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海省文旅发展报告
2023-12-19夏吾交巴
2023年,青海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旅资源,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高端旅游项目,注重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活力,把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绿色化旅游模式,并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高端旅游项目,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区域,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省把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旅资源,注重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活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以旅兴业,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旅游体验。
青海省文旅发展现状
202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为导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省各州县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打造集生态、民俗、非遗等文化内容的“青藏大环线”的最佳旅游路线,对我国文化旅游发展起到引领作用。2023年10月“双节”期间,青海省累计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
2023年,青海省举办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五届西宁美食季、第七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FIRST青年电影展、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清凉夏都避暑节、乡村文旅嘉年华、第六届广场舞大赛、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等活动项目,聚焦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一州一品、一景一韵”的特色,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高质量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绿色旅游。积极培育生态、乡村、康养等文旅新业态,推进生态旅游特许经营试点,持续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青海省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青海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16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休闲街区17个,七条线路入选“十大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三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023年1至7月份,青海省接待游客1821.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2.3亿元。2023年1月至9月,西宁市共接待游客2184.76万人次,同比增长67.05%,实现旅游总收入238.88亿元,同比增长116.5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6%和77.42%。
青海省文旅发展的成效
2023年,青海省依托青藏铁路,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高标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优化青海省文旅发展空间布局,以开放思维扩大务实合作,携手推进客源互送和市场互通,把分散的景区化点为珠、串珠成链、并链成片,实现了以文化为纽带的特色资源、非遗项目、乡土绝技的产业转化,使文化旅游成为推动青海省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取得新突破
青海省地大物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青海省以旅游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着力点,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入优质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旅游业同频共振,积极整合周边省份或州县文化旅游资源、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青海省文化旅游得到高质量发展。
2023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等建设契机,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保护成效显著,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范。
在推动文旅发展的同时,青海省各州县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力度,深入挖掘文化价值,以自身区域特色文化为蓝本,举办民俗展示与体验、饮食文化与旅游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效能,成功打造了区域性、本土性的生活场景、深度触摸本地市场的消费场景。
(二)联合开发和创新高端旅游项目取得新成效
自2019年,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共同签订《关于共同推进藏青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以来,两省区共同构建青藏旅游大环线,以唐蕃古道、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为纽带,共同开发“两路一道”沿线特色旅游品牌及其他旅游资源,发挥两省区旅游业的优势和特色,把热贡文化、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可可西里、三江源等高端旅游景区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全面提升青海文旅消费的同时,推动青海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文旅合作的新格局。
2023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省共同举办“大美青海 如意甘肃”宣传推介活动。以“天下黄河贵德清”“彩虹故乡·相约互助”“梦幻海北·大愛之旅”为主题,围绕 “引甘入青”客源地市场的线路产品、资源特色,形成联合打造黄河上下游文旅协作品牌,全面推进青海省市文化互学互鉴、文旅资源互通共融、文旅品牌共建共享、旅游客源互推互送的良好局面,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续写青海文旅协作发展新篇章。
(三)文旅事业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
2023年,为了提高旅游经济效益,青海省持续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资源特色,培育乡村民俗旅游、非遗手工艺等富民产业,打造文旅品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另外,坚持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质为目标,对已经创建的A级景区、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星级饭店、旅游民宿进行全面复核整改,对存在经营不善、经营主体不明确、质量不达标,影响服务质量和品质的旅游企业等级依法依规进行摘牌、降级、整改,形成“有进有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旅游旺季“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守好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规范“主阵地”,筑牢行业安全“防火墙”,切实提升消费者体验度满意度,全力打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翡翠湖景区、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景区入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茫崖艾肯泉景区、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景区、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景区入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3年年底,青海省海西州共有A级景区20个,包括有格尔木市昆仑旅游区、格尔木市将军楼文化主题公园景区、乌兰县茶卡盐湖景区、茶卡天空壹号景区、乌素特水上雅丹、大柴旦翡翠湖景区、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景区等7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区服务质量更加完善,游客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3年,青海省推动文旅发展,以国道、省道为依托,通过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实施生态旅游风景道建设,改善文旅体验,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过程的沉浸式体验,对旅游景区各种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当地群众及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持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和特色民宿,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有效推进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2023年,青海省大通县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持续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集中打造形成了朔北窎沟田园风光游、景阳历史民俗游、东峡(向化)休闲康养游、227公路沿线(桥头、塔尔、城关、斜沟、逊让)观光农业游4个生态旅游片区,着力打造了沉浸式夜间消费场景和环线游消费集聚区——“青海湖之夜”。而且,生态旅游成为群众就业创业、致富增收的主渠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开办生态旅游接待点近300余家,接待省内外游客16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9亿元,吸纳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万人次,创收达1.5亿元,其中,脱贫劳动力2000余人。
