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艺术
2023-12-18
CG艺术家Mary Jilavyan作品《情绪博物馆》
中国 哈尔滨 舌尖上的冰与火之歌寒冷的天气与什么更配?当然是火锅!然而,这样的火锅你肯定没见过。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下,坐在冰屋内,来一口热乎乎的肉,冰与火在舌尖交融,这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火锅”装置作品。装置采用“冰雪复合材料+喷射方式”的先进冰雪建筑技术建造而成,体现建筑、结构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巴西 里约热内卢 向死而生艺术家Azuma Makoto以鲜花为材料,创作出一件形如地毯的装置作品《gaibu-outside》。随着时间的流逝,鲜花逐渐枯萎,将走向生命尽头的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谈及此次创作,Makoto表示:“我们从小就刻意回避生与死的话题,而亲身接触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突破自我界限的珍贵机遇。”
英国 伦敦 梦幻糖果宇宙艺术家Tanya Schultz对各类神话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她想象的世界中,街道上铺满糕点,房子是用蛋糕建成,山是用布丁堆成,奶酪从天而降……为复刻出她心中的糖果乌托邦世界,Tanya使用糖果、水钻、闪粉、甜点、黏土以及各种有趣的小物件作为材料,创作出大型装置作品《花之梦》,仿佛将人带回那色彩斑斓的童年时光。
法国 巴黎 破裂的“姿态”艺术家Baptiste Debombourg以玻璃为材料,创作出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加速场》。装置占地250平米,破碎的玻璃像是摆脱重力的束缚悬浮在空中,将室内天井转变成一个起伏波动的空间,而窗户之外的世界似乎又被静止。事实上,Debombourg使用的夹层玻璃并不会变成碎片,而是呈现出玻璃破裂的“姿态”。
丹麦 哥本哈根 旧水库的色彩奇观自2013年起,由旧水库改造而成的地下博物馆Cisternerne,每年都会邀请一位艺术家在此现场创作。2023年,艺术家Kimsooja的沉浸式装置作品《Weaving the Light》,以万花筒般的色彩点亮幽暗的地下空间,经过水面的反射,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仿佛身处于梦幻般的水中世界。
韩国 首尔 奇幻梦境艺术家JeeYoung Lee以本国古老寓言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灵感,打破空间的局限,创作出一系列超现实梦境场景。在其最新沉浸式装置作品《恐慌室》中,硕大的凳子、线圈、图钉……凌乱地散落或悬浮在整个空间中。这些物件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数字化”外衣,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进入JeeYoung Lee的梦境世界,感受她无限的想象力。
娜布其 夜间花园
娜布其作品风格多变,一直在探讨雕塑在空间中作为主体的身份,关注内部的物质联系以及“观看与物”之间的力量传输。特别是近期现成物的介入,将雕塑语言延伸到某种情景美学的探讨中,格外引人注目。娜布其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将现成的物品组织成诗意并带有个人意识的场景。她研究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以及我们与物品和介入互动的心理本质。娜布其展示她最新版本的大型装置《喷泉:夜间花园》。这是一个剧场化的调度,其作品类型从手工雕塑到现有物品组装的装置,总是有一种让观众着迷于参透细节和背后语境的吸引力,从而了解和思考虚拟与真实间的界限。因此,娜布其创造出一个领域,促进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并让我们参与到空间游戏中。
黄炳 耳,才是智慧
黄炳喜欢从日常新闻中找寻灵感,因为里面充满零零总总的奇观异事。观赏黄炳的最新作品,令人的感官开启一趟古怪的旅程!我们通过耳道进入黄炳的“脑子”,更准确地说,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场寻找真理与幸福的旅程。我们一旦身在其中,就会被卷入黄炳所构造的世界。在这里,成功穿过耳膜过滤的都是“废话”。此时,一种模糊但清脆的声音从内部冲击我们的脑子,它轻巧、诗意、混乱。空间突然变得透明,却又将我们围困起来,这或许是通往“柏拉图洞穴”的前厅。如果说“柏拉图的洞穴”里所见一切都仅仅是事物的影子,那么在这个前厅里,我们看到的是没有影子的事物。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黄锐 当下现实的交涉
