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红色旅游发展 的逻辑构建、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3-12-19赵丽红狄方耀
赵丽红 狄方耀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红色资源已成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旅游发展内涵的重要力量。本文从西藏红色文化的识别和挖掘、红色文旅场域的创造以及教育价值、人文价值的实现构建了文旅融合下西藏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逻辑,通过梳理西藏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资源特点,分析出目前西藏红色旅游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红色资源的文化展示是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环节,而旅游就是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最大众化的方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作为一种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桥梁和载体,[1]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巨大潜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推进红色旅游等创新发展。因此,红色旅游的发展是文旅融合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文旅融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文旅融合的研究文献近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成果日益丰富。围绕什么是文旅融合,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金武刚等(2019)认为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两两组合发展,具体包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等四种类型的融合发展。[2]刘安乐等(2020)认为文旅融合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3]在对概念探索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认为文旅融合不是单纯的组合,徐菲菲等(2023)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要素共建共享,进而融合为一个新的业态。[4]邵明华(2023)提出内容生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文化资源是基础源泉,创意转化是关键环节,文化产品是价值实现,共同构成了文旅融合内容生产的“三重向度”。[5]不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文旅融合业态,包括乡村文旅、红色文旅、文化遗产旅游等。罗大蒙、吴理财(2023)认为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只有进行空间重组,才能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6]譚静(2023)认为乡村文旅融合基本范式应当首先服务地方村民和传承地域文化,跟乡村发生紧密关系并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资源,从而催生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策略本质是旅游消费对于乡村异质文化的挖掘与融入。[7]唐承财等(2023)认为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沿着“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文旅产品体系培育-文旅产业功能提升”脉络,持续向传统村落地域系统释放综合效益,进而推动传统村落全面振兴的动态过程。[8]针对红色文旅的研究文献也日渐丰富。就红色文旅融合而言,首先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界定,主要有狭义认识和广义认识,狭义界定如张群、刘建平(2006)认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斗以及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痕迹和宝贵精神财富。[9]广义界定将时间放到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潮流中,革命活动中凝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文景观和精神力量。《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由原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扩展到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即1840年,相应的红色资源的内容也扩展到1840年。针对红色文旅融合的研究,桂峰兰(2023)认为红色旅游是集旅游休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赓续于一身的理想载体,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让红色旅游成为乡村就业“蓄水池”,推动乡村振兴。[10]李响(2021)认为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要实现经济属性,更要实现教育功能。[11]王雄青、胡长生(2023)以江西为例子,探讨了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新的产业业态,多方参与,提高红色文旅的规模效应。[12]邵明华和刘鹏(2023)以山东沂蒙为例阐述了市场主体共生、产品共生与利益共生三个维度的红色文旅的运作机理。[13]西藏红色文旅的研究文献也在不断涌现,余正军和杨昆(2019)在分析西藏红色旅游的类型和分布基础上,提出应该努力打造高原红色旅游的特色等路径。[14]邢永民(2020)分析西藏红色旅游经历了“传统路径、范式转换和经典内涵”等为产业特征的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径。[15]丁翠翠(2023)以西藏自治区的211处红色旅游景点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特征,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6]
根据西藏的地缘和历史发展情况,本文采纳丁翠翠(2022)所界定的西藏红色资源的广义内涵,即外国侵略者试图染指中国西藏事务以来,西藏地区反抗外来侵略所展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总体。[17]
逻辑构建
文旅融合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或方法,而是要从本质上找到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才能实现文旅的真正融合。因此文旅融合要把握文化塑造旅游内涵,旅游彰显文化魅力。文旅融合最终是以文化旅游的形式呈现,其本质上是一种旅游形式。
以文塑旅,就本质而言,就是给游客创造深刻的文化体验,这既是文旅融合要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旅彰文,就是通过旅游形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因此,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游客从旅游中获取精神的愉悦是旅游的重要动机。但是作为大众旅游,红色文旅的深入融合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穿越历史时空,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寻求文化认同,让游客真正地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氛围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旅游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获得精神享受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游客的旅游日常之中,构造一种红色文化场域,在不知不觉中让游客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和参与到红色历史文化场域中,切身体会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文情怀,从而构建起在旅游地进行的红色文化体验。尽可能重现历史环境,将饮食、起居、历史事件的更多细节情景融入到旅游各环节中,游客从多样的历史生活体验中增强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红色文化的基因才能真正融入到游客的心中。这就在整体上形成了红色文旅融合的主要过程。西藏阿里地委组织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找寻李狄三、孔繁森、丁德福等共产党人在阿里奋斗的足迹,挖掘当地特有的红色资源,以基层党建为基点,倾力打造“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西藏昌都市不仅制定了针对革命文物的总体规划,同时对红色遗迹进行了全面普查,通过实地调研、采访退伍军人以及进行文献查找等方式,将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整理完善,编制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昌都红色故事口述史初稿,丰富了昌都市的红色文化资源。
