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3-12-19蹇莉翟韫武茹玉严如月
蹇莉 翟韫 武茹玉 严如月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一直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推动文化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凸显,游客消费体验大幅提升,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目前四川仍然存在文旅数字化内容缺乏创新、宣传手段单薄、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应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创新空间,积极壮大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主体,提升发展质量与规模,加强数字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文化消费与文旅业态向数字化、远程化和虚拟化转向,传统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与文化创新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近年来,四川文旅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数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开拓深度融合、互利同构的数字文旅新局面,对当前四川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导向鲜明,市场驱动强劲
1、政策支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50.2万亿元,较2021年的45.5万亿元,增加了4.7万亿元。2022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324.1亿元,占全省GDP的7.6%。[1]在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文旅产业无疑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大力支持文旅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持续推动四川文旅整合要素、拓展业态、提升供需水平,推进全省文旅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转型升级。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9年我国发布了《2019中国文旅融合数字创新发展报告》,首次提出关于文旅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相关内容。后续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到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2]2021年12月,国务院又进一步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数字经济、数字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意味着数字化转型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22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科技教育司发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的通知》,并公布了10个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和20个优秀案例,以此为契机鼓励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施数字化战略。[3]
四川积极践行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2021年至今,先后发布《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和《四川省数字文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文旅产业向深度数字化迈进。2023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初步建成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初步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初步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深度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文化数字化创造力竞相迸发,文化数字化优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川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4]
2、科技助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公司主体力量介入,市场强劲驱动也助推了四川文旅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成都中科大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软件企业的优势,开发文旅数字化云讲解服务平台,依托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借助“文化+”“旅游+”“科技+”三大引擎,搭建了文博场馆、文化街区、景区和地方名人、史学专家、知名作家、文旅志愿者、专业讲解员及游客为一体的数字化云平台。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以数字化形式重塑导游讲解服务业务,同时也解决了文旅场所讲解服务不足、游客体验待改善、文化传播待提升等问题。当前该平台已推广应用于24个省、95个城市。为334家文博场馆、文化街区及景区提供基于场景应用的电子讲解服务,有3631名讲解员签约为本平台的场景应用解说者,并向公众、游客提供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场景化服务达508万人次。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还坚持推进旅游厕所数字化改革,创新打造了智慧化技术全方位覆盖的模块化移动智慧厕所——智慧文旅驿站,该驿站拥有百变模块、公共空间模块、员工休息室模块、智慧厕所模块等可定制空间。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转变为售票厅、母婴室、无人超市、文创小店、文旅直播间、核酸采样方舱等多元化空间,每年服务用户超过2亿人次。
(二)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旅业态创新
1、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促进四川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本着以服务大众和游客需求为切入點,以打造全省智慧文旅生态体系为核心,于2020年9月25日正式上线了“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着眼于增强“服务公共性、文旅融合性、应用开放性”,着重于推动“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着力于实现“管用、实用、好用”,按照“一中心、三板块”进行建设,即文旅大数据中心,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和公众服务板块,实现了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新业态。通过打造完善线上数字服务平台,与省交通厅、省市场监督局、省信用中心、部分市州等进行共享交换数据来建设文旅大数据中心,[5]推动四川省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产品:“科技+演艺”,文旅产品不断丰富
