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药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3-12-19林红君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交叉

新医科背景下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药学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交叉课程和培养体系。以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为例,围绕培养目标定位、创新课程与培养体系、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搭建实质性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推进多层次的学术合作、加强质量保障、转变评价模式等对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药学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2019年4月,教育部全面开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有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以及新文科、新农科发展,使高校服务社会水平全面提升。在医学教育2.0时代,卓越医学人才培育的目的就是使医学能够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的形式,逐步向以医工、医理、医文、医管等交叉学科为主的形式转化。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的新使命,体现了理念新、专业新、模式新、质量新的特点,要紧紧抓住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对医学教育发展模式高度重视,深入推进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变革,进一步创新发展药学人才培育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教育始于1939年,为药学专业学位首批授权单位,是西部高等药学人才培养的摇篮。新时代,应顺应新医科发展需求,对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开办课程进一步细化,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创新培育形式,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药学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研究生的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分析、技术研判等职业能力增强,推动研究生培育质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完善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课程

(一)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教学系统的概括,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3]为顺应国家导向,西安交通大学于2021年4月启动新版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强化药学特色,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熟练掌握药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药学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药学领域的具体问题有效分析处理,能够针对药学领域的科学问题,独立进行开拓性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

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结合新医科内涵,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探索专业型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药学+”课程体系和贯通式课程群。对有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增设一门全英文课程,将春季学期的专业选修课程调整到秋季学期,增加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时间。

加强药-工、药-理、药-管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建设药物分析设备、药物高效合成、药物递送材料、大数据管理等交叉课程,该校医学部同时开设了突出理工医融合特色的选修课程(如医用电子学、电工电子学、生物物理学等),推进研究生到交叉学科选课、学习研究。打造“基础+专业+交叉+前沿+实践”协同育人五大课程板块,支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課程体系。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对于药学行业工作者来说,其工作与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与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连,与人们生活质量提升息息相关,其人文素质道德水平十分关键。在新医科背景下,需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德医兼备”的卓越药学人才。学校药学专业教学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构建了全方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仁爱济世的优良品德,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医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开展“四个一百”活动,倡导学生阅读一百本经典、认识一百位老师、听取一百场报告、参加一百场活动,使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展青年教师培训,使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药学专业知识教授环节深挖课程内涵、融合思政元素,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药学人才培养经典案例和教学示范。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来说,首要负责人是导师,他们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给予的正确指导,使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奉献基层的意识显著增强。2020-2021年共培养高水平药学人才200余名,40%的硕士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药学毕业生迎难而上挑重担,诠释了药学人的使命担当。

产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提升团队水平

加大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和团队的培养培育力度。注重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医教产研协同创新视角的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聘请顶尖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开设院士论坛,提升学科水平。围绕四个面向重构学科模式,成立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机械、软件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团队7个,兼职教授与专任教师组成学科融合的高水平导师团队。柔性引进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辉瑞制药等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了学校(学部)-学院-系三级师资培训、培养的传帮带机制,有序开展教师国内外交流、学习。

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对学院、学校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重点支持,包括研究生招生指标奖励、学院研究基金的倾斜等,激励他们发现并培养人才,具有获得更高层次优秀学位论文的信心和斗志。厚植“医学+X”的新医科教育理念,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不定期举行合作研究专题研讨会,创设不同学科有效对接的学术环境;探索出台教师的双聘机制,健全有利于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人员的资源分配、流动机制,强化跨学科合作的激励措施。

(二)实行双导师制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

实行导师指导和课题组集体指导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部分研究方向推行课题组集体培养模式,课题组内多位导师参与指导,定期召开组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推进课题研究,有助于对研究生全方位地指导。以药-理、药-工、药-管学科交叉为基础,拓展双导师培养模式,聘请一批企业、医院等合作导师,积极提高校外合作导师的教学能力。建设校企融合“菁英班”,校企双方导师密切协作配合,增强沟通交流。在培养方式上采取分段式培养的模式(学校-理论;企业-实践)。[4]探索建立由医药学专家与工科专家共同参与的联合导师小组,共同协作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由导师小组共享,在交叉融合若干方向点上,努力实现人才共享、平台共享和资源共享。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校企创新平台及合作项目为支撑,推进产教融合。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针对医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分别与知名药企如步长、杨森等共建13个实践基地,建成集课程教学、实践培训、能力培养、支撑平台等为一体的实践创新育人体系。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立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创新驱动研究平台,以实体研究院为支撑进行资源会聚和学科交叉,建成科教研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平台。

打造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药品安全与政策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校级跨学科研究平台,近十年来与学校机械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研究院等开展了深入的学科交叉合作,成为培养跨专业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加强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以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撑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公共实验平台优势,推进科研仪器、科研信息等开放共享。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孵化科技创新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医学交叉研究引导项目、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项目等跨学科联合研究专项,大力推进药医工交叉融合。“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近两年研究生参与“医药智能分析系统与装备研发”重大产业化项目和“白葛胶囊”新药研发项目,参与药企合作课题26项,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了校-部-院三级垂直管理体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源质量、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及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较为严格的导师遴选及培训体系。学院构建专家督导组,对药学研究生学位申请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审核和指导,对开设课程的建设质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及督促。

严格遵循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分审核、学位论文开题情况、中期考核、学位申请审核等培养过程考核管理,开展学位预警与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抽检力度。通过论文查重、论文盲审、教学督导组复审、医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议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质量进行层层把关。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了学生、督导、同行评教的质量监督体系,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通过每五年一次的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周期性的药学专业水平评估,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总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学科交叉、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从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建立激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第三方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学习单位)调研等形式对人才质量全面跟踪,侧重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素質方面的反馈,作为改进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新医科的理念和服务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全方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校内各专业、各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药学与理学、工学、信息、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不断开辟新的交叉项目和创意。其次,要加强国内在药学学科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在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引荐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到医工交叉合作行列,建立专家间的项目联系对接机制,协同创新育人。已与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协同创新育人项目。与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成立西北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药品监管科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牵头成立了西北医学教育联盟,开展西北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创新。

加强区域医学教育一体化,联动跨地区的医学院校,开放、创新、包容地形成同城协同、跨省协同、医教协同的合作格局。[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师生到海外访学交流,将毕业生输送至世界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等实习任职。牵头国际药物经济与结果研究学会中国西北分会、中巴药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智库平台。进一步完善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药学硕士联合培养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主办《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西北药学杂志》等期刊,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药学研究搭建了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聘请国外专家兼职教授工作,同时设置前沿课程,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常态化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

结 语

当前,人们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环境改变使得人类疾病谱随之变化,对现代药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的建设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主动参与理工经管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新领域,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水平。

医工结合是孵化高端人才的突破点,西安交通大学药学专业将利用“一带一路”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机遇,进一步探索革新理工医交叉融合、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生态体系,从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保障学科交叉的顺利进行,激活师生创新活力,在更高的层次为国家和西部区域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洁、许风国、甘甜:《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载《中国药学杂志》,2019(24):2097-2101页。

[2]张学:《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载《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89-291页。

[3]崔智林:《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载《中国大学教学》,2004(6):22-23页。

[4]陈畅、梁晶、李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实践改革探索》,载《医学教育管理》,2021(5):533-537+549页。

[5]钮晓音、郭晓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5):1-2页。

作者简介

林红君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交叉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连一连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