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规律*

2023-12-18海萌萌何宗卿经双双王庆波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腕踝针肩痛后遗症

海萌萌,郑 雪,何宗卿,经双双,王庆波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风后遗症是指脑卒中发病后,遗留的包括肢体无力、偏瘫、语言不利、吞咽障碍等症状。研究显示,脑卒中的过早死亡寿命损失年为1 748/10万,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为262/10万,伤残调整寿命损失年为2 010/10万[1]。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其中功能独立性和抑郁是影响生活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2],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腕踝针是张心曙教授在传统针灸的启发下探索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将西医的电刺激疗法与传统针刺治疗相结合,把身体两侧各分为6个纵区,将腕部和踝部与此6个分区编号相一致的部位作为进针点,沿皮下浅刺一定长度,以取得治病效果[3]。腕踝针发源于上海,其发展与研究依赖于不断地临床实践,因此上海及其周边江浙地区是目前腕踝针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地区[4]。腕踝针疗法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癌性疼痛、术后疼痛、失眠、糖尿病、偏瘫等,其临床显效率高,可显著缓解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5]。

目前,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阶段。腕踝针操作简单且创伤小,易被患者接受,且治疗效果明显。为了全面探究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建库至2021年12月相关文献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予以讨论,以更好地对中风后遗症各种临床病症的治疗进行指导,加快患者恢复进程,改善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中风OR卒中OR脑卒中OR脑血管意外OR脑出血OR脑栓塞OR脑梗塞OR脑梗死OR脑血管障碍OR蛛网膜下腔出血OR急性脑血管疾病OR缺血性中风OR出血性中风OR中风后遗症OR肩手综合征OR偏瘫OR偏身感觉障碍OR功能障碍)AND(腕踝针OR腕针OR踝针OR皮下浅刺)”为检索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VIP),检索范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中文文献,检索时间2022年2月12日。

1.2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为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6]中风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腕踝针为主要治疗手段且能够体现出腕踝针的治疗优势的文献。(2)RCT类文献:①需以腕踝针组为试验组,选穴明确,不统计辨证加减穴位,只保留共用穴位,试验组可以结合其他干预方式,如针刺、电针、中药,或腕踝针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②研究样本量>10,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接受所有纳入文献中使用的评价有效性的标准。

1.3 排除标准(1)关于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动物实验、机制探讨、综述、会议报告、案例报道、专家经验、Meta分析等;(2)未表明具体穴位或未描述出完整穴位处方的文献;(3)同一作者、重复发表的文献只保留最新出版年份的1篇。

1.4 文献的筛选及数据库的构建 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文献初筛、全文阅读、文献校对。根据文献内容和特点,采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建立了“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文献数据表”,记录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篇名、疾病名称、发表时间、治疗穴位、具体操作、疗效等诸多信息。因肩痛迁延日久可累及肘部、腕手部,发展为肩手综合征,故将肩手综合征归于肩痛类别。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将Excel表格中的数据分别导入到SPSS 21.0软件建立数据库模型,对穴位频数进行统计,并进行聚类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相关图表。关联规则的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文献345篇,去重后剩余227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后排除141篇,进行全文阅读后复筛排除40篇,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46篇,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年度发文情况 对纳入的46篇关于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献进行统计,发文量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见图2)

图2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2.3 疾病类型分析 46篇文献涉及的疾病类型有15种,其中治疗肩痛(包括肩痛、肩手综合征)研究最多,其次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见表1)

表1 腕踝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疾病类型

2.4 高频穴位分析 对表1中文献数≥3篇的疾病类型进行穴位分析,对各病症的高频穴位进行统计。(见表2)

表2 中风后遗症病症类别、患者例数与常用取穴(频率前3)

2.5 留针时间统计 纳入的46篇文献中有44篇对留针时间作出了具体说明,为统计方便对留针时间进行规范化处理,即若留针时间为范围值,取平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以留针30 min(21篇)最多,其中以痛症居多(如肩痛、丘脑痛、肩手综合征等,共计12篇);其次为10 h及以上(6篇),其中3篇留针时长达24 h。(见图3)对44篇文献中文献数≥5篇的疾病(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进行留针时间分析,发现肩痛、偏瘫的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而偏身感觉障碍大多留针12 h以上。(见表3)