文旅融合的本源是文化,因此,红色文旅融合的逻辑起点就是红色文化内容的识别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西藏红色文旅融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全面深入了解西藏发展的历史,充分研究和挖掘西藏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既有精神形态,也有物质形态,既具有有限性,同时也具有无限发展性。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和革命活动遗迹、人物故居、陵园和纪念馆等。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无形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中形成等各种文艺作品等,对于红色文化主题的表现,并非定义在文化遗迹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建设中,更要对红色实践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西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等弥足珍贵的巨大红色财富,有发展红色文旅融合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西藏红色文旅融合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具备专业的历史文化研究基础,以及较强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贯通研究能力,更要有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和现实理解力,清楚如何挖掘文化资源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逻辑中点是在消费需求变迁下,红色文化场域的创造。在对红色实践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营造具有深刻体验性的环境氛围,让游客身临其中,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这个过程涉及到红色文旅资源的市场化,因此要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消费趋势,用前瞻性的眼光,创新性的思维为游客打造具有沉浸式体验的红色文化场域。新时代年轻人的特点是拒绝灌输、拒绝说教,因此传统的参观旧址、聆听讲解的形式往往抓不住年轻人的心,甚至让他们觉得很枯燥。只有深入其中的沉浸式体验、生动化的党史教育才能吸引年轻人主动探索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新时代年轻人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在红色旅游消费中也更加偏好那些见证中国革命进程和共和国诞生历史的各类遗址和遗迹。另外,展览展示手段越来越“酷炫”的各类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对于年轻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尤其是越来越流行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更契合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消费及资讯获取习惯。因此红色文旅融合要利用文化、科技、体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构建红色文旅现代化体系。《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2021年游客喜爱的“红色+”融合业态中,游客最喜爱的是“红色+影视”,其次是“红色+体育运动项目”,第三位是“红色+动漫/游戏”,这三项总共占到了“红色+”融合业态的40%。因此,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红色文旅资源面向游客应该从过去只具有单一实物展示功能的媒介转变为囊括实物展示、现场体验、网络媒体的复杂而生动媒介场域。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将红色文化具象化,使得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征程,在体验过往历史的情感共鸣当中,不断加强对党、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逻辑终点:通过红色文旅深度融合使游客的感悟不断升华,进一步的体验红色文化旅游,实现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红色旅游作为加强思想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是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红色旅游最重要的目的是承载了广大人民的教育价值,红色旅游要以教育价值为基础。人民群众对红色旅游兴致不减、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投入,根本在于红色旅游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西藏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红色资源,比如“两路精神”“玉麦精神”等,孕育、传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些精神不断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因此,西藏红色旅游的开展,将不断凸显西藏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西藏红色旅游发展历程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进入近现代以来,历经抗击外敌入侵、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实现民主改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取得诸多成就。在此过程中孕育并缔造了大量具有西藏特点的红色事迹、红色精神,构成了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西藏的红色旅游兴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红色旅游的开展首先需要对红色资源加以识别挖掘,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的识别挖掘是伴随着文物普查工作进行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1959年6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开始整理、抢救、收集、保管原西藏地方政府及其下属各个部门的文件档案材料。1961年3月,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藏王墓、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等9处,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于1984年到1992年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包括了重要的历史和革命文物,如山南烈士陵园在1989年8月10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红色旅游的正式兴起来源于新世纪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颁布。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红规》,该规划纲要在明确红色旅游定义基础上,就推进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建议措施,《国家红规》(一期)印发时同步推出了《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山南烈士陵园”是当时西藏唯一进入名录的景区,意味着西藏红色旅游正式进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阶段。2007年西藏自治区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以县域为单位开展的规模庞大的文物普查工作成效显著,公布了一批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迈开了更大的脚步。2011年颁布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此后,西藏各地市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景点,比如“红河谷之旅”旅游线路,西藏红色旅游開始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6年起,随着《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西藏红色旅游也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由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启动编写的《2016-2025年西藏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了西藏自治区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阶段。以此为契机,西藏开展了旅游资源的全面评定,波密红楼遗址成为西藏第一个红色旅游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西藏5处景区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拉萨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日喀则市等红色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地市纷纷结合自身特征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工作。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升温,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先后推出“红色+复合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组建“红色旅游联盟”。
(二)西藏红色旅游资源整体情况
近年来,西藏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以5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5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5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点,以7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线,以21个“红色旅游区”为面的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红色旅游体系,较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教育功能、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西藏红色资源反映的内容和历史阶段以及表现形式等,可将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
