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3-12-19殷晓彦李蕊王燕
殷晓彦 李蕊 王燕
生态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还能显著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山东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该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完善生态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如何借助乡村的优良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民俗风情等资源有效发展生态旅游,并实现村民增收、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目标是当前我国亟需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
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山东省地处华东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海洋旅游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一)生态旅游资源
山东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包含多种类型、多种等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1、自然资源
山东省拥有黄河、大运河、海洋、森林、湿地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唯一的沿海大省,拥有独具特色的“鲁风运河”。截至2022年12月,山东省拥有国家A级景区1205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4A级景区230家、3A级景区713家。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2020年初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河海交匯、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三大世界级特色旅游资源。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3000多公里,岛、滩、礁、湾、角千姿百态、蔚为壮观,风景优美。大运河润泽千年,在山东由北至南依次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鲁风运河”风情独具特色。济南市、泰安市、青岛市、烟台市、临沂市、日照市拥有生态森林旅游资源,可以体验神奇秘境的绚丽之美。枣庄市、淄博市拥有生态湿地旅游资源,可以体验到原始自然的和谐之美。
2、生态旅游景区
2022年山东省公布生态旅游区34个,主要有: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淄博市高青县天鹅湖国际慢城生态旅游区、聊城市东阿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滨州市博兴县麻大湖旅游区、枣庄台儿庄古城、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生态旅游区、烟台长岛旅游景区、威海市荣成市石岛生态旅游区、济南市南部山区九如山瀑布群旅游区、泰安市岱岳区泰山九女峰生态旅游区、青岛藏马山生态旅游区、烟台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沂市蒙阴县岱崮地貌旅游区、日照市五莲县五莲山风景区、枣庄市滕州市微山湖红荷湿地旅游区、淄博市桓台县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总体而言,山东省生态旅游的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相对分散。
(二)生态旅游条件
1、基础设施
山东省农村交通状况显著改善,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和加强养护管理,农村公路的总里程和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养护管理水平也有所提升,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山东省农村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6万公里,较2012年底新增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4位;农村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65.56公里,位居全国第3位。农村公路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山东省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千村公路扶贫、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提质增效”等一系列专项活动相继开展,使得农村公路发展速度、网络规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此外,“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体系基本建立,“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基本形成,“有路必养”基本实现。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乡三级路以上比例达到59.4%、中等路以上比例上升到84%,农村公路运行安全条件全面改善。
2、生态旅游客源市场
山东省2021年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从旅游客源分布来看,2021年到山东省旅游的国内游客,华东地区占比最大,达78.28%,是到山东旅游的重要顾客群体,比2020年上升6个百分点。华北、华中和东北地区的游客也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7.07%、5.37%和4.81%。其中,华北地区处于上升趋势,比2020年上升6.3个百分点,是区域分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而华中地区下降最为明显,达到6.3个百分点,是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来自华南地区的游客最少,占比仅为0.91%,比2020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省区市来看,2021年山东省内的游客占比最大,达68.62%,受疫情影响,较2020年下降3.2个百分点。在旅游市场整体回暖的情况下,江苏、安徽、黑龙江、浙江、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外的国内游客数量均呈下降状态,而河南、上海、河北则呈现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0.19%、0.13%、0.12%。可见,2021年国内游客主要选择在省内旅游或在周边省份旅游。
(三)生态旅游经济收入
随着山东省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接待的游客也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2019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了“万亿产业”的历史性突破。2021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山东省接待国内游客达7.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278.6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规模的78.3%和75.8%。可以看出,山东省生态旅游经济收入在疫情期间表现出良好的恢复能力,且恢复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山东省生态旅游经济收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山东省可以继续加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推广,提高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之一是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公益属性,但是社会对这一公益属性的忽视造成了山东省当前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1、粗放开发
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一些地方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一些海滨地区过度开发,导致沙滩退化、水质下降等问题;一些山区和湖泊地区的过度建设、乱砍滥伐等,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在鲁南和鲁西南地区临沂、枣庄、济宁、泰安等地,虽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由于过去过度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开发者将经济利益作为首要考量,忽视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问题,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的自身平衡。例如,在菏泽市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内违规建设鱼塘、温室育苗棚等养殖设施,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不能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一些地方在开发民族文化村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导致项目雷同、缺乏新意。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当地的文化和传统造成负面影响。
(二)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生态旅游建设的发展浪潮中,大批同质化生态旅游项目涌入市场,数量庞大,因缺乏创新性和唯一性,使得生态旅游出现后劲不足的普遍现象,难以对游客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1、生态旅游的类型