表3 高频疾病(文献数≥5 篇)腕踝针留针时间分布表

图3 腕踝针疗法留针时间分布图

2.6 总治疗次数统计及不同疗程的疗效差异性分析 对纳入的46篇文献中对临床有效率有明确结论的30篇文献的治疗次数进行统计,文献中以疗程计者,根据文献内容换算为相应次数。结果显示以总治疗次数为30次以下居多,仅有1篇大于30次。(见表4)将总治疗次数<30次各分组的有效率数据导入SPSS 21.0,运用多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疗效对比,3组总治疗次数的疗效总体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48,P=0.787>0.05)。(见表5)

表4 腕踝针总治疗次数统计表

表5 总治疗次数(<30次)各分组疗效差异性分析[M(P25,P75)]

2.7 不同病症的有效率统计 对纳入的46篇文献进行筛选,得出30篇对临床有效率有明确结论的文献,其中占比最多的疾病类型有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吞咽障碍,对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偏瘫的有效率最高,为94.49%。(见表6)

表6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不同疾病的疗效情况

2.8 穴位的关联分析 对文献数≥5篇的疾病取穴处方进行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设定最少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80%、最大前项值2,相关结果见表7;由于支持度与规则出现频率呈正相关,故分析中风后遗症的腕踝针配穴,可得出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穴位对(见表8~10);按照穴对的相关规则,建立网络展示图。链接线越粗,颜色越深,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越大。分疾病进行结果展示,见图4。

表7 高频疾病(文献数≥5 篇)腕踝针穴位关联分析相关结果

表8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配穴规律(支持度>60%)

表9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配穴规律(支持度>70%)

表10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配穴规律(支持度>80%)

图4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配穴网络图

2.9 穴位的聚类分析 对纳入文献数≥5篇的疾病的进行穴位处方统计,将使用次数>1的穴位应用SPSS 21.0软件对其治疗穴位进行聚类分析。肩痛取群集数20,得出2个有效聚类,其结果将穴位分为两大类;偏瘫取群集数15,得出3个有效聚类;偏身感觉障碍取群集数10,得出3个有效聚类。(见图5、表11)

表11 穴位聚类分析结果

图5 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组穴树状图

2.10 腕踝针配合治法种类分析 在所选取的文献中,其治疗不仅单一使用腕踝针,在46篇文献中,44篇提及了联合疗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艾灸、针刺、物理疗法、电针等。在临床上,以康复训练为主,占比41.18%;其次为针刺,占比29.41%。(见图6)

图6 纳入文献中腕踝针配合疗法使用情况

3 讨论

腕踝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在2010年之后逐渐增加,多项临床研究有效证明了腕踝针的疗效,提升了腕踝针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本研究从腕踝针的留针时间、高频疾病的选穴规律(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治疗特点及配合疗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3.1 留针时间的特殊性 临床上腕踝针与普通针刺的留针时间有异,腕踝针留针时间以30 min较多,最长可达24 h[7-8]。张心曙[3]对腕踝针进行疗效探索时发现,该疗法对痛症的反应迅速,针刺时患者疼痛感不是缓慢消失而是立即有反应。另外,腕踝针针刺表浅,不强调针感,以针下“松软”为标准[9],对针刺反应迅速,留针时间较长,其止痛疗效更佳[10-12],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3],安全性更高。胡丹丽[14]采用腕踝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留针时间长达12 h,可见腕踝针具有取穴少且无痛的优势,在不影响正常睡眠的情况下又可长时间刺激穴位,疗效更佳。兰蕾等[15]认为腕踝部有丰富的血管及感觉神经末梢,施针后起效较快,可将毫针固定长时间留针,激发皮部之经气,使其产生持续的镇痛效果。本研究显示,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留针时间以30 min最多,但各疾病之间也有所差异,如肩痛、偏瘫多于30 min就可产生疗效[16-18],而偏身感觉障碍大多留针12 h以上效果才明显[7,19]。因此,在临床上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留针时间长短不一,治疗方案无相应指南方针。这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等因素有关,今后临床试验可进一步深入其研究,寻找留针时间与疗效之间的规律。

3.2 治疗特点及选穴规律 在十二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下,腕踝针的刺激部位与十二皮部相对应,分别位于与其相应的十二经脉循行线上,于五输穴附近,故其主治疾病与十二经脉所主病证相互对应[20]。余楚岚等[21]认为腕踝针在针刺皮下刺激卫气的作用下,不仅能阻断疾病的传导,而且能发挥滋养肌肉、骨骼,保护肌体的作用。同时从选穴区域不难发现,各病证的选穴根据疾病的各症状所在区选择编号相同的针刺点,以横膈为界,症状部位在其以上针腕部,在其以下针踝部,找到病位即找到刺激点。

