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炎症拖成癌症
2023-12-18
炎症这个词,听起来没有癌症那么令人恐惧,很多人容易忽视。但是如果不重视,长期的慢性炎症在体内会逐步击垮身体,甚至引发癌症。
炎症或是癌症的得力助手
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是由异物、物理或化学因子等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根据持续时间不同,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红、肿、痛、热为主要表现,往往伴有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慢性炎症的症状相对不明显。
急性炎症会随着感染结束而逐渐消退,但慢性炎症会长期持续存在。近些年来,许多研究逐渐将慢性炎症与衰老、癌症联系在一起。据此前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一项研究,来自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证实,慢性炎症是白血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并且他们找到了炎症与癌症发生之间的直接证据,这一联系与TP53基因有关。
TP53是一类经典的抑癌基因,许多类型的肿瘤中都能检测到TP53突变。当组织中个别细胞出现TP53突变时,就相当于房屋有了漏洞。漏洞少的时候,房屋还不至于坍塌,免疫系统也可能会监测到并清除这些突变细胞,修补漏洞。但慢性炎症的出现,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就像火上浇油,让星星点点的癌细胞急速扩大化,其中最容易受到慢性炎症影响的就属于造血干细胞(HSC)了。在正常情况下,当身体感觉到炎症时,HSC会分化为白细胞,产生的白细胞将有助于对抗感染。然而,如果HSC中有一些细胞出现了TP53突变,这些细胞会由于基因组不完整无法分化,从而转头进行增殖。在收集了部分白血病患者的HSC样本之后,研究的作者借助靶向测序技术,区分了TP53突变的种群,他们确认这部分细胞中炎症相关的基因会上调,并且更容易发展成血癌细胞。而在小鼠中,当人为诱导产生炎症时,小鼠带有TP53突变的HSC数量会显著上升。研究者指出,“炎症和癌症遗传进化之间的联系具有广泛的影响,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干预这一过程,以更有效地治疗甚至预防与癌症进展相关的炎症。”
2015年刊发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的一项研究“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中谈到,体内炎症环境是导致各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癌症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的,比如:吸烟→气管炎→矽肺与肺癌;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慢性肝炎→肝癌。除此之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体细胞坏死、增生,给癌症可乘之机。日常中的一些饮食种类,或可诱发机体持续性的炎症,甚至加速癌症的发展。
5种常见炎症要及早消炎
虽然炎症变癌症概率不是很高,但也怕“水滴石穿”,当身体出现以下几种炎症,需积极应对: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被喻为“癌症之王”,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非慢性胰腺炎患者比较,慢性胰腺炎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高达20倍。此外,有学者对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酒精、肥胖以及吸烟是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病理特征也存在相似之处,推测以上共同点或为由炎至癌的关键。另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与之共存的炎症信号通路能够对胰腺实质和导管造成损伤,而大量炎症介质可能会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并且伴随的继发炎症损伤会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腺泡细胞的损伤,最终引发胰腺癌。
预防建议:如果发现有胰腺炎,一定要积极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预防胰腺炎反复发作。
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 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隆起样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结直肠息肉或腺瘤。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息肉或腺瘤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形成癌变(结直肠癌),但只要及时就医,定期观察随访,可防止癌前病变向癌进展。本病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等)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预防建议: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应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戒烟戒酒。
胃炎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会造成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有溃疡后,会造成胃黏膜反复的炎症,引起后续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当胃炎反复发生,胃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胃里会长出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经过前几步的逐渐发展累积,慢慢胃癌就来了。
预防建议: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的摄入;积极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
肝炎 肝炎患者转变为肝癌的概率约0.3%。肝癌早期大多数人没有症状,因肝脏内部没有感受疼痛的神经,肝脏的表面被膜才有,只有肿瘤长得很大,或侵犯了肝脏的被膜才能感到疼痛,可这时发现大多数已经到了晚期。本病高危人群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的人群;过度饮酒的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人群;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者;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人群;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
