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街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12-19李巧玲

当代作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龙泉街道社区

李巧玲

几年来,龙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经济产业带、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发展机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龙泉街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龙泉街道的资源与区位优势

龙泉街道地处易门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12个社区,68个自然村,167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2436户,总人口57234人。龙泉街道距玉溪市145公里,距昆明市95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辖区面积262.1平方公里。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铁矿、钴矿、石灰石、大理石、粘土。林地总面积268324.65亩,森木覆盖率52%。有干巴菌、牛肝菌、鸡枞、松茸菌等20多种野生食用菌,为成功举办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打造菌乡易门、出口创汇提供了丰富的菌源。龙泉街道旅游资源丰富,易门古八景中的“烟寺晚钟”、“溪分燕尾”、“龟山夕照”、“一窍通天”等八景皆在龙泉镇境内。同时国家级龙泉森林公园、龙泉河、大谷厂水库、大洞、梅营珍珠泉、金三峡风光、农家乐、羊全席、菌全席等,集休闲、娱乐、美食为一体,吸引着省内外众多的游客。龙泉街道是云南省首批生态乡镇、10个旅游小镇之一。

二、龙泉街道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龙泉街道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生态龙泉、活力中心”的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全街道旅游已形成了具有水城文化、自然风光、田园风情、民族特色、人文景观五项特点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1.搞好旅游规划,谋长足发展

龙泉街道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的要求,立足长远,做好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一是依托龙泉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龙泉河沿岸优美的山水生态风光,整合山、水、人、文等旅游资源,做好极具“水城”特色的开放式公园。二是因地制宜,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林产业为载体,打造“生态果园、绿色田园、休闲乐园”三位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三是高度重视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做好辖区内一批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管理,为下步发展人文历史旅游景点打下基础。四是抓住野生菌美食文化这一品牌,以菌交会为平台,大力宣传龙泉的特色美食,展示龙泉的美食文化。龙泉先后建设发展了野生菌美食文化城,龙泉集贸市场汤锅美食城,下一步要全面落实饮食服务的提档升级工作。

2.完善旅游配套,提升产业品质

近年来,为提升旅游产业品质,扩大影响力,龙泉街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解决“行”的问题,对12个社区村庄主干道进行了硬化,已形成规模的农家乐片区,道路通畅、交通便捷;为解决“购”的问题,投资2662.03万元,建成年产1600吨的康源野生食用菌精加工公司,已实现出口创汇。为解决“吃”的问题,利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有利机会,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对县城范围内的大小饭馆进行了操作间隔离升级改造及卫生环境评比挂牌,为饮食卫生安全提供了保障。

3.抓好特色旅游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龙泉街道中屯社区平滩子民居是典型彝族土掌房,属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特色古民居,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2015年,龙泉街道实施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争取打造易门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已完成投资617.96万元的平滩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特色民居改造67户;蔡营社区蔡营村、罗所社区林士桥村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已完工,形成了一条线旅游景点。

4.文旅结合,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我街道特有的人文资源,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宣传,促进旅游发展。一是利用传统的“二月二”戏会,招徕八方宾客,加大对龙泉各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二是利用野生食用菌交易会期间,全国各地商客云集之机,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促进旅游发展。三是龙泉街道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提高龙泉的知名度;如2014年在文化广场举办三个晚上的由12个社区文艺队参加的“创生态家园展社区风彩”的文艺汇演,2015年在县体育场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龙泉街道第二届运动会。

(二)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滇鉴陶民族工艺品开发

滇鉴陶又称黑陶,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滇鉴陶延续400多年中断而失传,直至解放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掘后而研究开发生产。目前有山东、云南、西藏等地恢复生产。玉溪滇鉴陶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年的创业经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经营模式,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其产品在具有五千年中国黑陶历史和四千年古滇藏式黑陶的基础上,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手法和纳西族山雕花填彩传统工艺,黑陶工艺和云南彩画艺术完美结合,展示了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

2.代所竹编工艺

曾所社区代所自然村离县城4公里,有四个村民小组,168户农户,760人,以汉族为主,人均年收入3000元,全村竹编收入30多万元,其它收入20多万元,竹编占副业收入的一半以上。代所的竹编工艺和材料—川竹都是从四川传入,何时传入已无据可查,代所竹编至少有200多年历史。代所竹编占农资市场交易量的90%,产品有花蓝、背篮、大小挑篮、篾帽、箐箕,撮箕、簸箕、筛子、鱼篓、鸡笼等农村生活、生产日常用品。

3.龙狮文化

龍狮文化是龙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①舞狮队:起源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由蔡营社区刘营自然村组建,当时是该村的柳发清从安宁县八街镇清来师傅传授舞狮技艺,在本村组建了7人的舞狮队。狮子道具由自己用白布手工缝制,再用预料进行彩画。刘营舞狮队经过多年的经营传承到2015年止已扩大到48人,其中打击乐6人,大狮子8头(22人舞),小狮子16头(18人舞),引宝2人,整个狮子队气势雄伟,颇为壮观。②舞龙队:起源于清朝晚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5年止已有队员36人,共有龙2条,舞龙创编出“喜迎日出”、“笑逐清波”、“双蚊戏水”、“盘柱观日”、“游龙穿花”、“潜首腹下”、“首尾齐现”、“腾云曲绕”、“单蚊环游”、“钻底追浪”、“倒海翻江”、“颌首回宫”等几个表演套路,代表了龙泉舞龙队的技艺特征。2010年中心街社区组建了一支女子舞龙队,在方圆小有名气。龙泉龙狮队的发展,为龙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增加了底蕴,每逢节日应典都能享受到龙狮文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传统的文化景象。

