,可供现实生活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始终有限,容易给观众造成抓不住重点的错觉,同时存在与当下经济热点断层等时效性相对滞后的问题。其次,财经新闻大多以数据作为支撑,连续不断的数字播报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对财经节目“望而却步”。由此可见,聚焦经济热点是传统财经节目转型的必经之路,能为财经节目提供不竭动力。
财经节目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深度挖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和可传播价值。纵向上要求财经节目与财经市场共振同频,积极回应热门民生经济话题;同时也要具有长远目光和国际视野,不能把传播内容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之上。横向上则要求财经节目循序渐进,积极建立与各大商业品牌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战略地位和商业价值,因时制宜开发研制新媒体产品,树立独家专属的品牌IP影响力。这一举措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财经节目通过与商业品牌的对接合作,能够有效缓解财经节目营收渠道单一化的困境,开辟多领域的盈利道路,助力精品打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刻阐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等词条,也多次出现在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上,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便可从中窥见。许多媒体平台闻风而动,如央视财经节目举办的《中国汽车风云盛典》,以直播形式向观众完整呈现了汽车制造业从生产车间到新车发布会的台前幕后,旨在评选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和顺应未来趋势的年度车型。这一另辟蹊径的巧思妙想,准确反映国家经济政策,不仅推动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国汽车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拓宽新动能新赛道;同时充分发挥聚合效应,营造良好生态化环境,为财经节目客户端打造高品质的汽车频道品牌IP。
眼下,直播带货成为新型常态化的消费模式,也吸引财经节目等主流媒体纷纷加入,打造主流直播带货IP。俗话说,观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传统。可以想见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化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过去提起非遗文化、非遗产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曲高和寡”“只可远观”。如今,非遗产品借助直播间、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再现历史的浓墨重彩,以年轻化的样态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所说“(曾经的非遗)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触摸不到体温和温度。但这些年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非遗开始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似乎它就是我们的生活”。陶瓷、刺绣、土家织锦、剪纸、面塑、花馍、糖人等各类品种繁多的传统手工技术,经由5G直播基地的立体化呈现,栩栩如生,可感可知可互动,让屏幕前的观众欲罢不能、蠢蠢欲动。鉴于此,非遗因素的加持于财经节目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新亮点。依托主流媒体的身份地位,建立“非遗文创IP”品牌,不仅提高了非遗产品的信誉度和品牌形象,推进非遗的品牌塑造和市场化,为相关产业的崛起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技术支撑,也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非遗保护传承的行列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于财经节目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2.3 提高财经节目趣味性、观赏性比重,打造战略优势
财经常识、管理知识,金融理念、理财实践以及经济背景理论的大众需求迅速膨胀,尤其是财经科普日益成为大众的硬需求。趣味性、观赏性、普适性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成为当下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有力手段。如何提高财经节目趣味性、观赏性的比重,让节目快速满足受众需求,帮助受众精准、迅速解读和理解国家政策,用知识消除误解,用知识消解焦虑,用知识引领民众,用知识创造价值,是眼下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财经知识类动画节目《奇趣财经》为例,该节目以动画形式呈现,向观众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迷雾重重、扑朔迷离的经济学现象。每期不到2分钟的动画视频却把故事情节和专业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既没有掐头去尾显得不完整,也不会过分冗长让观众失去趣味。类似“眼镜蛇效应”“青蛙效应”“沉没成本”“庞氏骗局”等看似“高大上”抽象晦涩的专有名词通过场景再现揭开神秘面纱,一下子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让财经知识轻而易举走进大众生活,财经知识也得以生活化、平民化、普及化。同时,借助动画这种年轻化的艺术形式作为传播载体,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财经节目的刻板印象,可观赏性和艺术美感俱佳。从现实层面来说,打破了受众年龄、圈层、认知能力限制的次元壁,实现了各年龄段全覆盖。为保障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奇趣财经》还增设了“智囊团”环节,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各显神通,最大程度上规避了解读信息不完整、让观众产生误解错判的风险。由此可见,该节目的出现,标志着财经节目在构建广而密的传播矩阵之外,开辟又一崭新阵地并崭露头角,也为其他财经节目进行大胆构思,集思广益树立标杆典范,形成集聚效应;鼓励、启发更多财经节目开拓创新,不断向前。
打造财经节目的战略优势,同样还离不开充分调动节目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传播效用。对于财经节目主持人而言,不仅要有夯实的财经专业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特点鲜明的主持风格,增加财经节目的趣味性外;还要有融会贯通形成再创作的能力,梳理节目脉络,丰盈节目层次。这就需要主持人积极应对当前的发展形势,预估财经主持行业的发展形势,正确认识个人综合实力和优势所在,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主持能力,完成角色重构和实力升级[3]。
3.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财经节目带来危机挑战,也蕴含新的发展机遇。要求财经节目顺势而为,以民众诉求、经济热点、国家政策为抓手,量体裁衣,打造出迎合观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匠心之作;同时借助节目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不仅集专业性、普及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更实现了多媒体多平台的全天资讯信息流,吸引观众回流;品牌IP涉猎领域广泛,影响力显著提升,有目共睹。伴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财经节目在守正创新、借势造势的基础上必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