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运行成效、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2023-12-19凌鑫
凌鑫
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多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两链融合、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全面进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取得成效的同时,在“三项改革”的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科技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支持、秦创原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大力破除“三项改革”机制运行障碍、构建产业技术服务创新体系、完善科技金融供给体系、完善秦创原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为加快推动陕西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汇聚贯通全省创新资源,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战略构想,于2021年3月30日在西咸新区召开大会,正式启动秦创原建设工作,并提出将秦创原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两年多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秦创原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见效成势。
秦创原建设主要成效
秦创原建设启动两年多来,陕西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优创新生态,促成果转化,育创新主体,强产业体系,推区域协同,较好地破解了长期困扰陕西科技与经济融合不紧、结合不够的问题,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分别增长40.6%、40.34%、31.76%、22.55%、21.35%,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和9.8%。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陕西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77.35亿元,同比增长53%,位居西部第一。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陕西8所高校上榜,专利转让总数5218件、全国排名第4。2022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6%,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全国第4,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均晋升2位。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两年多来,主动谋划、多措并举,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探索了一批创新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两链融合、全省示范创新等方面取得全面进展。西咸新区以“三项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点火器,催动科技成果在总窗口不断落地绽放,构建了“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的全链条“三项改革”推进机制,累计组建158人的科技经纪人团队,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32家。先后签约隆基、三一、西部超导等564个项目、总投资5760亿元;新增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创新联合体8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2022年,总窗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分别增长5.9、2.8、2.1倍,工业投资增速达82%;累计形成20支科创基金,总规模达122亿元以上;累计发行科技金融产品89款,为91家企业提供信贷金额8.06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部署要求,对比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經验,陕西在秦创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三项改革”贯彻落实还存在薄弱环节
1、“三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障碍
“三项改革”中,成果转化教师和专职人员职称评定改革方面推进较为顺利,但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内容在部分部属院校中难以推广,部分高校反映上级部门暂未允许实施;部分高校反映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内容与教育部企业体制改革存在冲突,也较难推广。
2、科技成果产权评估及国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缺乏高效普适的手段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性专业性评估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少,存在科技成果评估流于形式的情况。同时,横向科研项目节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后国有股权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以某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形成相关文件并开始实施,但关于出资后股权代持问题和退股后收益问题仍不明确。
3、成果转化路演项目与创投机构缺乏精准对接
部分路演项目尚处于成果转化早期阶段,风险较大、前景不明,难以吸引国内优质投资机构、关联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兴趣。对路演成果投资主要依靠于政府自有产业基金发挥投资作用,市场化基金投入不足。项目路演对于一些成果持有人来讲是新课题,成果持有人对项目路演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优秀的路演团队。
4、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配套不足
科研人员对科创孵化公司的管理还处于懵懂阶段,通常缺乏市场、经营、财税、工商、金融等方面的认知,对成果未来市场价值判断、公司股权设置等问题还没有完全了解,急需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另一方面,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急需市场化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
5、高校老师自身存在短板和顾虑
学校老师远离市场,缺乏承压和对市场的敏感,在企业经营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天然缺陷,而科技成果更新迭代非常快,团队是否可以抗住压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高校合作往往希望一次性买断成果,但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学校老师几十年的辛苦换来的,一次性买断的方式不利于成果转化的后续实施及老师利益的保障。
(二)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不足
1、对企业核心技术现实需求响应不够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缺少衔接,总体重视“供给推动”,但忽视“需求拉动”。目前秦创原建设更多强调对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而对当前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的现实需求响应不够,导致一方面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周期漫长、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另一方面,面临断供危机的企业缺少外部研发力量帮助。
2、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陕西省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创新的考核压力和动力不足;且大部分尚处于产品粗放型、数量型增长阶段,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对新技术吸纳不敏锐、不主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轨的压力不够,对新技术成果转化带来的技术升级不愿意尝试参与。另一方面,陕西大批中小企业发展以一般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主,一些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短板明显。
3、高校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高校科技成果基本源于前期科研项目研究沉淀,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导致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兴趣不足。
4、“链主”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在“揭榜挂帅”及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核心需求比例偏小。以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揭榜比拼为例,公开发布的130个企业需求中,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需求只有37个,涉及行业共性和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占比不足。
(三)科技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不够
1、种子基金数量偏少
目前秦创原总窗口已形成科创基金20支,总规模达122亿元以上。其中5支天使基金、12支产业投资基金,但种子基金仅有2支,数量较少且投早投小不够,对于科转项目资金支持不足。
2、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待提升