四件大型绘画装置来自“迷乱之局”系列,进一步扩展对“道”的探索与“空间”的实验。光线从各个角度穿过画布与切割后的支架上规则排列的圆洞,而后落在地上与画面上的图像相互映射,似乎是另一个层面上静止与运动的平衡。作品棋子般落在地面黑白两色错乱的棋盘上,如同秩序与伦理置于看似规律,实则根本无法解开的棋局中,是黄锐与当下现实的交涉。四周展墙呈现的“荒原”系列,是黄锐于2011年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关于英籍美国诗人T.S.艾略特和他的诗歌作品的延续,在空间的探索之外,这一系列作品体现的是黄锐对时间的感悟。作品以不同的月份来命名,镂空的符号与不同色彩交织的抽象画体现的是一种即时的情绪表达。
高嘉璐 复活节
无论是西方传统节日的内涵,还是东方的岁时节序,“蛋”都蕴含着希望、重生等含义。高嘉璐围绕普世命题进行创作。在2022年春分前后,有感于复活节蕴含的独特意义,高嘉璐将椭圆形状与人物、符号图像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以“蛋”为主题的作品。《诗篇23》便是其中一幅,作品传递出悠然、惬意和满足的情绪氛围。高嘉璐在画面中绘以椭圆形蛋状,内有一人物头枕双手,架腿而卧于清溪旁,蜿蜒溪流旁有树木及高嘉璐作品中标志性的元素--具有独立系统意义的符号图示。这个系列作品以绿色为基调,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各种元素与文字符号的相互融合,构成完整的画面。
潘望舒 萌物是天性使然
潘望舒以前住在城乡交界的村庄,常常会看到一些山寨的仿迪士尼玩具,或是一些有独特质感的塑料袋。在她眼里,这些东西特别有趣,因而会在创作中根据看到的造型做一些自己的延展。创造这些物件的作者有些并非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可能只是普通的工人。她有时也会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可以看到更多元的表达和看待事物的视角。可爱有时候代表的是坚不可摧的美好,大家对“萌物”没有抵抗力似乎也是天性使然。每个看似可爱的小人后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并形成自己专属的个性和灵魂。潘望舒的作品,很多都体现她对“人际关系”的一些思考。
王加加 永恒的夏天
王加加的创作方法从过去基于打印数码图像和拼贴的方式转为如今的线描。线描如桥梁,帮助他打开种种沟通与建立平衡的机制。画面中强烈喷涌的力量感通过线条的勾勒,反而延展出丰富的浪漫气质及神秘感。在色彩上,王加加继续使用对比感强烈的颜色,作为网络数字一代的成员,他更容易被这样的色感吸引,也更擅于使用它。在下笔前,他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而只要画笔落下,他就要快速地将线条一口气完成。在“森林Roots”系列中,绘画的节奏感与色彩、笔触和空间通过线描的技法找到平衡状态,树木与枝蔓深扎进画布生长着,王加加敏锐地抓住线条会在特定方向上展现运动张力的特点,体现树木张扬生长的动势与规律。
杨季涓 在纷乱的世界,创造静止
杨季涓作品中充斥着一种与记忆相关的细腻特质,探索我们与人、地点、物件及事件的诸多关系。从素描到装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可被视作是一系列与事物联系的叙事。杨季涓艺术实践的叙事既温暖、亲密,又与切身体验息息相关,鼓励观众投入不同的情境之中,以深邃的方式介入有关生命、家庭、都市环境及诸多文化的问题中去。作为诠释性视觉记录者或秘密守护者,杨季涓创作的细腻跨媒介艺术实践与回溯、保存、过去、思想、人物有关。她在纷乱的世界中创造静止,邀请观者进入并以自己的步调发掘事实的真相。通过捕捉、分享其对生活的观察,杨季涓创造出一种富有人性光辉的洞察性价值。
于吉 奇异的松脱感
于吉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对雕塑艺术的重新审视,对其三维立体属性的拓展,以及对雕塑与身体、语境和叙事关系的协调。作为一系列干预性实践,她以媒介本身和材料为出发点,创作的装置、影像及行为表演作品既存在于空间中,又在不断塑造其所处的空间。于吉在发展自身艺术语言之时,通过与形态、物件、人性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词汇,架构坚实、动人的语句。贯穿于吉雕塑艺术的,是其对人类身体的认知实践。无论是塑造肢体部分,还是勾勒身体躯干外形,于吉创作的雕塑作品均带有一种细腻而沉重的特质,既像是精细解剖学的分析结果,又带有暧昧不清的形态,给观者带来一种奇异的松脱感--人体就像是被孕育出来、被掠夺至此一般。