近年来,四川不断完善富数字文旅产品。广元市剑门关景区投资近8800万元打造了实景崖壁灯光演艺秀《剑门长歌》,以天然崖壁为幕,将剑门“天险”崖壁与绚丽的灯光科技融合,借助全息投影、声效互动等科技手段,综合利用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再植入大型通關互动游戏,让游客在行进观演中体验全感官的户外真人“通关”游戏,许多游客乐此不疲。而在峨眉山市,由著名导演王潮歌创作并执导的《只有峨眉山》同样开创了旅游演艺“戏剧幻城”的全新模式,实现了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的高度融合,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游项目。此外,借助声光电等新科技手段,《梦境光雾山》《阆苑仙境》《梦回巴国》等一大批旅游演艺项目也逐渐成为各地传播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体验的创新产品。
3、服务:创新数字技术,文旅实践更加多样
在数字文旅服务项目上,四川也特别注重创新数字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文旅实践。例如四川美术馆开设3D在线展览系统,打破了传统图文及音视频的单一展览模式,创新性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3D空间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以3D互动展陈和平面推文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漫游于三维空间,观看各类艺术展览。此外,成都市天府绿道智慧锦城绿道项目更是为成都市的绿道加入了智慧元素,不仅通过APP、小程序和公众号把绿道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场景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智能化服务,而且还开放了线上导游导览服务。游客可以利用手机查找厕所、智慧停车场、以及其他各类信息,同时该项目还会结合游客行为分析、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智能推荐,为绿道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程精准服务,为大众绿色、健康、安全出行提供智能化服务。
(三)挖掘地方特色,开发数字文化资源
四川作为文旅大省,文旅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排在全国第一方阵。四川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地区,其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据统计,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6]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地方戏曲剧种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4万处。[7]在数字文旅项目开发上,四川充分开发原有的丰富资源,因地制宜,形成了符合自身省份特色的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戏曲传承振兴方面,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作为中国戏曲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川剧也正以多样化的数字化形式和更多元的新媒体方式呈现,主动融入数字文旅时代的浪潮中。同时,四川因地制宜,利用文旅数字化推进地方发展。南充八尔湖数字乡村作为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采用5G、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新技术,将全镇方圆30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场景进行1∶1真实还原,并在此基础上叠加八尔湖数字乡村相关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及数字化系统数据,最终在数字孪生系统上呈现,推动实现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
(四)开拓数字化场景,游客体验大幅提升
近年来,四川不断利用数字技术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模式。2022年7月21日,四川大剧院“1元云端看《醒·狮》”获得1040万人次关注,139万网友点赞,4.73万多条转发和评论,平台同步热搜上榜。在消费模式得到创新的同时,注重提升游客体验。金沙遗址博物馆数字体验项目“考古时空门”,以金沙遗址及遗迹馆展馆整体外观建筑的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高清卫星影像数据、考古发掘原始资料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为制作基础,向公众深度解读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前、发掘中及发掘后的情况以及重点遗迹点位的出土状态,借助三维建模及虚拟现实技术,依托LED墙面屏+地面屏设备,在遗迹馆遗址展示现场,打造了可漫游、可交互的沉浸式虚拟考古体验。通过多种技术向观众活态展示了考古发掘的过程,普及了遗迹和出土文物丰富的背景知识,增加了自主参观展览过程的趣味性和体验感。据了解,自2021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该项目服务观众达162万余人次,深受游客欢迎。
四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推进力度大,文旅市场反应不一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动文旅数字化,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2023年5月29日,四川省文化数字化建设清单发布会发布了重点项目清单,其中包括6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9亿元。此外,四川省还设立了规模3.5亿至5亿元的数字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向数字文创、影视游戏、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9]首届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在成都的召开,也进一步凸显了四川省对数字文旅工作的高度重视。尽管四川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数字化转型在文旅市场中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部分文旅景区、企业以及文旅从业者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仍然坚守传统的运营模式和方法,未能跟上数字化趋势。其次,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培训成本,高昂的投入却可能难以迅速获得回报,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第三,市级和县级文旅部门对于省级政策的具体要求和意图理解不充分,导致政策的实际落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或滞后。同时,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院校等各类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够紧密,缺乏充分的统筹协调,导致资源分散投入,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二)内容缺乏创新,科技理解不足
一些博物馆、数字文旅体验馆、VR主题乐园、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和新产品,或是AR地图、AI讲解、交互性智能导游等新服务形态,都存在着概念大于功能、内容创新不足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和机构片面地将科技手段当作主要的发展方向,导致部分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投入大量资源于并不适用的硬件设施或网络平台上,走入了“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10]一些地区忽视创新和个性化内容的创造,增加了运营成本,使数字化进程陷入僵局。如夜间文旅消费兴起后,各地旅游景区纷纷投资于灯光秀和幻彩工程,集中开发夜间旅游产品,但投资回本遥遥无期。