金融机构缺乏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识别以及交易流转等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特点的贷款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人才培训和内控机制,未能将银行的信贷产品、资金结算、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产品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点有效结合。
3、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完成了基础性研究,即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概念验证),而从1到10到100这个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更需要融资担保产品支持,但初创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抵押物等资产较少,商业银行在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可匹配的融资担保产品。
(四)秦创原运行机制有待提升
1、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资源统筹能力不强
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是秦创原总窗口,但限于职能边界和授权,无法统筹集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示范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仍显不足。个别园区和大型企业对秦创原建设认识把握不到位,泛化秦创原概念,创新工作不聚焦不深入,存在流于形式的隐患。
2、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缺乏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体系
秦创原平台缺乏明确的建设指南和服务标准,包括“三器”“三支队伍”建设指引等。对平台运行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对秦创原建设及“三项改革”成效的评估和分析尚不全面。
相关建议
(一)大力破除“三项改革”机制运行障碍
1、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围绕概念验证、种子项目、天使项目三个阶段,确定边界条件,分阶段搭建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可参考浙江省做法,在建設技术交易市场方面制定出台《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制度层面对科技成果公开交易的基本原则、交易流程、评价与改进机制等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交易秩序,实现科技成果交易规范的闭环。
2、建议由高校牵头政府支持,搭建轻量化概念验证平台
学校可利用互联网思维,牵头搭建可复制、可推广、集成化、智能化的概念验证线上平台。跨界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通过要素间协同整合,实现轻量化概念验证、线上创业团队搭建、线上创业过程跟踪、财务信息透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创业投入及时止损等精益化创业目标。
3、做深做实成果转化路演
建议由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牵头,建立总窗口和各地市路演网络共享机制,扩大路演受众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路演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由科技经纪人主动跟踪对接服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整合秦创原路演公司、全景网等市场化专业路演机构,建立不落幕的线上路演平台,全天候滚动推介成果项目,链接更多优秀创投机构。
4、建议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保险产品
参考浙江省做法,对“先用后转”等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出“先用后转”专项保险产品,进一步降低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约和侵权风险,破解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不敢放、企业不敢投”的问题。
(二)构建产业技术服务创新体系
1、打造研发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参考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由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创中心,深度对接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挖掘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将企业技术难题凝炼成精准的科技语言。依靠科技经纪人在省内外高校院所寻找优秀项目团队,条件成熟时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所,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产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成果。
2、大力推广“校招共用”,解决企业研发人员紧缺问题
推广秦创原总窗口“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模式,支持省内重点高校院所充分利用人才、教育、科研资源优势,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培等方面加强合作,将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各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各种人才通过“三池”对接机制的纽带与桥梁连接,按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匹配。
3、建设科技型企业家培养平台,激发创新主体热情
通过与国内外顶尖创业导师、团队、领军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等进行多维度合作,设立进阶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及培训内容,精准招引和选拔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行定向培训并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和应用场景,开展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培养和全面赋能,使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型企业家,打造“发现-服务-培训-投资-落地”全链条、一站式的创新创业平台。
4、实施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工程
围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设立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大中小企业联合申报进行技术攻关。认真总结、梳理分析全省已布局的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的重点,相对集中人力财力,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重点工程及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一批重点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尽快形成该领域高地。
(三)完善科技金融供给体系
1、构建重点支持成果转化的基金投资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积极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在保障现有种子基金正常运转的同时,重点推进专业化种子期、天使期基金的创设。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智,搭建股权投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培训、开展投融资对接等方式,增强对早期科创项目的投后增值服务。
2、发展科技信贷产品服务新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加契合科技创新创业特征的科技信贷创新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贷款审批模式,开展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的混合式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
(四)完善秦创原协同创新体系
1、建议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秦创原建设及“三项改革”服务支持体系
进一步明晰秦创原运行机制、功能定位、范围边界、组织协调,探索出台“三项改革”推进落实的政策细则、秦创原标准化建设指南及服务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创新资源及高校、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创新主体统筹协同机制。
2、建议支持打造秦创原总窗口升级版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总窗口在示范全省秦创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基于西咸新区产业基础薄弱但发展空間大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向总窗口授权及赋能,推进“三项改革”各项科技成果在总窗口落地,集中全省科技创新力量,发挥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两年多来,秦创原建设不断深化,秦创原改革成果、人才成果、发展成果、共享成果、生态成果日益显现,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源源不竭的动力。陕西应当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平台效能,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让秦创原成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点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样板”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凌 鑫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发展规划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驱动发展、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