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建设策略研究
2023-12-19刘扬等
刘扬 等
郑金 姚秋月 张媛媛 谷硕 陈沛娜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中,医学科学研究的科研失信行为及科研不端事件频繁发生,且在日益精准的高科技检测方式及大数据信息分析手段的支持下,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日益增多。其影响因素有科技评价机制、医学科研诚信监督协作机制、医学科研人员特征等,应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加大对医学科研人员支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监督防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以期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医学科研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医学研究、医疗模式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频繁出现科研失信行为。面对日益增多的医学科研失信行为事件,国家及各主要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管理,积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近年医学科研诚信案件处理情况
(一)科学技术部通报案件情况
在国家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的过程中,2021年科学技术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建立科研诚信案件通报机制,公开通报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恪守诚信底线。在通报处理结果中,包含部分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育、医疗机构公开通报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通报的案件包含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转载的案件调查处理结果。
科学技术部2021年6月至12月共发布转载通报17批,497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处理相关责任人1039余人。2022年,转载通报9批,146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处理相关责任人314人。2023年转载通报1批,7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处理相关责任人9人。
在处理的案件中,分别存在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剽窃、论文买卖、第三方代写代投、购买实验数据、图片造假、数据造假、一图多用、有选择性使用图片、伪造通讯作者邮箱、不当署名等一种或多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撤销学位、职称和荣誉称号,取消申报项目资格,追回奖励奖金、党内处分、行政处分等处理。
(二)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案件情况
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官方网站开设医学科研诚信专栏,宣传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并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研机构按照《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查實并公开通报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予以转载通报。
2021年6-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官网公开通报案件13批,共310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2022年2月公开通报1批,共11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通报案件中的科研失信行为主要涉及第三方代写代投、购买实验数据、图片造假、数据造假、数据篡改、买卖论文等,处理决定包括终身取消专家资格,永久取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及科技报奖资格,追回已发放的科研奖励等。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撤销学位、职称和荣誉称号,取消申报项目资格,追回奖励奖金、党内处分、行政处分等处理。
对已通报的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国范围内医学科研失信行为责任人多为临床医生,且科研失信行为主要集中在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剽窃、论文买卖、第三方代写代投、购买实验数据、图片造假、数据造假、一图多用、有选择性使用图片、伪造通讯作者邮箱、不当署名等方面,面对如此大量且一致性的情况,其深层原因值得进一步深思与探讨。与此同时,可以从各个责任主体单位作出的处理决定中看到,单位进行了细致调查、仔细研判、严格处罚,这充分展示出国家、各个责任主体单位对科研失信行为的零容忍,是对广大医学科研人员的有力警示,也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及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医学科研失信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注重论文数量等单一标准的科技评价机制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也与国际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文章逐渐成为国内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由于其覆盖范围广、国际通用、影响因子可量化等多重因素,国内以往多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遴选、奖项评优工作中衡量科研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受整体大环境影响,国内医学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在职称评聘、科技奖励等方面大多也是以其为主要标准。
同时,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工作用统一的、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难度较大,因此对医务工作者的评价工作更倾向于使用论文这一可量化标准。在职称晋升、科研奖励与科研成果有直接联系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指引下,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科学研究脱离临床实际问题,转而以论文发表为目的,急功近利的科研活动就会容易产生科研失信行为,严重影响整体医学科研学术环境。
(二)医学科研诚信监督协作机制不完善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对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日益重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科研行为责任主体不断加强科研诚信教育,通过科研诚信教育加强科研人员对规范、制度等的认知,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学技术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网站转载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理决定,给广大科研人员以警示,但目前对医学科研失信行为的监督协作机制并不完善,无法实现各单位对科研失信行为、所涉及数据的共享共通,通过监管机制来及时掌握和制止科研过程中失信行为的效果并不理想。
事后惩戒虽然可以通过严格的惩处措施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并警示他人,但前期预防、有效监督、严格惩戒这三个环节连续、有力地运行,才能保证科研诚信建设的有效治理,在三个环节中还有许多漏洞严重影响医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例如,许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学术监督机构,无法提前防范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调查处理流程并不明确与完善,调查手段比较落后,无法明确辨析科研失信行为的真实情况。
