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安神熄风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的疗效及对相关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2023-12-18罗瑞钦廖蔚茜商晓明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安神器官原发性

罗瑞钦,廖蔚茜,唐 彦,商晓明

(1.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指高血压持续进程中出现的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结构的改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不良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1-2]。在常规降压方案治疗下,部分患者仍会逐渐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说明高血压仍存在其他发病机制尚待探索[3]。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级别炎症性疾病,并且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所致心血管疾病的总风险预测因子[4-5]。近年来衍生出一些新的复合指标,包括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to 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等能够较好反映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伤[6-8]。本研究以MHR、NLR、PLR等复合指标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化痰安神熄风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的疗效及对相关靶器官损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9]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低于140/90 mm Hg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2)心、肾、血管损害诊断标准。①心损害: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男性≥125 g/m2,女性≥120 g/m2;②早期肾损害:尿微量白蛋白30~300 mg/24 h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UACR)≥30 mg/g;③颈内动脉损害:颈动脉超声示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0.9 mm或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中医内科学》[11]及《中医量化诊断》[12]拟定。痰浊上扰证:头晕,头重如蒙,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身重困倦,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1.2 纳入标准 (1)符合高血压1级或2级的原发性高血压,或既往3级高血压,目前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以内的患者;(2)符合诊断标准中关于心、肾及颈内动脉损伤的患者;(3)中医辨证为痰浊上扰证;(4)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制;(5)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高血压危象及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合并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及其他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1.1 mmol/L,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严重高脂血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3)特殊人群(孕妇、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

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1)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明显的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2)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高血压危象;(3)患者在治疗期间未按医嘱规律服药。

1.5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心内科住院部及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轻度心、肾及颈内动脉损害,且中医辨证符合痰浊上扰证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本研究通过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2-KY-059)。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1)调控血压及微量蛋白尿: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片)口服,1片/次,1次/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口服,1片/次,1次/d;(2)调控血脂及稳定颈内动脉斑块: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g/片)口服,1片/次,1次/d;(3)饮食指导:予低盐低脂饮食。连续治疗12周。

1.6.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化痰安神熄风汤,方药组成:法半夏9 g,白术10 g,天麻10 g,钩藤(后下)10 g,枳实10 g,竹茹10g,茯苓15 g,泽泻10 g,黄连5 g。以上药物由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煎药室提供,1剂/d,水煎取汁200 mL,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治疗12周。

1.7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头晕、头重如蒙、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身重困倦等情况,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2)血压监测:采用无创型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血压监测,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获得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并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3)靶器官损害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记录LVMI;采集患者随机中段尿,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UACR);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4)血常规与血脂: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定量仪、生化分析仪检测并记录血常规与血脂相关检测,并利用该仪器计算NLR、MHR、PLR。(5)不良反应。

1.8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拟定。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分)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下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比较 ()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比较 ()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肾及颈内动脉等靶器官损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MI、UACR、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LVMI、UACR、IMT均下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UACR、IM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肾及颈内动脉等靶器官损害比较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肾及颈内动脉等靶器官损害比较 ()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HR、NLR、PLR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HR、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MHR、NLR、PLR均下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HR、NLR、PL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HR、NLR、PLR 指标比较

2.7 靶器官相关损害指标与MHR、NLR、PLR的相关性 MHR与LVMI、UACR、IMT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且三者与MHR均呈低度相关;NLR与LVMI、UACR、IMT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且三者与NLR均呈中度相关;PLR与LVMI、UACR、IMT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且三者与PLR均呈中度相关。(见表7)

表7 靶器官相关损害指标与MHR、NLR、PLR 的相关分析

2.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高血压危象及肾功能恶化,也无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服药期间无腹痛、腹泻、呕吐等严重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

3 讨论

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心脏损害可表现为左心室的肥厚,临床可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来诊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诊断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指标,有助于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UACR)是无症状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血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指标临床易于检测,且稳定性高,因此早期识别靶器官的损害能够延缓此病的进展[13-14]。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相关靶器官损害的过程中,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参与了此损伤机制,并且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级别炎症性疾病[15-16]。近几年衍生出的与炎症相关的复合指标,包括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可能比单独的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更能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17],并且这些相关复合指标能够预测高血压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18]。MHR能够反映血管内皮的慢性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并能够预测早期左心室的肥厚[19-20]。NLR是反映炎症剧烈程度的新型炎症指标,对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动态变化更敏感,如在心、脑、肾等早期的血管损害过程中,NLR表达升高[21-22]。PLR作为前瞻性的实验室合成指标,在监测涉及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级联的众多疾病方面可能更有意义[23-24]。此外,联合检测MHR、NLR、PLR水平变化可能比单独的炎症因子受到的外在影响更小,因此以MHR、NLR、PLR的水平变化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研究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伤变化更有实际临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中“头痛”“眩晕”等范畴。由于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多食膏粱厚味已成为常态。肥甘厚腻之品可酿生痰浊,阻碍五脏六腑之气机。痰浊上扰清窍则发眩晕,累及眼络则视物不明,达心则可导致心脉闭阻,下滞肾府则导致精微不藏,下溺则为尿浊之变[25]。因此,临床应该重视从痰浊论治高血压。前期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患者具有更高的血压变异性[26],故本研究结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浊的临床特点,制定了化痰安神熄风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两药相合兼治风、痰,为风痰上扰清窍而设。白术配茯苓以健脾渗湿,治痰以求本;枳实、竹茹、钩藤三药相合以加强除烦安神化痰之功;佐以泽泻、黄连加强清热利湿之效,使痰湿之邪出路。全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化痰降浊、安神息风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具有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重塑等药理作用[27-29]。因此本研究拟从炎症反应对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心、肾、颈动脉等的早期损害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化痰安神熄风方的降压疗效及改善靶器官损伤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中医治疗高血压、预防和减轻靶器官损伤,最终延缓血管重塑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痰安神熄风方联合西医常规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连续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控制上均有良好效果,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及24 h DBPV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化痰安神熄风方对于血压的下调可以在常规西药降压的基础上起到增效的作用,并且减少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另外在改善高血压靶器官早期损害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LVMI、UACR、IMT、MHR、NLR、PLR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HR、NLR、PLR分别与LVMI、UACR、IMT之间呈正相关,说明化痰安神熄风方在常规西药降压药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保护高血压导致的心、肾及颈内动脉等靶器官损害,并且能够有效改善MHR、NLR、PLR等新型炎症复合指标。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降压药的基础上,化痰安神熄风方能够通过影响MHR、NLR、PLR等复合指标的变化,进而逆转高血压导致的心、肾及颈内动脉等靶器官的早期损害,从而达到降血压及延缓靶器官损害进展的效果。

但本研究只纳入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痰浊上扰证患者,样本量有限,且观察周期偏短,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倚。今后的研究中应延长观察周期,并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化痰安神熄风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安神器官原发性
器官也有保护罩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类器官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人体最“没用”的器官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