山东省生态旅游景区主要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而建,因地制宜开设生态旅游项目。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生態旅游景区忽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盲目跟从市场现有成功案例,复制发展模式、简化设计和建设,导致多个景区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失去了各地区生态资源的个性和特色,造成景区类型单一的局面。
2、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靠生态旅游与当地农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采摘业、农事体验活动成为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游玩环节。但是,大量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缺乏创新,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多地通用,活动内容没有反映乡村特色,照搬现象普遍发生。
3、生态旅游的文创产品
近年来,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文创产品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又一产业支点,为旅游业的创收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各地景区依托生态旅游IP生产的文创产品设计雷同,难以凸显当地自然景区特色,包装策划相似度较高,整体设计性不强,无法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文创产品市场出现疲软现象。
(三)生态旅游市场管理体制缺口明显
1、生态资源利用的管理
生态资源利用的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生态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开发者对生态资源过度商业化和人工化的建设也会对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生态旅游区域的综合管理需要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合力,而职能划分不明确将导致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上的管理混乱。一些政府部门除了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项目外,同时还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和水利设施兴建等城市建设规划。政府对生态旅游区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势必会使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受到剧烈冲击,而旅游主管部门很难加以干预和制止。
2、政府部门对生态旅游人才的管理
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划分不够清晰,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同时,旅游者生态意识薄弱,践踏草木和乱刻乱画现象丛生,管理人员对游客的适当引导和宣传,对景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干净、有序、美丽的自然景观环境,需要开发商、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与宣传能力,但当前很多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人员仍缺乏这种意识。
山东省生态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策与建议
伴随5G等现代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态旅游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的难得契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制度建设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有利于旅游开发的法律法规并贯彻实施,提高旅游开发效率的同时,也能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加强对景区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制定建设标准时,应优先考虑保护景区的环境和资源,同时也要考虑提高游客舒适度等因素,达到保护资源和舒适度并重的目的。最后,发放有效的旅游休闲许可证。只有拥有有效旅游许可证的人员才可以进入旅游景区,同时要定期按照景区建设标准进行检查,以保证进入景区的游客质量,减少对景区资源的破坏。
2、合理利用
积极引进和推广可持续旅游模式。注重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推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创新发展。例如,可以大力挖掘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资源带动自然资源,打造具有黄河观光、山地观光度假等多维旅游功能的文化生态旅游片区。
(二)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
1、类型差异化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底蕴,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资源,制定差异化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例如,沿海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海滨旅游,山区可以重点发展山地旅游,而平原地区则可以重点发展农业观光等。
2、活动内容差异化
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通过引入创意农业、休闲度假、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丰富生态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例如,可以开发研学旅游、养生养老等新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培育特色精品民宿品牌,打造乡村节会品牌,推出一批乡村必购名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计划。
3、文创产品差异化
开发特色民俗文化及特产,创新文创产品。要突出山东省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最本质、最具特色的文化,在保持本地原有的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纪念品。要与现代化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乡村生态旅游纪念品的创新,以加深旅游者对山东省生态旅游的良好印象。
(三)完善生态旅游市场管理体制
1、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与转化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首要任务是巩固基础、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治理污染腾出环境容量和创造未来发展空间;然后加强对生态产品质量管理和维护,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通过人力资本创新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和生态旅游品牌,提高生态旅游景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能力,从而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2、人才规范培训管理
政府、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对经营户进行指导,引导经营者学习先进的旅游管理运营经。同时,为推动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与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合作。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旅游知识素养,从而增加就业技能,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乡村发展。提升本地居民的综合素养,强化村民上岗训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7):5-13页。
[2]刘思羽、王梦瑶、李凤琴:《贵州“旅游脱贫模式”研究》,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8):172-173页。
[3]韦荣锋:《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行动策略》,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1):113-122页。
[4]胡明琦、张祖荻:《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脱贫问题与对策分析——以贵州省剑河县为例》,载《山西农经》,2021(8):118-119页。
[5]曾星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湖北省保康县格栏坪村为例》,载《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22(1):63-68页。
[6]宋鹏慧:《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探究——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载《山西农经》,2022(12):123-125页。
[7]姜旭东:《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对策分析》,载《农家参谋》,2022(3):4-6页。
[8]陈佳明:《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23年。
作者简介
殷晓彥 烟台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建设
李 蕊 烟台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
王 燕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