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23-12-18张正垠

关键词:心理品质户籍心理学

张正垠

(苏州科技大学 基建处,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更新的移动端设备、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信息、各种程度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从而将心理健康提升到全社会的民生保障高度。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在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各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呈现系统化、常态化模式。然而非主流意识形态、多元价值文化仍然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状态欠佳,可具化为“躺平”“佛系”等网络热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容忽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校亟须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98年正式提出。与传统心理学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有所不同,积极心理学更侧重于心理疾病的预防。[3]传统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的消极方面,旨在治疗负面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则立足人类自身的积极潜能,通过激发人的积极情感达到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自我导向和适应的能力。[4]从乐观积极的角度解读面临的困难,可以预防因困难而产生的抑郁情绪,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分为六个维度:一是智慧与知识,与之对应的品质是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二是勇气,与之对应的品质是勇敢、毅力、正直;三是仁爱,与之对应的品质是仁慈、爱;四是公正,与之对应的品质是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五是节制,与之对应的品质是自我控制、谦虚、谨慎;六是卓越,与之对应的品质是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5]

二、积极心理学之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适用逻辑

(一)一致的育人目标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都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质、健康心理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手段。[6]通过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引导,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校园里掀起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勇气维度的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尽快熟悉环境,养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仁爱维度的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互帮互助,在班级、宿舍中和谐相处;通过公正维度的引导,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看待事情更加公正客观;通过节制维度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制力,集中精力学习,避免出现沉迷游戏等不良嗜好;通过卓越维度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真善美,自觉向榜样看齐,追求进步。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目标上高度融合,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成长的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契合的工作方法

第一,两者都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实现“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总体目标。[7]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帮助大学生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愈发注重心理问题的前期识别与预防,试图将心理危机消解于萌芽阶段,使其对大学生的伤害降到最低。第二,两者都注重引导人们调动主观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关键在于“积极”,不仅体现在帮助结果上的“积极”,也体现在解决过程中的“积极”。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潜能为研究基础,探讨如何调动人们的主观积极情绪,通过引导人们发现内在的积极能量实现自我健康人格的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旨在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8]

(三)相辅相成的发展需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渐趋完备,专业性持续提升,但仍具有发展空间。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后往往能得到相关老师、负责部门较多的关注,而普通学生日常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常态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预防性思维能够有效起到辅助作用,将解决消极问题与培养积极心态并重,前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从根源上消解心理危机。[9]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有待强化。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然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输出和实践培养经验,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有待提高。积极心理学的预设中,人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身陷各类学习和竞争压力,在“内卷”的环境下会呈现“躺平”“佛系”的消极心态。[10]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单向知识输出和实践推动,大学生也急需建立理性的自我认知,在了解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主体性能量,成长为自立自强的积极个体。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已经逐渐成熟,并细化成积极人格理论、心流理论、希望理论等具体理论,但仍需结合当代具体实践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孟万金和官群编制的量表[11],问卷设计涵盖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等六大维度,共有50个题项,包含24种积极心理品质,采用Likert 5级计分的形式,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记1~5分。全部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0.953,认知维度信度为 0.926,人际维度信度为0.915,情感维度信度为 0.907,公正维度信度为 0.896,节制维度信度为0.889,超越维度信度为0.921,均高于0.8,表明可信度较高,适用于本研究。[12]

(二)研究对象

采取整班随机取样的方式,以苏州市部分全日制本科及专科学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852份,有效回收率86.94%。其中,男生386人,占45.31%,女生466人,占54.69%;平均年龄19.77岁,标准差为2.53;城市户籍485人,占56.92%,农村户籍367人,占43.08%;独生子女308人,占36.15%,非独生子女544人,占63.85%;本科学历349人,占40.96%,专科学历503人,占59.04%。

(三)研究假设

通过对样本积极心理品质的调研,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性别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2)城乡户籍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3)是否为独生子女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4)学历层次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水平,从低到高分别为公正维度(3.348)、勇气维度(3.391)、节制维度(3.405)、智慧与知识维度(3.414)、人际维度(3.522)、超越维度(3.683)。

1.公正维度

公正指的是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社会、集体或他人的关系。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公正维度均值最大的是城市户籍,均值最小的是非独生子女(见表1)。本研究在户籍(p=0.011)、是否独生子女(p=0.001)和学历(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户籍在公正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户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及生长的环境使其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和是非观念,懂得维护公平公正。非独生子女在公正维度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导致他们更具有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本科学历在公正维度的得分高于专科学历,应是本科生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更能理解公正性的重要意义。

表1 公正维度差异分析

2.勇气维度

勇气指的是对外在或内在的压力毫不畏惧,能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勇气维度均值最大的是本科,均值最小的是非独生子女(见表2)。本研究在户籍(p=0.04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户籍在勇气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户籍。城市户籍学生从小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对未知事物具有更强的猎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表2 勇气维度差异分析

