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论析
2023-12-19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李东
文/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李东
当前,“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同步,深刻影响“教育之变”,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1]。把握时与势,“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2]。
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驱“立党、兴党、治党、强党”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既有理论的引领力,又有实践的指导力”[4]。它蕴贮着满足时代新人精神成长与精神完善需求、增强精神免疫力的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将其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蕴贮的“五重”育人价值
(一)铸造信仰之基——理论素养的提升价值。“坚持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定力和先进特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根基。精神动力既源于物质动力,又源自理性认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这就是说,理论的精神或者理性的认知也可成为推动群众实践活动的强大物质力量。相比于外力或者物力而激发的精神动力,真理给予活动主体带来的内在动力更深沉、更持久。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信仰。以《矛盾论》为例,毛泽东表达矛盾的一般规律,将“‘党内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是‘党引导革命到胜利’的关键、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确立为党建指南,使党在自我革命上始终清醒。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让中国革命饱尝真理的“甜”。
然而,极端的精神化追求和绝对的物质化追求必然对人产生错误的引导。当前,思想自由化、对象化、碎片化、个性化、极端化、自我化、粗俗化、圈层化、隐蔽化等,有可能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侵蚀意识形态安全,误导青年。在此背景下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求学生弘扬“求是”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探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要求广大青年学子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思想。就是要发挥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我实践的先导和思想的唤醒作用,使自己成为思想认识上经得起考验,个人修为、学识本领上得到锤炼,底气力量不断增强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补足精神之钙——信念追求的净化价值。“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和精神风向标,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坦言:“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6]。信仰的对话,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内生力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的方向。在革命前途未卜,敌我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打败外来侵略,推翻反动派腐朽统治,靠的就是集体信念所指向的奋斗方向,靠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的强大信念力量。这种为信念而大规模流血牺牲的群体性现象,在世界其他政党发展史上较为罕见。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生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探索超越现实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笃行不怠、忠诚坚守的精神。
信仰精神是一种本源性、导向性、超越性的精神力量,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需要有科学信仰的人来推动。尽管由经济基础变化所决定的青年精神需求的丰富化是客观要求,当前社会发展也由主流精神文化所引领,但文化消费的新异化、物欲化、标签化、偶像化、资本化等却呈现显性特征,“耽美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等不良“价值映射”易误导青年在“低层次享受”中迷乱价值方向,在精神上走向平庸。在此背景下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理解并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在奋斗中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不断超越自我。在强国建设中保有热爱、忠诚、奉献、担当精神,施展才华,以“小我”之力服务建设“大我”,锻造并发挥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增强做人的志气。
(三)淬炼初心灵魂——奋进道路的指引价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和责任担当,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团结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在此基础上,一九二二年,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党的最高政治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现时的政治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统一而真正“为民”的共和国。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决心要挖去压迫中国人民的两座“大山”,为此“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7]。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所以中国共产党能不断赢得人民的支持。初心是动力,使命是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立党为公、忠于人民”根本立场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论智慧。
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下,在“精神庸俗化”“权力去中心化”“元话语消解”裹挟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一些青年的价值观可能发生变异,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明认同、价值认同可能扭曲甚至崩塌。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历史传承,扰乱了青年的思维认知,削弱了其意志精气,催生了其情绪焦虑,甚至引发了情感偏激和行为堕化。在此背景下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从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和伟大贡献中坚定人生目的。在国家的发展目标、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一现实背景中定位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坚定初心,保持本真,勇做时代先锋,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社会课题使自身大放异彩,滋补奋斗的精神元气。
(四)砥砺行动之力——意志精神的激发价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牵引。在理性认知、道德情感、信念追求和目标理想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是劳动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和重要动力”[8],是精神动力的核心要素。意志的精神动力源自“立大志”,即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带来的、明确的、为特定奋斗目标而前进的精神牵引力。毛泽东讲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9],“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10],所以意志的精神动力是应对风险挑战坚韧不拔的“实践态度”。此外,意志的精神动力还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自身问题,从不“讳疾忌医”,坚持内在革命,保持下来的果敢决断的“信念力”。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培育广大青年为达到所坚信的事物发展到可能的理想状态而不顾一切、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具有促进受教育者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作用。近代以来,在无数先辈的努力下,中国人实现了精神独立,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青年要在革命先辈精神感召下,继承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要学习革命先驱伟大的开拓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积极参加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正确看待人生各个阶段一时的得失与成败,“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增强做人的骨气和干事创业的勇气。
(五)触发价值动机——品格情怀的涵养价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则宗旨和品格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基石。品格情怀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潜在地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是精神动力中最直接的动机体系。道德情感越高尚,激发的精神动力就越强大。马克思早在年轻时期就已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他告诫青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11]。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蕴贮着中国共产党人浓厚的共产主义情感、热忱的人道主义情怀、较高的思想觉悟、崇高的政治品格、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为民服务的忠诚奉献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涌现出了一批批像白求恩一样“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像张思德一样“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12]的人。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是“根本大计”。互联网的便捷化使得公共事务越发透明化,平民主义等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虚拟空间衍生,一些社会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放大,公共权威性易被削弱。网络社会空间存在的娱乐泛化、自由泛化、平权化等非主流话语表达,暗网中不合主流的价值观传播流变,容易使青年的主体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等正确意识被削弱。在此背景下,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强化唯物史观教育,增强青年的主体意识,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义利观、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培养崇高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感、良好政治素养、高尚的灵魂,增强他们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成长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优秀人才,通过党性教育催化其做人的志气、义气。
二、结语
青年是时代的开创者,青年的精神是时代最鲜明的风貌。要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发展,精细标定广大教育者立德树人的群体使命;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育人价值,强化建党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要用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理论内涵引领和启迪青年,使其形成丰富、科学的思想。要用党史事件、建党先辈们的生动故事筑牢青年人的精神信仰,催化其道德情感,激发其奋斗之志,砥砺其担当之行;要用日渐完善的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和“大思政”育人机制,夯实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成效基础,促使广大青年综合素质健康生成,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