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3-12-19周慧
周慧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对于弘扬革命精神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及其传递、传承的媒介——文体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深挖苏州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从全方位浸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机嵌入实践课堂、多领域拓展第二课堂、立体化渗入网络课堂四个方面提出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具体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文化记忆的内涵与基本规定
(一)文化记忆的内涵
“文化记忆”关注的是过去中的某些焦点,是通过被创建的、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型的社会交往形式,通过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媒介进行编码和展演,时间跨度很长。文化记忆借助的媒介很多,比如文字、图画、塑像、纪念物、象征物、建筑物、节日、仪式、机构。[2]文化记忆是在某个特定时代,群体所集体拥有的对一些重要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一些符号如文本、仪式、建筑物等进行不断地、重复地、一代代传递,使其群体成员对自身形成身份认同。
(二)文化记忆的基本规定
1、时间跨度
文化记忆在时间跨度上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它的传递依赖于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所建构的象征意义体系。通过在一些纪念日或节日上的仪式将具有重要意义的过去拉入当下的社会中,以一种形象的、可感知的、具体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革命信仰,在集体成员的参与过程中,与过去的革命事件产生共鸣,加强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强化集体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符号载体
“文化记忆是一种机制,它被外化、对象化并以符号形式储存。[3]人类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复仪式,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地点、次序对具有重要意义的过去、事件进行不断重复纪念,重要事件不断重复,强化人们对此事件的认知,形成集体成员对该事件或其精神的认同及固化,进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3、系统规范
文化记忆的传递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是由于文化记忆有专业的组织和专职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和传递。专职对文化记忆进行传递的承载者都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才获得这一资格的,因此从事文化记忆传递的专职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相当水平的能力素养,从而确保文化记忆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错。
4、功能建构
文化记忆的功能建构是通过其内容上的选择性,形式上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建构为鲜活的历史体验。文化记忆的内容虽然是对过去的指涉,但内容并不是过去的所有事件,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文化记忆需要定位和选择,才能对自己形成身份认同,那些被文化记忆定位的事件是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价值和信念,汇聚了民族的凝聚力,为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
红色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
红色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體的总和。红色资源分为物质性红色资源和非物质性红色资源。自191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现在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跨度较大,红色资源也相当丰富。苏州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其构成包括物质层面:纪念馆、纪念园、旧址、纪念碑,故居,烈士陵园、墓地,红色园林,现代文明村落、示范村五类。非物质层面:影视剧、红色歌曲、戏曲,精神两类。
(二)苏州红色资源分类
1、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
第一类是纪念馆、旧址、纪念碑。如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南社纪念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等。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作为红色资源文化记忆的载体,具有“储存器”的功能,对文化记忆的传承、固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记忆的传承和连续。第二类是故居。如王绍鏊故居、柳亚子故居、王淦昌故居等。第三类是烈士陵园、墓地。如苏州烈士陵园、常熟市烈士陵园、太仓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第四类是红色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承载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气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苏州园林的红色文化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五类是现代文明村落、示范村、区等。如永联村、蒋巷村。纪念馆、纪念碑、旧居、示范村等可以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到一起,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物体对过去的革命、建设及其精神、信念产生延续感和认同感。
2、非物质形态红色资源包括红色创作和红色精神
第一类是影视剧、红色歌曲等红色创作。如京剧《沙家浜》、“红五卅”红色街区沉浸式剧本游、红色经典歌曲《和风吹过苏州》等。第二类是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是红色资源的核心和精髓,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在我国百年的革命、建设的过程中,苏州地区形成了许多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红色精神。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有铁军精神、张家港精神、园区精神、昆山之路。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势
(一)地方红色资源丰富可以充实高校思政课内容
苏州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有纪念馆、纪念园、旧址、纪念碑,故居,烈士陵园、墓地,红色园林,现代文明村落、示范村,影视剧、红色歌曲、戏曲,精神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课讲解时,可以引入苏州地方红色资源的内容,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时,可以引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精神,还可以以永联村为案例,讲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地方红色资源贴近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地方红色资源离学生很近,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将学生熟悉的红色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由于红色资源时间跨度比较长,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对于本身时间就很久远的红色资源来说,如果离学生的地域距离也远,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给学生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因此,只有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更能使学生信服,让学生感觉自己离这些伟大事件、伟大人物很近,更有说服力,坚定理想信念。
(三)地方红色资源可以更便捷引入高校思政课
地方红色资源由于离高校较近,方便高校将其引入思政课,比如在上实践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到更能体现课堂主题的地方红色资源进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者的热情及对理想信仰的坚定。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去“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感受“芦荡烽火”“军民鱼水情”“铁军精神”;讲到解放战争时,可以去“渡江战役最东端”双山岛渡江战役纪念碑,感受“百万雄狮渡大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豪迈气概。
(四)地方红色资源可以促进校地合作
苏州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助于高校和基地合作与溝通,高校可以促进地方红色资源基地的创新与发展,到红色资源基地进行宣讲,在地方红色资源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高校也可以用地方红色资源相关人物命名一些组织、团体或班级,使地方红色资源活在青年学生心中。同时,地方红色资源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更详实的资料,增加高校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地方红色资源也可以利用重要节日走进高校进行宣传,使高校学生更深入了解地方红色资源,更能走近革命者。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红色资源浸入课堂教学
在思政课堂上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有情节的内容讲得更有情感,把有深度的理论讲得更生动,有温度,让学生能够从红色资源的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张家港精神、园区精神、昆山之路等红色精神,展现出一代人的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精神。在讲文化自信时,可以着重讲述中华文化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成为中国最鲜亮底色的原由,为什么红色资源可以成为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营养剂,可以砥砺一代代人不断奋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对于红色资源,我国目前还有没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保护和传递,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道德素养还是理论素养都较适合对其进行传递。充分调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意义重大,是上好思政课的落脚点。要从社会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学校层面等多方协同,规范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使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上好思政课,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中,传承红色精神、革命信仰。
(三)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只有神圣的仪式才能重塑文化记忆。红色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在一些重要的红色节日开展活动,如江科大苏州理工学院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剧目、红色舞蹈、红色歌曲的排演,可以促进红色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发展。依托党团建设平台创新普及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内容制作成学习手册分发给学生,可以将对红色资源的学习和考核纳入入党入团过程中,让红色资源深入学生心中。建设高校学生红色团体,举行各类讲座、宣讲、辩论赛、红歌赛、微电影、红色电影、红歌会、展播各类红色展览等活动,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宣传和挖掘,营造积极的红色资源学习氛围。
(四)开展沉浸式实践课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机补充。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多了解社会知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沉浸理论认为,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某些活动中时,会进入一种高度兴奋和专注的“最佳体验”状态,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4]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及厚重的历史内涵,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
1、开展红色教学实践活动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校外,搬到名人旧居、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实践活动拉近红色资源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红色资源历史的厚度与现实的温度,在红色氛围中亲身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仰、不屈精神,在历史性与现实性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铸魂育人。在进行实践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制作与红色资源有关的视频或课件,提高学生对地方红色资源认识的深度。
2、用比赛、课题拓展思政课宽度
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红色资源的深度,更深入全面了解红色资源。鼓励学生申报跟红色资源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组成团队通过做课题这种形式深入调查挖掘苏州当地红色资源,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术成果,教师在申报与红色资源相关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更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页。
[2]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48页。
[3]扬·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载《学术交流》,2017(1):10-15页。
[4]宋立峰:《红色资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路径与原则》,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33-36页。
作者简介
周 慧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政课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