倪学敏
中国艺术家
“每一次的创作都必须要有内容,不能仅仅是表面的优美。”
每次去一个地方,倪学敏都会观察空间里面的建筑。他将创作融入生活,以一个使者的身份站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等待观者的入梦与回归。他希望大家能够暂时从客观世界中抽离,进入画面深处,踏上一条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旅程。
王晴园
中国艺术家
‘新工笔 艺术家是个挺庞大的群体,作为这类艺术家不应该去决定画什么和怎么画,应该了解‘新工笔’应该是什么样才最重要。”
王晴园不会去想自己画的是不是新工笔画,她想的还是画面和感受的问题。至于“新工笔”,对她而言只是自己喜欢与擅长的表达方式。
陈宇
中国编剧
“策划原创故事意味着要明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电影,它的命题是什么,美学风格是什么?”
从各种角度画思维导图,内容创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陈宇看来,创作不只关于编剧能力,实际上涉及对社会、对行业的认识,这些在前,才能产出一个好的项目。
七堇年
中国作家
“我认同生活是用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定义出来的,它本来就有很多丰富的可能性。”
七堇年认为一旦在城市里面长久生活,会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化,这是进山休憩静养带给她最大的一个反哺。她最理想的人生状态是--前30年壮游天下,再30年读书,最后30年专心写作。
刘丹
中国演员
“演员这一行的特殊性就在于,你做的好的一些东西、一些经验可能在很难的情况下传授给别人之后,对方也觉得合适。”
对于演员这份工作,刘丹有着超强的专业度和敏感度。当被问到“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个好演员”时,她认为很难去定义,表演角色不如成为角色。
何赛飞
中国越剧表演艺术家
“对于演技你信了,观众才会信。”
何赛飞凭借在电影《追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第36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在这个看似崇尚新鲜面孔的时代,何赛飞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艺术无关年龄,优秀的演技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她的每一次出演,都是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的展现。
程耳
中国导演
“希望我拍摄出来的东西是纯粹的电影表达,会带给自己一种关于美或者力量的感知。”
所谓“电影的表达”,程耳觉得它是经过筛选后的信息。语言亦是如此,每一句对白都应该经得起推敲,而非随意之作。这也是电影与电视剧、短视频之间的本质区别。
捞仔
中国音乐制作人
音乐要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但创新不是要推翻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过去的肩膀上,这样有传承才能有发展。”
捞仔认为现今很多“流行”音乐缺乏生命力,因为禁不起推敲。音乐元素是多元的,各种音乐的界限已非常模糊,所以做音乐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手段。
王昱
中国电影摄影师
我觉得摄影指导是影像的翻译者,也是电影的演绎者。”
王昱一直把银幕当作电影的脸,这个银幕的演绎是由摄影指导来完成的。银幕上的一切,光影、颜色、运动都是摄影在负责。并不是说有视效就交给视效指导,场景就交给美术指导,摄影要为一切来负责。
邵飞
中国艺术家
“我认为当代中国画要有更加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更大胆地开拓和探索。”
在木版年画、汉画像砖、书法拓本等中国拓印技术的启发下,邵飞运用以拓印为主的表现技法,并开始针对各种材料的实验。她在艺术上“专而胆”的不拘泥,也让彩墨在当下时代可能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