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发展?途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三重维度
2023-12-19袁静董一冰
袁静 董一冰
摘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要理论。“灌输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实践中完善与丰富了“灌输论”,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体系。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主要代表性观点有本质论、原则论和方法论等。廓清这些认识,方能正本清源,发挥“灌输论”的育人价值。应守正创新,从灌输过程、灌输方式、灌输艺术、灌输氛围等途径来提升“灌输”的实效性,以契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D64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5.001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5-00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尤其对新时代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提供了根本遵循。正本方能清源,唯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原则和方法,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现代化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源流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思想指南,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源流,了解其内涵要义,对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理论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孕育“灌输论”的思想概念
对于“灌输”,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灌输论”思想就已萌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88在这里,马克思将革命理论比喻为精神武器、思想闪电,通过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相结合,击中尚未启蒙的、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朴素的人民园地”。马克思从哲学高度对“灌输”概念做出凝练,蕴含科学理论从外部灌输之意,阐述了灌输的重要性。《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434社会主义思想不能从工人中自发产生,共产党应加强宣传教育,将思想理论“灌输”到工人阶级头脑中,使其认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强调:“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3]这指明了科学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性,需要在工人阶级中进行理论灌输,提高无产阶级理论认识水平。可见,“灌输论”蕴含于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从各方面对“灌输论”做出阐释,但并未对其进行专门论述,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
2.初步形成:考茨基形成“灌输论”的思想框架
社会主义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是一个融入实践的逻辑进程,旨在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影响和教化民众。考茨基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一步发展,深化了灌输理论的思想基础。1888年,在《海因菲尔德纲领》的制定中,考茨基采用了“灌输”的提法:“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4]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明确提出“灌输”的概念,对无产阶级所担负的灌输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伴随伯恩施坦主义的发展,由社会主义运动直接产生斗争理论的思想不断盛行,理论对阶级斗争的指导作用被忽视,“灌输论”受到冲击。1901年,考茨基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5]326考茨基对“灌输论”加以丰富完善,初步形成“灌输论”的思想框架。
3.全面阐述:列宁构建“灌输论”的思想体系
列宁结合俄国丰富的工人运动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得到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阐释,实现了“灌输论”的质的飞跃。作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非常注重对革命理论的宣传和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认识到革命理论先觉对革命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时,俄国“经济派”却鼓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灌输论”,认为党是工人运动的“服务者”而非“领导者”。为了批判“经济派”,将革命引入正确轨道,满足革命向前发展的需要,列宁提出了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灌输思想,对“灌输论”进行了系统阐发,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体系。
列寧在《怎么办?》一书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5]317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源于其客观世界的生活实际,在工人阶级的头脑中,原本并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不能自发地通过内在觉悟方式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这就要求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一定教育方式,自觉地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启发和教化民众,实现由外而内的思想转化,列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灌输”。同时,列宁围绕工人阶级能否自发地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深刻的科学分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5]328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要发挥革命理论的先锋指导作用,既需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的过程,把社会主义意识从经济斗争外面灌输给工人,也需要思想宣传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工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理解,最终实现工人阶级由理论自发转为理论自觉。“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5]31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知识分子所创立的,需要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理论体系化进行探索,根据一定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和时代思想特点,透过社会种种现象,揭露出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阶级根源,并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处于阶级压迫下的无产阶级,并深刻认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这是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关键。我们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等就以各种方式在群众中间广泛宣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点、新变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新时代发挥了更强的理论作用。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一定统治地位,建立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断显露自身的制度优势,出现两种阶级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两种阶级政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非战争手段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未放弃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为资产阶级扩大全球统治影响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7]。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依然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化群众,武装人民头脑,不断加强思想引领。依据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众思想实际,同样很难自发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人民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期望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一社会矛盾,用科学先进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要且必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否过时,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时代意蕴,成为不可不察的时代课题。因此,立足新时代背景进一步廓清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流变本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认知流变
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灌输”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思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要经过必要的“灌输”环节,使教育对象对科学理论由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状态。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受马克思主义灌输话语体系、西方灌输话语体系或对灌输的字面直观语义等影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解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则或教学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确认识,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理性审视。
1.本质论
持本质论者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本体论的层面对“灌输论”进行阐述。这一观点主要见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也涌现了很多围绕教材将灌输本质论进行深化的理论研究者。本质论主要强调立足列宁“灌输”思想的本体论范畴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8]为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教化学生,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学习由一种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过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突破理论向度,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活动,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质和实践本质“双向度”本质的统一,“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的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9]。也有学者为回应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原则论和方法论的观点,明确指出“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或者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0]。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用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学生头脑,进行科学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增强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和本领,最终实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和意识形态自觉等。
2.原则论
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来理解,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灌输”的原则,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借助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化学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并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等实践。对此,有学者认为,就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言,灌输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和标准,因此应属于原则范畴[11],依据“灌输”这一规范和标准,以一定内容展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灌输原则,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12]。这主要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约束性,反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放任自流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现有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领悟水平,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实现对特定理论知识的学习、探索和超越,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目标。
3.方法论
