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批注式阅读,让语文课堂展现精彩
2023-12-18戴如君
戴如君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在词句与部分章节中展开赏析、疑问和批评。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过于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将导致学生忽视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理念,并运用批注式阅读来优化教学策略。考虑到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多元的阅读任务和要求,增强学生的批注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培养批注习惯,传授批注技巧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展开批注式阅读以及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讲解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商讨批注的符号。例如,可以用空心三角符号表示重点,波浪线表示金句,双下划线表示结构。之后,每次进行批注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复习批注符号。教师应重视批注式阅读,并将其融入预习、课程讲解、复习等多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系统性地养成批注习惯。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识15个生字,如“咱”“答”等,讀准多音字如“答”“应”“骨”“几”等,会写13个生字,如“旅”“咱”等。其次,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并感悟,揣摩红头、青头对话的心情。最后,体会“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一句话。在预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约定好的符号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难以理解、体现文章结构和表达精妙的部分。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批注进行提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习哪些知识?”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能够明确学习的方向。
通过运用批注符号和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了解阅读的方向,还能够对文本产生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批注符号,提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二、专业引领,提升阅读能力
批注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只读而不思考,那么阅读就会失去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引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批注时间,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深化学生的思考。最后,当学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之后,教师再留出时间进行二次批注。通过多次批注,学生能够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批注自己的疑惑,总结文章的架构和精妙之处。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以学生批注为基础,安排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初次阅读时,你有哪些问题?”学生紧扣批注展开讨论,通过高效互动,逐步解决问题并记住未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批注来调整教学内容。借助后续讲解,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题。在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安排二次批注任务。学生需擦除已解决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文章主旨和深度思考融入二次批注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他们的批注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个性化引导。
三、结合批注形式,展开差异引导
学生在进行批注时主要有两种方式:理解性批注和评价式批注。理解性批注是对文本内容的直观感受和表达,而评价式批注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具有文字美和逻辑美,学生往往能感受到文中创意的表达,并为之触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情感上的触动转化为理解性批注。与理解性批注不同,评价式批注要求学生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进行批注。通过评价式批注,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以《珍珠鸟》一文为例,作者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情感。为了更好地讲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进行教学,并优化批注的使用方法。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第一次批注,标注文中的精妙表达。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研读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结合学生的批注进行讨论。通过分享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是从颜值、身姿以及相处中展现出来的。最后,教师提出评论任务,要求学生点评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学习文章的收获。
批注是学生自主思考和阅读的体现,既能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又能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应该基于学生的批注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并展开差异化引导。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四、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批注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和优化。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他们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和点评:一方面,通过引导,教师指明学生修正批注的大致方向,尤其是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要着重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展示自己的批注,并列举多个关键知识点,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接下来,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和参考教师的批注,实现对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学生的批注式学习才能够更加完善。
以《猴王出世》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设定阅读任务:通过批注的方法分析猴王的特点。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首先使用批注的方式描绘猴王的动作、语言,并提炼出猴王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学生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进行二次批注,探究猴王的人物形象。随后,学生进行互评,验证彼此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干预,而是记录学生的批注方法和大致思路。最后,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争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深化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理解,教师要将学生纳入评价范畴。通过积极交流,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考虑到学生批注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采用评语式评价。
总之,批注式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文章内容为载体。教师通过预习、课程讲解、课程复盘和批注式阅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批注阅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