自2022年起,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并建成10座休闲用餐木屋,种植景观花卉,打造了休闲垂钓区、赏花餐饮区、大棚采摘区,实现乡旅融合,今年日均游客量达600多人次,大棚种植、游乐餐饮、休闲垂钓等经营收入达110万元,吸纳100多名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务工,实现就地增收致富,形成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体推进的高质量乡村振兴新格局。
青海省文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舒适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打造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新高地为目标,以打造文明风尚安定祥和社会环境为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综合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文化旅游得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文旅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品牌优势
虽然青海省根据州县区域文化特色,创新文旅发展思路,深度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自然体验、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文旅产品,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全力推出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热贡唐卡文化、坎布拉森林公园等高质量精品旅游景点,但多数文旅项目注重外在的形式和风光,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挖掘,导致游客只体验景观,缺乏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海省缺乏高端旅游人才,导致通过借助地方的自然、建筑、民俗、艺术等,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旅游地居民等共同塑造出一种“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以“原始性”为卖点以外,很少对文旅项目进行深度改造,树立文旅项目的特殊品牌,未能打响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热贡唐卡文化、环青海湖线、冷湖火星营地等文旅品牌,未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二)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差
文化旅游对于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民族交流以及带动地方经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青海省多数文旅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不仅限制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也影响了景点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少文旅景点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导游服务或者高质量的住宿和餐饮选项,导致许多游客对其留下的印象仅停留在“原始”或“传统”上,而忽视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园、塔尔寺、茶卡盐湖、翡翠湖、冷湖火星营地等景点分散较严重等因素,景区的导游服务不专业、交通不便、住宿条件低下、景点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管理,以及客户服务不足等问题较突出,影响游客的直接体验,进一步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收入。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虽然青海省各州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优质文旅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
一是相关部门在规划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没有将文化旅游资源纳入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框架中,导致资源零散化、重复化开发,无法形成合力。
二是對于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文化的“原始性”遭到破坏,丢失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是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未能从市场化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将本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策略,使得很多具有潜力的文化资源默默无闻,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四是青海省各州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遗址、古迹、风俗和传统被局限于其表面功能,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的价值导致浅尝辄止。
(四)文化旅游宣传不到位
为了发展旅游业,青海省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并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观赏机会。然而,许多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知,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文化旅游的宣传不到位。尽管塔尔寺、翡翠湖、青海湖、坎布拉森林公园等一些旅游景区拥有难以估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仍然缺乏有效、有针对性和吸引人的宣传策略,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远远不够。
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未能使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宣传内容往往缺乏吸引力和深度而未能引起目标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宣传活动覆盖面不够广泛而导致很多潜在的游客没有接触到相关信息,公众对优质文旅资源的了解程度低,参与度不高。
(五)文化旅游管理不规范
青海省各州县古迹、生态、民俗、艺术展览等文旅项目内容丰富多样,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然而,景区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也对珍贵的文化资源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在当前的旅游市场中,文化旅游管理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游客的整体体验。目前,部分州县文化旅游管理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表现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不力,缺乏专业、系统的管理团队和标准操作流程,以及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一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足,导致了一些无可替代的历史遗迹遭受损害。
二是服务标准不一,导致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三是一些景区和服务提供商在价格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给游客带来疑虑和不满,景区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提供价格透明、公开的服务,让游客在旅游中享受到更加合理、公正的价格。
四是部分景区存在设施老化、维护不及时、交通不便等安全隐患,给游客带来安全风险和不安全感。