以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来看,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可分为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遗址遗迹主类中,历史事件发生地如岗托村革命遗址等;建筑与设施主类中有昌都市实验小学等,文化活动场所如拉萨海关关史馆等,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如革命坝等,动物与植物展示地如西藏牦牛博物馆等,军事观光地如西藏军区军史馆等,展示演示场馆如西藏博物馆等,广场如布达拉宫广场,名人故居如谭冠三纪念园等,陵区陵园如拉萨烈士陵园等;人文活动主类中,人物有孔繁森等,事件有十八军进藏等。
以资源反映的内容为依据,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西藏历史上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乃宁曲德抗英遗址等。二是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波密红楼遗址系列等。三是反映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展现的时代精神。主要反映西藏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戍边乡村红色景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两路精神”等。
(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特点
首先,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主题脉络清晰。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爱国传统,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及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精神。而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脉络。无论是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亚东县曲美雄谷战场遗址,江孜海关遗址等反映西藏主权归属的遗址,还是守边筑边形成的“玉麦精神”以及热振寺等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红色寺庙,都涌现出大量光辉人物、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形成了优良革命精神,缔造了具有西藏鲜明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
其次,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西藏特色。西藏红色旅游资源是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经历了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形成的,反映了西藏鲜明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特色。比如被称为西藏农奴社会缩影的朗赛林庄园、帕拉庄园等,向我们叙述着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广大农奴的悲催境遇;见证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红色寺庙,如热振寺和扎什伦布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抗击外来势力形成的抗英遗址以及守边戍边精神;牦牛在支援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反映西藏独特生物资源的牦牛博物馆,更是牦牛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还包括反映西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艰苦奋斗的,如“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在内的无形红色资源。
第三,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西藏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仅是作为红色资源存在的,而是文化和自然因素综合交织而存在的,因此能更好地被挖掘。比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就位于八廓街内,邻近大昭寺,区位优良;亚东海关遗址所在的亚东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既有草原,又有原始森林,同时也是噶举寺、曲美雄谷抗英遗址所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指挥部旧址所在的勒布沟,是藏源山南的顶级世外桃源,多情诗人仓央嘉措的行宫坐落于此,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麻麻门巴民族乡的所在。翻过波拉山,进入勒布沟,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深厚,是集红色旅游、边境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资源富含地。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温泉康养、乡村旅游等特色线路串联起来,使得游客不仅能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也能切身感受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第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形式多样。红色资源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资源,也决定了游客以什么途径接入这些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恰恰相反,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必须要有创新和创意。目前,在粗略统计的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中,遗址/旧址类的红色景点占总红色景点比重约为39%,烈士陵园占比约为24%,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等占比约16%,红色寺庙及庄园以及其他占比21%。
遗址/旧址类的红色资源在挖掘保护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是当时发生事件所在地的一个复现,一般遗址/旧址结合纪念馆进行综合呈现,以便游客能更深刻体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纪念馆等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数字化手段对某一人物、事件等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具有知识性强等特点;无形的红色资源往往依托有形的红色资源进行展示,比如“玉麦精神”主要通过桑杰曲巴纪念馆以及放牧守邊线路进行展示。
现实进展及困境
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渐次挖掘,针对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西藏自治区将红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整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丰富了旅游产品,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情感,让大众能够了解历史、缅怀英烈,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推动西藏红色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资源识别和挖掘
由于西藏红色旅游开展时间晚,相比内地自然环境恶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但是西藏在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上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比如,拉萨市为积极发挥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制定了自治区第一个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拉萨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要求对拉萨市的红色人物、事迹、建筑等实体性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走访、整理和宣传,加强红色旅游发展的全面规划,为开启红色旅游发展新征程做好了充分的研究与准备工作。昌都市启动了革命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文物和红色资源开展普查工作。通过采访老军人、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花费大量精力搜集整理革命故事,以收集和保存革命文物和红色遗迹的信息,并对这些革命故事进行再创作,编制了昌都红色故事口述史的初稿即《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些举措使得昌都市的革命文物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红色精神得以弘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红色历史和文化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历史,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进经济的繁荣。林芝市波密县积极整理搜集历史资料,采访200余位曾在波密参与革命工作的历史见证人,挖掘了众多红色故事,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