3.2.1 重视循经取穴 肩痛是中风后遗症并发症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香妮等[11]对患者应用腕踝针治疗,选取患侧上4、上5,配合上6,结果显示腕踝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这与笔者对肩部病证的选穴规律所得的结果相符,也与穴位的关联分析结果相一致。腕踝针穴位的选择与配伍与针灸经脉腧穴有相应的联系,从腧穴的特性能清晰解释。腕针的进针点大约在腕横纹上2横指的位置,上4、上6与偏历、温溜、支正相近。偏历为手阳明经络穴,温溜为手阳明经郄穴,支正为小肠经络穴,均属特定穴,均可治疗肘臂部位的疼痛、麻木、拘急。结合高频穴位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虽然腕踝针的进针部位是根据其身体分区理论而确定,但仍与经络理论息息相关。

3.2.2 强调临证选穴,阴阳同调 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经穴位的关联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常用穴位上5、下4分别在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循行附近。两经同属阳经,上1、上2、下1、下2分别对应十二经络的心经、心包经、肾经、肝经。四经同属阴经,意在“从阴引阳”。肾为先天之本,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辨证多责之于肾,肾经气血通畅则脏腑阴阳协调,标本同治。诸穴同用可调和气血,使经筋濡润。腕踝针治疗偏瘫一般以随证取穴为主,穴位多上下配合应用,以激发患肢气血流通,改善肢体功能。

3.2.3 上下配穴,双侧并用 中风后多并发一侧肢体感觉异常,如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称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的取穴规律与偏瘫相似,感觉障碍又配合下5位于少阳经循行远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调畅气机,气血通则肢体和,有助于治疗肢体麻木、疼痛等。由此可发现,对于受累部位广泛的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瘫等症状,其疾病侵犯部位较广,无法以上下区域确定进针点,可上下同取,扩大针刺的刺激面,进而扩大治疗范围。

综上,诸多研究显示,腕踝针能迅速缓解肢体疼痛、麻木、感觉过敏等症状,简单方便,且不追求针感,能消除患者对针灸的畏惧,使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22-24]。

3.3 治疗次数及配合疗法 腕踝针的总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可产生很好的疗效,但因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不同疗程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对其疗程选择作出指导。这为腕踝针日后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方向,可进一步探究不同疗程对疗效的影响规律。

腕踝针作为一种独立疗法,其穴位较少,治疗范围较大,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病痛,无法发挥最佳疗效,故常与其他疗法配合。有研究者[25]发现在传统针灸、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加以腕踝针疗法,可进一步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马超等[26]经临床观察发现,耳灸联合腕踝针缓解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疗效显著,能减轻止吐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另有相关学者[27]认为,腕踝针结合电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目前使用腕踝针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频率较高。罗霞等[28]研究也表明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在减轻疼痛、加强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汤俏璐等[29]证实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可增强常规针刺在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其次,腕踝针的选穴,无法充分考虑不同证型患者治疗的特异性,与针灸法同用,可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更加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以追求更好的疗效。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腕踝针的发展,关于腕踝针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增加。有研究[30]发现,腕踝针疗法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伤筋、内科病、五官病等,甚至对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疗效,如脑卒中后便秘[31]、失眠[32-33]、丘脑痛[34]等。值得关注的是,腕踝针的镇痛作用也被多位学者所证实与讨论,如李阳阳等[35]对腕踝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镇痛效果较好,有利于关节的功能恢复。高娟等[36]发现腕踝针能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对于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腕踝针独特的针刺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方式带来了新的启发。

对于中风后遗症,在强调运用现代医学紧急治疗的同时,要关注其预后的发展。吴粮葶等[37]认为,中风后遗症不是一个或一种疾病,是多个系统、多个病证的集合,疾病不同、病证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腕踝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无痛苦等优势,避免了普通针刺因强烈的针感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腕踝针疗法虽临床效果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理论支撑不足。目前对腕踝针的研究,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其作用机制都探究较少,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临床数据。(2)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是腕踝针的优势之一,但临床医生大多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或前人的经验来确定治疗方案,虽然疗效已被证实与认可,但其诊断标准与治疗规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其效果的对比很难有确切的标准。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从而推动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应用。

猜你喜欢

腕踝针肩痛后遗症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春天的“后遗症”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