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理、惩戒强度和力度明显不足,许多科研失信行为未能得到判别与认定,没有对科研失信行为责任人进行处理,或虽然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处理,但惩戒力度不够,科研失信行为责任人在经历一定期限内的撤稿、通报批评、限制资格等措施后对其无实质性影响。因此,医学科研诚信监督协作机制中各环节融通性不足,缺乏联动,存在漏洞等不足之处会让科研失信行为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控制。
(三)医学科研人员职业身份多重性的特征带来的影响
医院中的临床医生是开展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主要群体,临床医生除了临床诊疗工作外,大多数还需兼任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工作,因此临床医生身兼医生、教师、研究人员多重身份的职责。在我国仍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决定了临床医生这一研究群体在多职责工作时间分配上无法做到保持平衡,以解决考核晋升带来的压力,尤其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都具有研究周期长、研究数据冗杂、涉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临床医生身兼职责的多重性,使其无法像专职科研人员一样全身心、全时长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因此科研投入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与考核晋升压力之间存在的矛盾,便可能导致临床研究人员发生学术不端事件。
建议对策
面对多重因素影响下所出现的医学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及作风学风建设工作,需要在科研失信行为出现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形成完善的促进医学科研诚信及作风学风建设的体系。
(一)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认知水平
医学科研诚信教育与培训应贯穿于每个医学科研工作者培养成长的全周期。苗苗等人做的一项有关“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行为和知识现状”的研究发现,在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虽然设置了有关科研学术规范和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课程,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科研诚信教育,或认为学校未曾开展相关课程或学术讲座。[1]
另一项由武杰等人开展的关于“护理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实施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研究中 91.8% 的研究生认为科研诚信重要或非常重要,但显示仅有45%的研究生接受过相关培训与教育。[2]与此同时,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内容则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培养,很少涉及系统的科研诚信教育与培训,因此需进一步拓展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的开展范围,充实教育内容,提高重视程度。
(二)加强全过程管理,完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
医学科研诚信建设需要有成熟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要建立在完善的监管机制及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包括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科研诚信建设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相关责任,加强对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
(三)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加大对医学科研人员支持力度
为缓解医学科研人员科研压力大、科研时间少等问题,需要加大對医学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提升科研服务和保障能力建设,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撑。
(四)树立科学学术导向,建立多元化评价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足可见在未来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中,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处于突出地位,在国家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正确科学的教育评价、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引导教育改革、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全方面发展。[3]
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应当以促进医学科研人员发展为根本,因此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也要以多元化评价改革为指引,以医学科研人员的正当需求和解决科研问题为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良好发展。[4]
(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监督防范科研失信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单位已经开始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发布科研诚信政策文件、管理规范、调查处理流程、科研失信行为处理通报等内容,面向广大医学科研人员进行宣传与警示教育。[5]面对当前科研失信行为不断复杂化的形势,医学科研人员要不断增强甄别虚假、不规范信息与数据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对数据、图表进行对比、识别,可以一定程度上防范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6]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信息的共享,为医学科研人员和责任主体单位提供学术自检、监督核查的数据、图表信息来源,在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自检、核查的同时,还要强化监督体系建设。
(六)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学术组织及榜样引领作用
加强医学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需要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引导、学科带头人的榜样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苗苗、罗翔予、于玲玲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行为和知识现状研究》,《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30(6):443-447页。
[2]武杰、李小卫、王志稳等:《护理学研究生对科研诚信态度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0):1352-1357页。
[3]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4]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9/t20200923_490164.html。
[6]李俊龙、方燕飞、孙怡、韩磊:《基于撤稿数据的生物医学领域科研诚信建设、挑战及治理对策分析》,载《中国科学基金》,2020,34(3):309页。
作者简介
刘 扬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科技管理、医学人文教育
郑 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伦理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科研管理
姚秋月 河北医科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张媛媛 河北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谷 硕 河北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秘书,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健康管理
陈沛娜 河北医科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