(三)宣传手段单薄,运营能力较弱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思维已经渗透到数字化文旅宣传的整个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践。四川各县市和文旅景区开设了多个新媒体账号,但部分账号内容呈现严重的同质化特征,未能突显各个平臺的独特性,难以吸引和留住目标受众。一些账号因缺乏有效运营而沦为“僵尸账号”。一些景区的数字化平台仍然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宣传内容缺乏个性化和互动性,难以有效吸引流量,效率低下。
(四)数字化人才短缺,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备
四川数字化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数字化人才短缺和持续动能不足的严峻挑战。首先,数字化文旅领域需要跨界复合型人才,既具备深厚的文化产业背景,又精通数字技术。但目前高端数字化人才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如IC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高端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缺口逐渐扩大。[11]其次,文旅和数字化领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不够紧密,导致研究成果和经验交流受到限制。第三,数字化文旅领域的持续动能不足,缺乏完善的教育闭环。高等和中等教育机构缺乏具备数字化背景的师资力量,数字化人才培养无法充分满足现实需要。
四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展望
当前,数字文旅产业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四川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机会,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创新空间,积极壮大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主体,提升发展质量与规模,加强数字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多主体协同推进,促进全产业合作
一是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带动全产业合作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持,根据产业链合理优化不同参与主体的分工布局,结合省际文旅联盟甚至全国性行业组织,共拓市场,资源互补,共同助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搭建“数字+文旅”和“科技+文旅”政府协同平台,促进数字技术、数字资源等关键要素与传统文旅产业的融合,让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三者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基础设施效用,为文旅产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12]
二是以川渝智慧文旅发展联盟等平台为中介,从产业联盟和商会等行业组织发力。多主体引入形成建设合力,以良性互动促进协同发展。以科技为手段,对目前零散的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和平台进行有效聚集,实现政府主导的管理集约化、分工专业化、产品体系化。增加政府支持方面,以省级和市级专项资金为保障,促进数字文旅企业布局优化,减少同质化竞争,培育省内文旅企业的数字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与互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化优势企业合作,推进川内数字文旅龙头企业培养,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核心竞争力强的数字化文旅企业,同时以川渝为起点辐射多地区、多行业的文旅企业,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另一方面,四川也应加强与企业在文化生产、技术共享、数据分享等方面合作,挖掘大数据、大模型等新兴科技在文旅企业决策和战略、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和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潜力,推进文旅企业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能力建设。
(二)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业态创新
一是进一步培育文旅数字IP,促进文旅IP以向本土化、体验化发展,提供优质数字文旅供给,建设高知名度品牌。四川非遗等文化资源丰富,非遗创新性保护走在西部前列。政府应与非遗行业合力推进文化行业标准的执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等行业标准和政府规定为参考,依据戏剧、文学等类别分类而治,[13]以资源数字化为起点,规范化、标准化保护多样文化资源,形成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三国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体系和版权保护平台,对根植于四川的文化进行数字化系统管理,提升数字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
二是积极探索数字文化资源与多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之路,吸收借鉴先进地区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经验,以多终端的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供给,提升内容丰富度和多样化,增强数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14]积极开发数字化创新示范项目,如云旅游、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与当下新兴文化业态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开展联名合作,通过以传统文化内核赋能新兴业态,以更具年轻人青睐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
三是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为文旅体验的前、中、后期中提供数字化全流程保障。建立规范的产品上架诚信体系和投诉响应反馈体系,监控并及时处理不良服务和产品,以实时数据监测保障体验全过程安全,避免过度拥挤、突发状况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并预测甚至提前响应应急预案,对场馆和景区进行数字化实时性管理。
(三)加强平台建设,带动“上云赋智”
