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西藏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19化睿云

新西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旅西藏数字化

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西藏优势、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数字赋能,提高西部旅游业发展质量,深化民族交融,挖掘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旅游演艺项目,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的试验区,应用数字化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与西藏2022-2023年文旅融合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行业通过“逐浪”数字化加速融合发展,在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与科技赋能,不断驱动文化、艺术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以及文旅业态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性转换。在夯实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中,西藏地区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完善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文化精品,创新西藏地区旅游发展业态,促进民族交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牧业、工业等融合发展。

西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西藏地理位置及人口数据概况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成立)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西藏东部与四川接壤,北边与新疆相邻,东北部紧靠青海,东南部与云南连接;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截至2023年5月11日,西藏人口数量364.81万。据《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与《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300.22万人相比,增加了64.59万人,增长21.52%,年平均增长率为1.97%。根据人口库资料统计,西藏自治区2023年城镇人口总数为130.34万人,乡村人口总数为234.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5.73%。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也强调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要紧抓历史机遇,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扶持西藏的边境旅游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打造西藏国际旅游目的地,是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和便捷途径。

(二)西藏旅游资源概况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屹立于西藏境内,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发源或流经此地,素有“世界水塔”之称。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盐湖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措、羊卓雍措、玛旁雍措、班公湖、巴松措、森里措等。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措、玛旁雍措、羊卓雍措,被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

(三)西藏区域划分与旅游风貌概况

西藏自治区拥有6个地级市,1个地区,合计7个行政区划单位,分别为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昌都市、那曲市、林芝市、阿里地区,其文化与自然环境构成西藏旅游发展的独特风貌。

(四)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西藏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还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文化的发祥地,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2022年年末,西藏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A级景区151个,其中5A级景区5个。在文化资源方面,西藏共有3项联合国非遗,106项国家级非遗,460项自治区级非遗。“十三五”时期,西藏文旅经济在全区经济总收入中占比33.3%,成为带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旅游节、林芝桃花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成为重要的旅游品牌。据数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增长2.2倍。从2022年8月起到2023年1月受疫情影响,西藏接待游客数量和文化旅游总收入下降较为明显,但2023年西藏全区提出全力打好旅游业恢复攻坚战,2023年1月至5月,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73.19万人次,同比增长44.76%;实现旅游总收入130.78亿元,同比增长42.88%,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明显。在数字化浪潮下,“文化+旅游融合”经过疫情期间的磨合创新后,文旅强力带动西藏经济复苏。

(五)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概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自治区电子政务网、自治区统一基础云平臺、自治区大数据控制中心基本建成,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西藏首个云计算中心建成,并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累计建成5G基站8099座、光缆线路近31.26万公里。5G网络实现县区及重点乡镇覆盖,移动信号覆盖3A级以上景区,光纤宽带、4G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现代通信“云网融合”,实现与世界联通,加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同时,数字化积极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建成自治区、市(地)、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地)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村(居)有文化活动室。数字化助力艺术人才发展与艺术作品传播,西藏现有10个专业文艺院团、76个县区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人员超过10万人,产出大量艺术作品,通过落实文化专网建设,为进行文化输出,讲好西藏文化故事强根铸魂。西藏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全区478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年放映6.3万余场电影。建成6263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建成100个村级群众性文化示范阵地。数字化日益丰富西藏文明的博大灿烂,全方位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022-2023年数字化赋能西藏

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新态势

近年来,西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旅宣传,促进西藏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区文旅融合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推动农村旅游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西藏各地区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驱动乡村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创意和特色的实践案例。例如,2023年年初,西藏聚焦乡村振兴,全域实施“一县一品、一县一韵”特色乡村游、红色旅游。“非遗+”精品近郊游,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数字化推动西藏市区附近的传统村落和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数字规划设计、传统建筑数字化修缮、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等手段,将其打造成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墨脱茶文化园”利用格林村结合边境实际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为目标,军警民三方合力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旅游农副产品开发为辅的产业新格局。通过网络数字化营销与旅游网络推广,文化创意设计和开发,将西藏林芝优美自然环境和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墨脱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一个以墨脱茶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利用传统农村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手段进行整合和创新,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区。再如,芒康盐井乡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茶马古道入藏的第一个较大的驿站。芒康所生产的盐曾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村落已与盐田完美结合,纳西族和藏族等民族在这里共生共荣,上盐井村保留着西藏地区唯一天主教堂。通过数字化改造将上盐村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生产生活,融合交织,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与文化数字化奇观,推动当地乡村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