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认为它是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隐性或柔性教育方法相比较而存在的,把灌输看作思想政治教育中带有一定约束性、强制性和规范性色彩的基础性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感染人和影响人,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由外而内地接受系统化、科学化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有学者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灌输教育不仅经过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迄今为止还被很多别的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13]。这主要从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的合理性和目的性等方面,证明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并进一步论证灌输式教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被长期运用且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可以在更广范围和较长时间内繼续推广使用。还有学者提出同样观点证明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指出,灌输式教学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巨大成效[14]。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认知分歧、外部环境和内部思想的复杂性,及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时代困境和纠结。如何有效对科学理论进行“灌输”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自发向自觉状态转化,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其头脑,使其运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实践,增强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的有效原则。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内涵。这一误解的根源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教学方式,易出现“填鸭式”“满堂灌”“生硬化”“一言堂”等教学弊端,引起学生在知识接受环节的排斥心理。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应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灌输和引领。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时代在变,“灌输”方法必须与时俱进,“灌输”才能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可以从灌输过程、灌输方式、灌输艺术、灌输氛围等途径来提升“灌输”的实效性。
1.坚持主导与多样互动的灌输过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人本主义相统一、主导与多样互动,既满足国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也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要。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1为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运用效果,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灌输”内容来看,在注重政治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灌输对象本身,关注人的内在理论需求,关注主体在理论学习和知识接受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来看,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曾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5]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灌输”方式要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环节,因受知识宽泛化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思维呈现独立性、批判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对“主体本位”的要求更加突显。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运用实践中,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的过程、教育的环节和原则等方面做出的引导和规范,强调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接受心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采取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和理论学习方式,实现灌输过程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灌输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筑牢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16]应改变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视为具体理论教育的方法,将科学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灌输方式
青年的思想易受不同思潮的影响,呈现多样、多变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身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如何有效运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和武装学生头脑,提高学生对不良思想的抵御和辨别力,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5]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
显性教育是让学生在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师所期待的教育效果下,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隐性教育不似显性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内容和课程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语境、场域、介质、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启发引导和与实际的结合,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领悟和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不同的灌输载体,不断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自主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需求,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守正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发挥“隐”“显”结合双优势,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掌握“大雨漫灌”与“细雨滴灌”的灌输艺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对青年一代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践中应注意掌握灌输艺术,善于根据灌输对象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实际,采取正确的灌输方式以提升灌输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5]。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的成长阶段比喻为庄稼的一生,青少年时期正如庄稼拔节孕穗期,是事关能否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最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补足水分、精心养护,一味地“大雨漫灌”往往会造成土壤板结,而“细雨滴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能够有效控制水分的补给,实现深层渗透,提升灌输效果。
“大雨漫灌”和“细雨滴灌”的灌输艺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掌握灌输方法的适度原则,对灌输对象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既不能急躁冒进,把理论当作空洞的说教,将理论知识“填鸭式”“强制式”“硬塞式”地灌输给学生,以防造成排斥心理;又不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听之任之,放手不管。两种不适度的灌输方式都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影响灌输效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7]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在掌握适度性灌输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柔和的灌输方式,和风细雨式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渗透到灌输对象的实际生活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时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8]所以,在掌握适度性灌输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柔和的灌输方式,和风细雨式地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渗透到灌输对象的实际生活中,使青年学生能够对科学理论活学活用,进而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成为理论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和实践有力度的时代新人。
4.营造以“育人生态”带动“育人实效”的灌输氛围
“麻生蓬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的成长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思想观念的形成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而良好的灌输环境和氛围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172-17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营造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是自发的、偶然的影响,能够无意识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要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效果,需要对现有环境做适当的调节,选择特定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发挥良好环境的积极作用,使灌输主体和灌输客体能够运用环境介质营造出心理相容的灌输氛围。为有效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可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文化资源环境和网络空间环境,有效结合环境各因素实现多维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文化资源环境主要是指依托科学和多元的文化,构建良好的精神体系,打造一定的教育平台,贯彻以科学的文化培育人、以优秀的精神塑造人和以良好的载体影响人的教育理念,提高灌输对象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灌输对象随时随地都在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海量信息,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靠灌输对象自身难以甄选,应根据灌输对象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状况,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积极传播正能量,进而提高灌输对象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理论水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马克思在此充分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一本质特性,有效运用多种环境因素,不断营造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大环境,形成以环境带动育人实效的良好格局。
四、结语
“灌输论”缘起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于考茨基,成熟于列宁。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本质论、原则论、方法论等争论,这是“灌输论”深入发展、时代化的表现,但有其片面性与不完整性。唯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理性分析,才能回归其人民性、科学性、真理性本质。新时代“灌输论”应坚持主导与多样互动的灌输过程、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灌输方式、掌握“大雨漫灌”与“细雨滴灌”的灌输艺术、营造以“育人生态”带动“育人实效”的灌输氛围,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强化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发挥其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价值,推动我国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8.
[4]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的“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4):125.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7.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3.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
[9]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
[10]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74.
[11]吴君.关于“灌输”的本质定位和实践走向的思考[J].探索,2000(2):37.
[12]吴国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灌输原则”与“无灌输”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40.
[13]徐春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灌输方法: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研究的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36.
[14]徐文.论灌输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42.
[1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6]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25.
[17]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1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责任编辑:毛丽娜 聂海杰]
收稿日期:2023-09-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DJ091);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3240041013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22ZSZ007)
作者简介:袁静(1979—),女,河南省鹤壁市人,菲律宾莱西姆大学博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董一冰(196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