西藏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受到艰苦的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资源开发难度大,红色资源等挖掘面临较大的困难。西藏红色资源空间分布范围广、跨度大,一些红色遗址历经岁月的风雨,可能已经部分毁坏或无法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如设施老旧、空间面积限制等,这使得原址的开发可能面临技术和经济的难题。此外,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需要更多人才进行支撑,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有研究历史的人,更需要红色文化挖掘人。西藏整体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尤其是研究历史的实用型人才短缺。这些都阻碍和制约着西藏红色资源的挖掘工作。
(二)红色文化场域创造
红色文化场域的创造不仅要熟悉红色资源,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市场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创造性的对红色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只有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为巩固好“西藏红色旅游”品牌效应,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西藏在红色文化场域的创造上不断创新,持续发力,推出了众多主题鲜明的红色文旅活动,助力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例如昌都市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了如“藏东辉煌”等主题展览,结合历史资料编写并打造红色剧目“铸魂达玛拉”和红色歌曲如《奋进新时代》等。山南市紧紧围绕红色旅游主题,将乃东区克松村,隆子县列麦、玉麦村,错那县勒布沟等红色旅游景区连点成线,打造山南红色旅游黄金线路。同时,把红色旅游产品与绿色生态游、健康养生游、民俗体验游等相结合。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特色产品,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宣传促销,让广大人民群众既能欣赏到山南壮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又能亲身缅怀和感受革命先烈抒写的光辉历史。
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构成。西藏红色单体资源规模普遍较小,资源内涵和景观丰度有限,造成西藏红色资源单体影响力不强,因此西藏紅色资源往往联动发展,结合自然风景、乡村旅游等综合发展。单就红色景区而言,存在展览方式缺乏创新,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感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无法长时间停留和重复游览。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向游客开放的形式通常是通过纪念馆对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和呈现,展示方式比较传统,缺乏文化应用场景的创新,无法充分释放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客的体验也大打折扣。此外,西藏文创产品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
路径选择
(一)挖掘西藏红色资源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西藏并不是一个红色资源匮乏的省区,恰恰相反,西藏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能够带给区内外旅游者独特的体验。现阶段,整理宣传西藏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红色故事,树立西藏红色旅游形象,突出西藏红色旅游地方特色,是西藏红色旅游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入挖掘、广泛搜集西藏红色材料,要重视人的作用,培养好红色文化挖掘人。同时以采访老军人、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形式,收集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专人搜集、整理西藏的红色事迹,加快建设文旅资源数据库,应切实履行文旅资源普查、规划、开发和保护职责,统筹利用现有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分级做好文旅资源普查。
(二)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创新红色旅游方式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人民群众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精神文化大餐。在创新开发与利用的形式上,可借鉴内地成熟红色旅游景区的优秀经验,如通过绘画、歌舞、影视、网络等形式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旅游形式,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应积极对红色资源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用这些传承已久的精神鼓舞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三)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
从需求侧来看,需要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设计与展现形式。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要“创新形式,重视实践”,红色文旅需要从注重红色文化教育转变为红色实践教育。从供给侧来看,需要盘活更多的科技资源。要更新红色旅游方式,利用科技手段增加沉浸式体验,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人民群众更深刻地领悟红色精神。可以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文化旅游形式,尤其是青少年,可以通过红色旅游进校园的新形式打破红色教育形式相对单薄的现状,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进而达到“铸魂育人”的红色教育目标,做大红色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伟、土登生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模式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4):22-29页。
[2]金武刚、赵娜、张雨晴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载《图书与情报》,2019(04):53-58页。
[3]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载《经济地理》,2020,40(06):203-213页。
[4]徐菲菲、剌利青、严星雨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载《旅游科学》,2023,37(04):1-18页。
[5]邵明华:《文旅融合的内容生产及其三重向度》,载《人民论坛》,2023(18):98-102页。
[6]罗大蒙、吴理财:《文化为魂:乡村文旅融合中的空间重构》,载《南京社会科学》,2023(03):143-150+160页。
[7]谭静:《设计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载《经济问题》,2023(09):98-105页。
[8]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载《地理学报》,2023,78(04):980-996页。
[9]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06):49-51页。
[10]桂峰兰:《文旅融合视域下整合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载《农业经济》,2023(05):137-139页。
[11]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產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载《学术交流》,2021(07):119-129页。
[12]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载《企业经济》,2020,39(11):100-107页。
[13]邵明华、刘鹏:《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价值意蕴、动力机制与路径创新》,载《图书馆论坛》,2023,43(01):40-48页。
[14]余正军、杨昆:《西藏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载《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4):123-126页。
[15]邢永民:《西藏红色旅游的发展进程、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载《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11-119+12页。
[16]丁翠翠:《西藏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西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17]丁翠翠、图登克珠:《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征与影响因素》,载《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189-196页。
作者简介
赵丽红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在读
狄方耀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