预防建议:慢性肝炎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饮酒;食物尽量清淡,减少油腻食物摄入,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
宫颈炎 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子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不是所有的宫颈炎都会癌变,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引起的宫颈炎症,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
预防建议:在预防宫颈癌的问题上,接受宫颈癌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上市的二价宫颈癌疫苗可以预防HPV16和HPV18,适合9~25岁的女性;四价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PV6、HPV11、HPV16、HPV18,适用于20~45岁的女性群体;九价疫苗则是在四价的基础上,还可针对另外5种高危型HPV病毒,能预防90%的宫颈癌,推荐16~26岁的女性接种。另外,平时注意性卫生和经期卫生,注重浴球、床上用品、内裤等的卫生,也都有助于预防宫颈癌。
科学生活,拒绝炎症打扰
只要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能引起炎症,总的来说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其中,内源性因素包括DNA的损伤、端粒功能异常、表观基因组破坏、有丝分裂信号异常和氧化应激等;外源性因素包括感染、外界环境及毒物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内源性因素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来避免或控制炎症。
(1)让自己处在洁净环境中。生活中处处暗藏能够引发炎症的因子,如:高温、低温、紫外线和放射线等物理因子;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不当使用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等。平时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在户外尽量远离环境污染处,家中要勤打扫,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少用杀虫剂、染发剂等可能含有害物质的产品。
(2)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肌肉收缩时能够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分子量较小的肌动蛋白,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只要做有氧运动,还要注意增强肌肉力量,建议身体条件允许的人适当做一些负重练习。
(3)作息规律心态好。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破坏机体调节炎症活动的能力,熬夜引起的昼夜紊乱也会增加多种炎症疾病风险。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睡够7~8小时,睡眠时间短与褪黑素水平下降有关,而褪黑素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能有助于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学会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天调节情绪,必要时应求助心理医生。
(4)积极应对疾病。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也有助于将慢性炎症发现在“萌芽状态”。如果身体长时间感觉疲劳,或者存在慢性炎症疾病,要积极地通过生活调理、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
(5)远离“促炎”饮食习惯。炎症的发生与日常饮食息息相关,有以下6种饮食习惯的人要尽快改变:①吃得太精细,精加工主食的血糖反应较高,而高血糖会使炎症反应上升。②高糖、高盐饮食,高糖食物会让血糖波动较大,还会消耗体内大量的B族维生素;高盐食物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③常吃加工肉类,其中所含的多聚芳烃、杂环胺类等,都会带来促炎物质。④零食吃太多,很多零食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与它造成的脂质代谢途径紊乱有关。⑤爱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中饱和脂肪含量很高,会促进炎症反应,还会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不利。⑥经常饮酒,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诱发炎症反应。
(6)日常多选择抗炎食物。包括:①新鲜果蔬,《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指出,由于绿叶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矿物质元素硒等抗氧化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可作为抗氧化剂提供电子使自由基还原,通过限制自由基介導的损伤从而降低对细胞的伤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进而阻碍慢性炎症的发展。蔬菜最好以深色菜、叶类菜为主,水果可以选择应季的苹果、橙子、香蕉、梨等。此外,在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所摄入的蔬菜水果种类的多样性,以期降低慢性低度炎症的水平,从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②全谷物,其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指出,膳食纤维可与致癌物结合,吸收杂环胺类物质,改善肠道上皮组织增生,保持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有助于降低某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全谷物类是指完整或碾碎、破碎或压片的谷物,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淀粉胚乳、胚芽与麸皮,目前较为公认的全谷物有小麦、大麦、水稻、燕麦、黑麦、玉米、高粱、小米、青稞、荞麦。③鱼类,鱼类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等多种维生素和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平时可以经常吃一些鱼类,如鲑鱼、沙丁鱼和鲭鱼。④茶,茶中的茶多酚含量丰富,也是一类抗氧化、帮助抗炎的物质。⑤有些调味品,如咖喱、生姜、大蒜、辣椒、肉桂、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这类食物含有大量天然抗炎物质,如姜黄素,其中咖喱和生姜的抗炎效果不错。
需提醒的是,如果有较为严重的炎症,或由其引发的疾病,仅靠生活方式难以控制,应及时遵医嘱接受治疗,避免炎症恶化引起各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