五是有些旅游公司或私人利用游客对文化旅游的热爱,进行不合理的推销和欺诈行为,给游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损失,对游客的合法权益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景区开发零散而主题不鲜明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各州县交通的方便,塔尔寺、青海湖、翡翠湖、茶卡盐湖、昂赛大峡谷、班玛县红军沟等景区成为主要的网红打卡点,这些景区也为内地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旅游体验。但目前不少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零散性,各个景点、活动和服务并未形成有机整体,而是孤立、分散地存在,导致整个景区缺乏中心和焦点,游客在参观时很难得到深入、连贯的体验。同时,很多景区往往没有鲜明的主题,即使是某一文化、历史或自然特色,也未能得到充分和深度的展现。这种缺乏主题的开发方式既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景区的主题定位和系统化开发是吸引游客和创建独特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由于景区的开发零散、主题不鲜明的问题等因素,景区内各个项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发展格局,使得游客很难在参观中获得完整、连贯的体验。另外,景区的主题不明确或过于宽泛,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深度的文化内涵,导致游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记忆点,景区缺乏核心吸引力,游客体验不深刻,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旅游景区的开发必须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特色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推动青海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青海省各级政府应以文塑旅,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改变传统文旅发展思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寻求难忘的体验,寻找生活的意义,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业态,实现文旅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双赢。
(一)加强文旅人才培养,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文旅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文旅人才培养是确保文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是青海省应与高等教育机构和行业合作,更新课程体系,加强数字化旅游、跨文化沟通和可持续旅游的教学内容,确保其与行业最新趋势和需求相匹配。
二是推广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实习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建立文旅人才的职业评价和认证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为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四是针对在职人员提供更为丰富和专业的继续教育课程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技能,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
五是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学费补助、研修基金等,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文旅产业,为文旅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扶持。只有通过综合、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为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推动产业走向更高水平。
(二)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的核心在于深化创新与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制定有利于文旅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私营部门的创新和投资。针对现有文旅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改造,将传统景点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二是重视地方特色和文化遗产的开发,结合当地故事和传统,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产品,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
三是加大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打造综合性、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
四是加大对新兴文旅业态,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体验式旅游的支持和推广,强化科技创新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优化资源管理,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项目符合环保、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标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五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结合国内先进经验,不断拓展文旅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高端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对于特色文旅品牌的打造,必须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展现地域特色,让游客在享受高端服务的同时,也能深刻体验到地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
一是深入研究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确保旅游线路和品牌定位准确、满足高端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二是高度重视旅游线路的内容质量,选择独特、罕见且高价值的旅游景点,同时提供卓越的导游服务、酒店住宿和餐饮体验。
三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时,品牌故事和价值主张的传达十分关键,利用专业的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确保品牌信息深入人心同,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影响者营销和内容营销等数字化营销,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潜在客户。
四是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广和提升文旅品牌,争取得到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打造独具特色、高端而又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旅游线路和文旅品牌。
五是深入挖掘各州县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结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定制私人旅行、奢华体验、深度文化探索等旅游方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四)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为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和提升文旅服务质量,青海省各级政府部门应多管齐下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文旅行业的操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安全规范、价格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推动文旅企业进行品牌建设,鼓励其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设立专门的文旅市场监管机构,定期进行市场巡查和质量评估,公开透明地发布评价结果,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三是注重文旅从业者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供定期的技能培训和服务理念教育,确保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态度。
四是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通过培训、认证等方式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注重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也要强化软实力。
五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市场,应设立文旅市场监督管理和投诉平台,及时收集消费者反馈,快速响应并处理相关问题。同时,鼓励行业内部自律,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制定行业自律准则,有效规范文旅市场秩序,不断提升文旅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打造更安全、更高质、更有深度的旅游体验。
作者简介
夏吾交巴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发展戰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