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不仅体现在资源数字化,也体现在渠道的数字化建设。平台是数字文旅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是游客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四川数字文旅建设开展时间较早,“智游天府”平台和乐山市智慧景区云平台荣获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从文旅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共服务三大板块链接全省涉旅数据互联互通。[15]今后,四川应进一步加大相关平台建设和推广力度,以更好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实时体验,积极开展优秀平台建设川内扩展和人才培训,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优秀经验;同时结合其他省份经验以实现创新性发展,如学习宁波围绕“文旅消费主题年”主线,举办各类数字文旅前沿技术和顶尖新品展览及优质数字文旅项目推介活动等。[16]与时代进步和技术进步共举,加强文旅大数据建设。在基本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加强“四川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文旅行业云”构建,引导文旅行业主体“上云用数赋智”,以大数据、大模型等为文旅行业主体提供准确数据帮助企业决策和未来发展接轨,使得“上云赋智”落到实处。
目前,网络平台是信息获取的第一渠道。四川要进一步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扩大宣传渠道,为四川热门景点和小众景点进行精准引流。创新与平台合作方式,如福建文旅厅与抖音合作推出“萤火”达人计划,组织个人推荐官与本地“网红”创作者联盟加入农旅采风团,助力乡村旅游。[17]以平台为载体,让受众信任和喜爱的KOL为媒介推荐相关景点,发挥非头部KOL的人际传播能力,而特定垂直领域的KOL也能参与到数字文化的生产当中,从Vlog生活和旅游记录,文化创意生产等方面传播旅游城市和景区,被“种草”的用户会持续参与并长期传播,形成持续性长期影响力,进而形成传播热点。如“淄博赶烤”,以网络热点为始,各方文旅参与,以数字传播流量带动当地旅游快速发展。
(四)强化供需对接、促进文旅消费
数字文旅产业更新周期短,四川应快而主动迎合虚拟化、体验化、差异化的文旅需求转向,顺应个性化和垂直化的发展需求,以日间、夜间、乡间、城间“四间”融合,积极拓展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等多种新业态时空,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文旅消费新热点和新场景,提升四川数字文旅产业的消费吸引力和品牌力。同时,四川应积极探索数字消费新渠道和新商业模式,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和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同时配合多种商业新模式,以历史文化、消费热点为发力点,吸引国内外多种数字文旅消费。同时以产品运营和市场营销等多种手段,对数字文旅产业中不同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研判等,开展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研发和设计,拓展沉浸式旅游等业态,形成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从“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旅游“新六要素”发力,[18]融合巴蜀文化底色,全面激活数字文旅市场。
(五)产学研共举,培养综合性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级人才、复合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园区孵化,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行业为导向,以产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人才与专业人才。
二是创新数字文旅产业职业培训等制度,推动全国文旅产业专家对在川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定点职业培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以人才为支持,带动文旅数字化项目重基建轻运营的格局转变,为四川数字文旅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助力。
三是优化文旅人才引进机制,放宽准入门槛,吸引国际高层次数字文旅产业人才,为四川数字化文旅建设提供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性解决方案。
四是加强四川数字文旅智库建设。探索建立数字文旅创新联盟,与东部中部发达省市合作,实现信息、技术、专利、创新模式和人才的跨省流动和平台共享,促进数字文旅产业更新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推动文旅行业向深度数字化迈进 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sc/202305/t20230518_943842.htm。
[2]任陇婵:《元宇宙风潮中广电业融媒转型发展的趋向》,载《声屏世界》,2022(22)。
[3]杨予曦:《新时代数字文旅发展的必然性、挑战与路径》,载《旅游纵览》,2023(13)。
[4]《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印发,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183/13184/2023/1/14/bb16552b90ba4f208901693534583c79.shtml,2023-1-14。
[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测试版上线》,http://wlt.sc.gov.cn/scwlt/wlyw/2020/4/1/dbf81b9df503498dbc7467ea8d7c2786.shtml。
[6]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阔步向前 四川加快迈向文化高地》,http://wlt.sc.gov.cn/scwlt/zxdt01/2019/9/30/3abfe978efae4b93a8e605645a9f5d4d.shtml。
[7]《四川省查明文旅资源超300万处》,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85055426254251&wfr=spider&for=pc。
[8]《“互联网+”打造产业生态圈,乡村旅游更“智慧”丨聚焦四川数字文旅》,新浪网,https://k.sina.com.cn/article_1887538377_70818cc9020011qg0.html。
[9]《61个项目 总投资超39亿元 四川省文化数字化建设清单发布》,封面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234846930287071&wfr=spider&for=pc。
[10]刘洋、徐振宇:《文旅数字化的内涵演绎、现实挑战与推进机制》,载《青海社會科学》,2023(02)。
[11]《两会声音|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加快建设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p?contid=21513063#。
[12]王锰、钱婧、郑建明:《准化推进智慧文旅服务融合:基于标准规范文本的比较研究》载《图书馆建设》,2022(3)。
[13]文化和旅游部:《一图读懂: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308/t20230804_946430.html。
[14]刘佳静、郑建明:《数据与需求双重驱动下的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载《情报科学》,2023,41(09)。
[15]文化和旅游部:《开启“智慧”时代 四川文旅产业向深度数字化迈进》,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sc/202305/t20230525_944018.htm。
[16]文化和旅游部:《宁波举办2023数字文旅消费展》,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zj/202304/t20230417_943117.htm。
[17]文化和旅游部:《数字文旅的福建画卷这样绘就》,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fj/202305/t20230526_944045.htm。
[18]王昆欣:《试论旅游活动“新六要素”》,载《旅游科学》,2005(06)。
作者简介
蹇 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翟 韫 武茹玉 严如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