(二)数字复原可再生文化资源,推动西藏文化接续复兴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多受到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于受区域性限制比较分散、隐蔽,不易获取和传播。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文化遗产挖掘与管理,尽可能地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复刻、记录、存储,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生产要素,对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西藏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8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9个村寨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已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帕拉庄园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完成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文物保护专项监测。完成萨迦寺、桑耶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对平措林寺、托林寺、科迦寺等文物建筑和壁画持续开展保护修复,开展同卡寺、查杰玛大殿、色拉寺等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2013年起,10万余件各类珍贵文物在数字化建档中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在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进行的考古挖掘,出土“王侯文鸟兽纹锦”和茶叶,充分证明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西藏西部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祖国其他地区建立了密切联系。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考古发掘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数字化平台创建,提供了采集、修复、展示和传播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以全面保护和传承西藏多元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西藏文化产业,为西藏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数字化图书馆中推出了数字化的古籍典藏,以数字化形式推广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实现藏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先后整理出版3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收集珍贵古籍文本600多卷。计划用十五年时间,出版从吐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文献典籍,这是我国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等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高当地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激发文化旅游创造性潜能

在大数据、云计算、5G+VR、AR、MR、XR等新技术的带动下,西藏进一步提升旅游领域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向国内发达城市看齐,加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旅游数字化成为推动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西藏通过“冬游西藏”、发行本地游消费券以及不断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等促销政策,全力打好恢复旅游业攻坚战,推动西藏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获悉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自治区旅发厅持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开展“5·19中国旅游日·西藏分会场活动”,加大对G219旅游产品及线路推广等,增强旅游市场活力。2023年1-6月,中国西藏旅游官方抖音发布短视频281条,播放量达4107.13万次,中国西藏旅游头条号发布774条内容,曝光量达2000多万次,“双网双微一端”发布文章信息6677篇,总曝光量2377.2万次,中国西藏旅游APP总阅读量167.2万次。同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持续打造G318精品旅游大道、G219沿边大通道、G349精品旅游线路等品牌。此外,为满足广大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西藏广播电视台旗下的珠峰云旅游类直播在“直播西藏”中吸引更多人走进“云”看西藏,并将其转换为西藏旅游的潜在力量,推动西藏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四)数字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促进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

加大文化数字化转型,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推出歌舞晚会《共產党来了苦变甜》《祖国·扎西德勒》《西藏儿女心向党》,话剧《共同家园》《八廓街北院》,藏戏《次仁拉姆》《藏香情》,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等一大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彰显时代精神、体现西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歌舞晚会《西藏儿女心向党》、舞蹈《欢腾的高原》、广场舞《奋进新时代》、少儿藏戏《喜迎新春》先后登上荧幕并在全国获奖。电影《布德之路》《我的喜马拉雅》《七十七天》《宁都啦》,电视剧《呀啦索 幸福家园》,纪录片《你好!新西藏》《西藏 我们的故事》《党的光辉照边疆》等优秀影视作品上映展播。截至2022年底,共有数字影院74家,银幕191块,2022年电影票房达3722.87万元,观影人次87.97万。建好用好市地、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广使用自治区级融媒体平台“珠峰云”。积极创作播出中华优秀文化纪录片,制作译制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时长超15000小时,每年制作译制民族语言电影80部以上,制作译制民族语言电视节目时长达7300小时,广播影视出版事业发展壮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41%、99.56%。现有各类印刷企业40家,各类出版发行单位219家,出版期刊231.73万册、图书270.7万册,出版物销售总额12.93亿元,建成5400多个农家书屋和1700多个寺庙书屋,有力推动新闻出版繁荣发展,不断丰富文化传播内容,加强西藏文化内生性创作与外化式传播,有力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五)在数字化、互联网力推下,文化产业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迅速