三、“农村小广场大喇叭”工程建设使用情况

1.龙泉街道文化广场基本情况

龙泉街道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有文化广场9个,总面积23950平方米。一是街道级广场1个,建在街道办事处,面积20000平方米。二是社区级广场3个,分别建在蔡营、中屯、韩所社区办公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三是行政村级广场5个,分别建在蔡营社区刘营自然村、梅营社区小村自然村、曾所社区下江口和曾所自然村、水桥社区小山凹自然村,面积为2950平方米。农村文化广场的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及群众自发开展的健身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群众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团结,锻炼了身体,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2.自主研发“龙泉之声”大喇叭广播系统

龙泉街道于2005年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反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设计实验、安装试用,成功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专利、自主品牌的“龙泉之声”远距离程控自动广播装置,利用程控电话线路输送广播信号,改变了以往农村广播传播范围小、覆盖面窄、效果差,只能满足各村自身的需要,不能实现乡镇及乡镇以上各级党政部门及时传播信息的状况。龙泉之声广播系统的成功使用,先后受到了县、市、省各级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迅速在全县得到普及推广。全县投资263万元在4个乡镇建设“龙泉之声”远距离程控自动广播系统,在238个自然村设立242个调频广播收扩点。龙泉之声大喇叭是龙泉街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重要工具,搭建起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共享学习成果的平台,真正发挥了广播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喉舌”作用,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四、文化站规范化建设使用情况

1.立足本职,文化站建设成绩凸显

龙泉街道以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活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级体育特色乡镇”、“云南省先进文化站”、“云南省一级文化站”、“省级生态乡镇”、“云南省文化馆、站规范化建设一级站”等荣誉称号。

2.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夯实文化阵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全街道68个自然村,村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有文化惠民示范村2个,农家书屋14个,图书室8个,茶室125个,音像制品33个,卡拉OK、KTV19个,网吧17个,电子游戏室19个,书刊亭40个,打印复印室45个。组建文艺宣传队32支,队员800余人;舞龙队4支,153人;狮子队1支,62人;旱船、毛驴灯、海蚌队1支,38人。完成了龙泉成就展室的二次改版工作,文化走廊、红色走廊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阅览室13个,中型宣传橱窗2个(4个版面)、中型露天戏台1个、教室13间、多功能活动室1间、村文化活动室68个、村黑板167块,全街道12个社区均设有广播站一个,43个自然村实现了广播村村通。

3.整合各项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抓住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七彩云南”实施项目,分别在各所中小学及中屯、罗所等8个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有标准篮球场一个,龙泉中心小学建有标准田径跑道一个。二是文化站内部管理规范,因事设岗,定人定岗,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年底按规定严格考核奖惩。三是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内容涉及文艺、科普、美术培训、舞蹈培训、诗书画展,农村文化活动辅导。

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工作,为增强龙泉文化底蕴打牢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龙泉街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跟踪摸底,对非遗项目的发掘发展作正确引导,对非遗项目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为龙泉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截止2014年龙泉街道新申报笫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是:①龙泉街道蔡营社区舞狮传承人:张跃宏;②中心街道社区舞龙传承人:李贵良;③中心街社区洞经音乐传承人:郑世达;④中心街社区石雕传承人:魏昆华;⑤梅营社区根雕传承人:尹长保。⑥陶艺制作传承人:吴兆华。结合龙泉街道的实际,为实现打造旅游兴县战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把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发扬光大,助推我街道旅游产业的建康有序发展,我认为要在非遗产业和非遗展演上下功夫,深挖民族民间的文化底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对传承人制定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同时也要为传承人提供创演平台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使传承人看到希望,增强自己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因为非遗传承是社会的财富,要我们共同承担起责任,把非遗项目打造为龙泉旅游产业文化的亮点,为实现旅游兴县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资金投入量小,旅游延升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够配套,竞争力较弱,制约了游客消费,影响了旅游业发展。

2.文化旅游产业在突出特色上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景点分散、特色景点少、规模小、景点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

3.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建设仍然薄弱。由于街道财力不足,在文化事业上投入不足,致使文艺骨干培训、文化广场设备维护与更新、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物保护、文化下乡、精品文艺创作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4.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乏力,主导地位及作用难于得到充分显现和应有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機制不活,缺乏完备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文艺作品质量偏低。

七、今后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进一步开拓思路,着力扩大开放,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同时,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旅游业的竞争能力。

2.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以“二月二”戏会、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以及到昆明、玉溪举办各种旅游产品推介会等方式,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促进旅游发展。

3.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加快文化阵地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引导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

4.加强文艺骨干培训,培养优秀文化人才。要充分发挥街道的人才资源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加强对社区文艺队的业务指导。

2023年11月3日

猜你喜欢

龙泉街道社区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社区大作战
热闹的街道
3D打印社区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