3.节制维度

节制指的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节制维度均值最大的是本科,均值最小的是专科(见表3)。本研究在户籍(p=0.042)和学历(p=0.01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户籍在节制维度的得分高于城市户籍,应是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导致其性格比较内敛、含蓄。本科学历在节制维度的得分高于专科学历,应是本科学生相比于专科更加理性,更懂得权衡。

表3 节制维度差异分析

4.智慧与知识维度

智慧与知识指的是能够利用知识获得幸福生活。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智慧与知识维度均值最大的是城市户籍,均值最小的是专科(见表4)。本研究在户籍(p=0.003)和学历(p=0.002)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户籍在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户籍,主要是城市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城市户籍学生从小能接受更多的智力教育。[13]本科学历在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得分高于专科学历,应是本科院校入学难度相对较高,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优越性。

表4 智慧与知识维度差异分析

5.人际维度

人际指的是重视与他人的关系,乐于助人。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人际维度均值最大的是女性,均值最小的是农村户籍(见表5)。本研究在性别(p=0.003)和学历(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在人际维度的得分高于男性,应是女性通常比男性心思细腻、温柔善良,更具亲和力[14]。本科学历在人际维度的得分高于专科学历,应是本科生相对而言更加成熟,行为举止更加稳重。

表5 人际维度差异分析

6.超越维度

超越指的是重视精神力量的获取,提高个人修养。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超越维度均值最大的是女性,均值最小的是男性(见表6)。本研究在性别(p=0.003)和学历(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在超越维度的得分高于男性,应是女性更容易被美好的事物吸引,心怀希望与信念。本科学历在超越维度的得分高于专科学历,应是本科生从小是同龄学业佼佼者,更容易关注美好事物,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四、讨论与分析

总的来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六个维度的均值介于3~4分。

影响公正维度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家庭教育理念以及社会风气。目前,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内容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社会层面的公民教育相对薄弱,公民社会参与能力不足。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有些父母希望子女关注学业,少管闲事,少惹麻烦,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参与意识。此外,部分媒体为了流量和私利传播负面信息,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意识。

影响勇气维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当代大学生多数从小娇生惯养,犹如温室花朵,一直被父母呵护,没有经历风雨;进入大学这个全新又陌生的环境,缺乏自己独立面对一些挫折的体验和能力。

影响节制维度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父母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内特将这一时期称为“成人初显期”。此阶段大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足,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自控力差。[1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不规律的作息、饮食习惯也会带来负面情绪。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控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权威型父母相比于纵容型和冷漠专断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更有自控力。[15]

影响智慧与知识维度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目前的大学生多是“00后”,在高中阶段考上大学是其唯一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后部分学生或缺失奋斗目标,或对专业缺乏兴趣,或受成长环境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欠缺。

影响人际维度的主要因素是养成性格和修养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当前,大学生中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一直处于父母关注的焦点,溺爱与放纵导致他们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等带来的压力,在高校老师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真正关爱学生成长;社会上时有出现的道德滑坡事件也对大学生心理建设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影响超越维度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成长体验。多数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缺乏吃苦、耐劳、坚毅、忍耐、承受委屈等素质。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失败经验会降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心理。

五、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策

第一,规划领航,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我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专业;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大学生创新,给予大学生积极评价,指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引导大学生从事积极活动,如体育锻炼、比学赶超、互帮互助、参加志愿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帮助大学生重视情绪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活动引导大学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发现自己处于不良情绪时能通过转移注意、寻求情感安慰、宣泄等方式,调节不良情绪的干扰,增强自我控制。

第二,多方合力,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父母作为子女接触最多的榜样,要率先垂范,在生活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带好头、起好步,从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等细微处入手,为子女提供“学习什么是爱”“怎样感受爱”“如何表达爱”的榜样和氛围,通过赞扬和呵护子女的同理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开展心理团辅等活动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玩伴。政府通过政策指引,创新监管手段,筛选新媒体内容,提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组建新媒体、引领新阵地,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刷视频等娱乐休闲中获得精神慰藉,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以生为本,关心爱护特殊群体。首先,充分发挥资助体系,通过政府帮扶、社会捐助、学校资助等渠道给大学生带来希望,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通过勤工俭学激发大学生自主劳动的积极性。其次,弘扬优良学风,正确引导和教育学业困难大学生,采用班干部帮扶、任课老师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督促其完成各项目标,使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加大学习热情。最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干预体系,设置心理健康热线,全天候解决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通过宣讲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学习。

第四,完善机制,重视班级宿舍管理。班级、宿舍是大学生所处时间最久的场所,是大学生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最有效力的环节。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高校要根据“0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生理特征和性格特点,综合分析、全面考量、科学研判、优化完善现行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和班级骨干的带头作用,通过榜样引领激发大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对标对榜,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正向引导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健康的自我调整和约束;以“小单元”带动全校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促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前进。

第五,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首先,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给大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书画长廊、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大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繁花点点、绿草茵茵,使大学生能时刻感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享受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育人情景,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品质。其次,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是学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最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在提升相关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户籍心理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