文化市场活跃兴盛。制定实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意见》,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在藏注册的各类文化企业在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提供支撑政策,各类奖励资金、扶持资金持续发力。截至2022年底,各类文化企业达8000余家,从业人员超7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63.29亿元,拥有四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44家。7家关联企业上榜“2021西藏自治区百强民营企业”,4家关联企业上榜“2021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就业20强”,1家民营文化企业4次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9]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顺利。“十三五”期间,91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总投资近500亿元。“西藏宝贝”文化电商平台、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西藏出版文化产业园、中国西藏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等平台相继建成。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及舞台剧《金城公主》等一大批特色文化项目走向市场。植根于西藏文化沃土、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动漫、影视、唐卡等文化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西藏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各地市相继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其中藏博会和雪顿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6.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0亿元。旅游新业态“景”上添花,更为西藏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2023年7月,喜马拉雅音乐节在拉萨唱响,2场音乐会累计关注超过2万人次。8月,一场由西藏青年创意发起的民间文化节“圣山林卡”,三天引流数千人。跨界摄影展、文创市集、艺术家分享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尽情展示了传统藏式文化美学与青年潮流文化碰撞的火花与魅力。9月,西藏味道美食体验周拉开帷幕,来自西藏各地的美食达人为游客带来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味蕾盛宴。携程中秋国庆订单大数据显示,入藏游客中,90后排名占比第一,占游客总量42.44%;80后排名第二,占游客总量27.44%;00后排名第三,占游客总量8.3%。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份,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966.67万人次,同比增长67.4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5768人次,同比增长902%;接待国内游客4958.09万人次,同比增长67.19%。实现旅游总收入593.98亿元,同比增长46.2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942万美元,同比增长1111.2%;国内旅游收入590.48亿元,同比增长45.45%。

9月27日,西藏出台《西藏自治区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积极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展示、展演、体验、鉴赏不断向夜间延伸,旅游业进一步提质扩容,旅游经济释放强劲活力。据《西藏日报》采访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汪晓冬表述,“2023年西藏持续培育一批更具特色的专项、精品旅游产品线路,努力用资源吸引游客、用服务留住游客,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以顶层设计为依据,落实融合创新新理念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成立,是文化与旅游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契机。在此基础上,需要在西藏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9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为落实文旅融合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基础。聚焦西藏文旅融合数字化建设,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贫困”现象,缩短西藏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差距,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解决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建设主体单一、经费来源有限、参与机制不健全等现状,积极拓展文旅参建主体,扩大市场准入,引导民间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文旅发展基金会、志愿者团体等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急需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搭建从内地到西藏,辐射南亚文化带的文旅数字桥梁。发掘如《格萨尔王》这一脍炙人口故事的内核,打造西藏品牌IP,携手共建文旅数字内容新生态等。依靠各类市场主体,引入优秀文旅企业,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活力,提升数字公共文化生产建设的总量和质量,都是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机遇,推动从文化自觉到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以文旅援藏为纽带,创建西藏文旅新供给

近几年来,盘活西藏旅游资源,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也成为全国援藏的一个重要杠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资金进入西藏,投资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其中,最知名的是广东省投资38亿元建设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特色小镇优良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它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除了应用农旅结合的天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底外,西藏特色小镇的建设另一特点应强调宜居。在西藏低海拔地区打造宜居旅游新理念,以陈塘镇为例,宜居将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乡村和生态游为纽带,促进与周边农牧区之间形成道路、通信、电力、环卫、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的联通格局加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其次,打造“一日游”文化旅游线路,以陕西省援建西藏阿里,打造噶尔县“一日游”线路为例,成功在海拔近4800米的地方建成了阿里第一个也是亚洲首个暗夜公园,是阿里高原上打造的一条集星空体验游、乡村生态游等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成功线路。在各省援建中打造多条乡村或生态特色线路,联合多家旅行社、文化旅游保障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提升沿线服务设施水平、解决旅游产品单一问题;签署对口支援旅游业发展框架协议,投入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性文化旅游路线规划,多渠道开展数字化文旅援藏工作。以打破“输血”型援藏模式,激发西藏旅游的“造血”功能,破解西藏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密码。

