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3-12-18徐王灿

西部皮革 2023年2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中华

徐王灿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0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培育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因此,将中华传统服饰融入高校,既可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又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

中华传统服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它在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1.1 有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华传统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来传承的意义。尽管每个时期的服饰稍有不同,但在制作工艺以及寓意表现上都体现该时代的发展现状。民族服饰的完善是人类进化的自觉行为,这些行为抵达人们的思想深处,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需要穿着舒适、设计美观、场合适宜,还需要表达个性。每个时代都体现着服饰的不同魅力,在封建时期,人们的服饰可以从花纹以及布料来判断当时的地位,贵人的服饰一般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时期,服饰可以与科技相结合,展现丝绸的文明灿烂,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展示不一样的魅力风采。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发展形影不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中华传统服饰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层面。对于国家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是难以继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真正地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第二,社会及个人层面。中华传统服饰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处于重要的民族地位,这里面包含了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包括民族传统节日等。

1.2 有利于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刻不容缓,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影响中国百年复兴之伟业。首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服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独特审美,这是一种理想审美。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无论是具象服装造型,比如:褒衣博带、立领盘扣,还是衣服图案,这些表面形式都带有意义深重的中华文化精神,有梅花的凌霜傲骨,又有荷花的纯洁高尚。在历史一代代的哺育下,中国人民的骨子里生出了与世界人民不同的品质---温良。其次,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思潮的影响,从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识。随着“汉服热”“马面裙”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服饰深受喜爱,甚至华裔也有身份认同的诉求,这不仅对推广传统服饰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又迈入一大步,这成为一次重要历史的见证。

2 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目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尽成熟,在重大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认同国家的传统服饰文化。长此以往,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潮流,从而对传统服饰这些文化有所忽视,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需要大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中华的文化瑰宝才不会流失。

2.1 个人因素

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也仅停留在表面。如若传统服饰只是物质文化,人们对它的价值意义还需重新估量,但传统服饰的内核在于它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有许多道德理念的融入,文化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华夏”二字,以服饰华彩为“华”,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传统的服饰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所有的礼制与气度,反映出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1]。宽衣文化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特点,追寻自由美,与西方追寻人工美有所不同。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卷五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古人将其服饰随着自然发展,后来便有了“上衣下裳”。在古人的意识中,“冕服上采用火纹,是取其明亮之意”。《周易》中“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古人把龙置于较高的地位,也相对是较高的服章。在服饰上文有服章,冕服的等级就越高。大学生不熟悉相应的传统服饰,也体会不到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他们能够从更多的渠道来了解这些传统服饰,就像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中式婚礼”“马面裙”“汉服”等,这些传统服饰体现出了年轻人主打的氛围感,把它们作为一种潮流。大学生处于快时代中,容易迷失自我。抵制从众心理,抵御西方文化侵袭,重视其中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用中华文化精神武装大脑。

2.2 社会因素

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思想解放运动的思潮逐渐发展到西欧各国,由于“破四旧”“打倒孔家店”思潮的掀起,中华传统服饰文化遭此重击,西方文化趁机渗透中华大地。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2]西方服饰逐渐走上“解放思想”符合人体美学的裁剪之路,而中华服饰更加强调美学的整体思想。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很多重要场合,人们首选西装作为正装出席活动,却将中装抛之脑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很多大学生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听从别人的只言片语,造成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不够正确,以此呼吁大学生要辩证地审视这种观点及思想。多年以来,他们遭受西方思潮的侵袭,没有正面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3 学校和家庭因素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大多数高校都会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课程,一般都是选修或者是通识课,课时也相对较少。大多学校没有将这门课落到实处,很少有学校举办有关的传统服饰文化的活动,大多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面,参加学术比赛,参加技能比赛等等。没有将这门课当作核心进行讲解,只是泛泛而谈,学生便也不感兴趣,不受喜爱,体会不到华夏服饰的魅力之处。从家庭层面来说,传统服饰文化这类活动鲜少被人熟知,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参加这些官方活动,政府和媒体没有大力宣传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迅速性,成为推动传播服饰文化的主力军,这就造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对它的认识不充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服饰中蕴含着民族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因此,高校和家庭要重视中华传统服饰教育的开展,切实发挥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作用。

3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几千年的传统服饰文化给予中国人民精神力量,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服饰是大学生的职责。建议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展开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新发展和新征程。

3.1 加强个人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产生影响的前提,中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的盛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多元的服饰文化也代表着多民族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服饰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加强个人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可以从社会方面入手。首先,在对外交流的活动中,服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也是对外展示的大好机会,它展现着中华的文化自信,从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强保护与宣传。服饰的禁忌与规范代表着每个民族的特点,蕴含着深刻意义,在一些民俗活动中展示带有特色民族风味的服饰,不仅是继承和弘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保护国家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完善,世界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服饰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建立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服饰文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展现中华传统服饰的魅力,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进一步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中华传统文化悄然生长,传统服饰也不例外。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下,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得更多人见识了传统服饰文化之美。“国风”的崛起,是个人对传统服饰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服饰只是一种载体,透过服饰,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也应该培养文化自觉。

3.2 强化学校课程的设置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文化阵地,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以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将大学建成传统服饰创造和展示的高地。首先,在课堂学习上,设置与传统服饰文化有关的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推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为抓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避免掉入西方文化入侵的陷阱。将民族服饰与流行服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中式正装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的全面认识,将它们发扬光大,做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这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分析中华服饰的各个时期,还可以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开展与之适应的选修课,可以举办大型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普及,以此吸引更多学生热爱传统服饰,从而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学校应搭建好传播文化知识的桥梁,鼓励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国故事,在实践中坚定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3 加强家庭教育的深度

家庭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石。“言传不如身教”,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也说明家庭教育对于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父母可以在传统节日的时候,将其中蕴含的服饰文化对孩子进行讲解,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在培育孩子文化自信的同时家长需要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当今社会,一些家长仍然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关注文化素养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应局限于为家庭培养人才,而应该有为国育才的大局观,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应改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传统观念,强化对子女的传统文化知识灌输,引导孩子积极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并把爱国主义等元素融入其中,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还能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希望,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品格,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要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方面素质人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克服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坚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之美。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中华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