(三)以节庆旅游为抓手,构建西藏文旅新格局

节庆活动是西藏文旅的亮点。西藏少数民族聚居,其文化、宗教、人文、地理等因素造就了西藏拥有非常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在进行节庆旅游的打造过程中,以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应用创新模式和理念,将古老的民族节庆通过宣传和商业策划,变成富有民族魅力与融合现代气息的重大节庆,从而实现文化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商业价值的不断递增,强化节日氛围和节日感召力。以吐蕃文化旅游节为例,以 “藏源”文化打造IP,“放大”小节庆,实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西藏的节庆创新不仅是地方性文化活动的创新,更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对于省级市来说,节庆活动能够承载整个西藏的大文化内涵,对于县级市来说,节庆活动则激活了地域文化的灵魂。以定日县的珠穆朗玛洛谐文化旅游节为例,该节庆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以珠峰文化为核心的地域品牌,为该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和引领作用。除了吐蕃文化旅游节和洛谐文化旅游节,西藏还有桃花节、那曲赛马节、康巴文化艺术节、象雄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精品旅游节,初步形成了全域化的节庆旅游产品。未来的西藏文旅需要进一步加强节庆的带动作用,构建起多层次的节庆体系,以节庆旅游激活地域文化的灵魂,以节庆旅游为抓手,构建起全季节、全天候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四)以数字化为依托,创造西藏全域旅游的新境界

西藏的旅游资源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以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将逐步引领全球进入数智时代,智慧文旅也将“逐浪”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聚焦数智文旅创新发展,探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策略和路径,研究数智赋能驱动下的制度、技术、市场、消费等多元维度,寻求数字文旅融合创新的新路径,促进文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从资源到产品,从产业到产业链的快速升级。

西藏面向“数智旅游”,首先,以数字化的方式快速地形成清晰的西藏旅游品牌认知。消解大众对西藏认知片面,通过数字化体验,逐步还原西藏文化和西藏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景象,直观了解西藏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礼仪、生活习性、艺术等风貌,以数字化的高保真性,构建消费者心目中清晰的西藏旅游品牌形象。其次,加快旅游全要素交易,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各种旅游要素,尝试应用电子媒介进行交易,促进西藏旅游资源的改造升级,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优化西藏旅游供给端的结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旅游体验,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数字化的便捷方式认识西藏、感受西藏、享受西藏。同时,应用数字化体系进行市场监管,提升西藏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構建起公平合理的交易秩序,形成文明、安全、放心、开心的西藏全域旅游新格局。

(五)厚植西藏文艺创作根基,带动旅游发展的内生新动力

以文化繁荣满足文旅新需求。繁荣发展西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为根基,厚植文艺创作为带动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培育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以及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随着新媒体对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推动,对其消除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话语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边界有所裨益,同时也对多种意识形态传播也有所推动。从文化安全角度而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文化基础,释放互联网的“最大正能量”,把握西藏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在网络直播、短视频创作、网络文学、有声读物中,以藏汉双语为主要对象,全面加强网络文化作品的监管。杜绝以文化创作为载体,成为敌对势力的渗透工具。坚持以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为创作主体,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革命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围绕波密红楼、十八军军部旧址、先遣连遗址等具有历史革命意义的遗迹开展红色旅游,传播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文化品格,丰富和传承“老西藏精神”。不断加强文化产业链延伸,形成以西藏本土文化为引领的设计、加工、交易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文旅新基地,以文塑旅讲好西藏故事,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力与渗透力。

作者简介

化睿云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设计与传播、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文旅西藏数字化
都是西藏的“错”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旅照明的兴起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