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美姑彝族刺绣的旅游商品化发展策略
2023-12-18彭双坪
彭双坪
(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彝绣是彝族人民的一项技艺精巧、历史久远以及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手工艺。但是美姑县对于彝绣的开发还很低,不像临县的甘洛县能够充分挖掘彝绣特色,将其产业化,将彝绣为主的手工业产品带进市场、景区,打造成为旅游产品,但是美姑彝绣的开发潜力却是不容小觑。当地人淳朴的性格,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姑的刺绣拥有独特风格。笔者采用访谈的形式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彝族刺绣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彝族文化,从而为彝族刺绣的产品化提供思路。
1 美姑彝族刺绣
1.1 美姑彝族刺绣的基本情况
彝族刺绣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是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多种文化要素为一体,形成华夏文明的基础。彝族刺绣是一种富有彝族特色的艺术,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彝族的《科志》记载,“阿约阿西发明了一种有弹性的毛毯;阿火创造了“三彩”。格莫阿尔发明了金银首饰;兹咪阿基创立了军事战争;“断续”是由金觉乌基创造的;那是普莫妮伊的杰作[1]。由这一彝族传说可知,金觉乌基发明了缝纫,普莫妮依发明了纺织,由此刺绣则应该是由金觉乌基所发明的。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223年以前,诸葛亮委任孟获、孟琰、爨习为“叟帅”,其妻于蜀学汉绣,后又传授昆叟之妻,由此开创了“易氏绣法”。
1.2 美姑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凝聚着彝族人民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魔幻色彩的服饰文化。彝族妇女把刺绣的图案和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彝族服饰的独特。彝族各地域之间的彝族服饰又各有特点,如:云南楚雄的彝族妇女服饰,以其刺绣图案著名。彝族服饰从裤脚的样式上,可分为大、中、小裤脚区三种,同时还可以从地域上分为阿都区、所迪区、圣乍区、伊诺区四大区,各具特色。彝族服装也是有年龄的,每一年龄都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女性的服装。从衣服的式样来看,女性的衣服大多是在衣服的下方。上身穿着一件贴身的紧身衣,下身则是一条拖地的宽大长裙,这是一种极为高贵的装束。女式的裙摆要合拢,并分为两三块。二节供儿童乘坐,三节供成人乘坐。彝族服饰具有地域,性别,时代特征,品种繁多[2]。
1.3 美姑彝族刺绣的特点及传承情况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虽然美姑的一些传统刺绣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但是在彝族聚居的地方,手工刺绣仍然存在,这些都为彝族刺绣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美姑彝族刺绣的主要原料是毛线,彝族刺绣色彩以黑、红、黄、白、绿、蓝为主要色彩。彝族的先人把黑色看作是大地的象征,象征着成熟、威严、威严、统治;红和黄这两种颜色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红和黄的花相互搭配,构成一种鲜艳的颜色,另一个就是热情,奔放,勇敢的意思。白色代表着纯洁、仁慈和温和;“蓝”就是蓝天,象征着人们的善良,宽广,自由。在红色和黄花中,以绿草为底色,用以描述山水和周围的植被。在不同的图案中,所用到的颜色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3]。
1.4 彝族刺绣的样式
彝族所崇尚的装饰样式,都是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装饰样式。美姑彝族刺绣图案主要有:鸡冠、虹纹、波纹、火纹、虎齿纹、窗格纹、羊角纹、锅庄纹、土司印等。一类为具体的动植物、山川、星象,如鸡冠、羊角、树叶等;二是太阳、月亮等象征吉庆、生生不息的纹样;三是抽象图案,如菱形、三角等。彝族刺绣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各种刺绣组合而成的彝族服饰,展示了其独特的刺绣艺术。如在美姑的高卓营乡大河坝村,在服饰、刺绣上,就存在着彝语中的“韦达”与彝语中的“过达”之分。“过达”,指的是衣料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花样,更没有什么图案可供参照,所以,绣娘在做针线活时,也只能根据记忆中的颜色,用什么颜色来搭配。而所谓的“韦达”,则是一种由机械在布面上勾勒出来的图案,绣娘只要依照图案上的图案进行刺绣即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变换颜色。由于在服装上进行“过达”刺绣的时间很长,花型和其他的设计难度很大,加之机器打底的便利,致使“过达”刺绣大部分都没有继续下去。“过达”和“韦达”的图案也有区别,例如彝族男性服装“过达”系列服装,其刺绣的正面部分图案从上到下依次为:彝语“给惹”“鸡冠”“给惹”。正面图案由左到右依次为彝语“给惹”、鸡冠十字眼睛、“给惹”、鸡冠十字眼睛、“给惹”、五星十字鸡冠、“给惹”、草木、“给惹”、彝语“恰木恰都”。女装背后有彝语“给惹”“罗撒”“罗撒”“由么发加”等字。女人的衣袖从上到下分别是:“由么发加”“给惹”“给惹”、波纹、“罗撒”“给惹”“呷尔么我”、太阳纹、“呷尔么我”“呷尔么我”“给惹”“呷尔么我”“给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彝族古拖服饰的刺绣是由多种图案组成的,一般在两种特定图案或几何图案之间,以“给惹”字隔开,使人看上去既不显得拥挤,又不会感到疲劳。
1.5 服装刺绣的发展趋势
彝族刺绣不仅继承了彝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门有着特定社会地位的刺绣。彝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一种思想的沟通和表达,在彝族刺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刺绣在花纹和色彩搭配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在刺绣过程中,要求有较高的刺绣技术,以体现彝族的纹样。彝族刺绣的创新和发展,要立足于“乡土”。彝族绣品应该在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突出其中所蕴藏的普遍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产物。彝族刺绣要立足从“古代工艺”到“现代工艺”到“地区文化融合”[4],把它们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这是继承和发展彝族刺绣文化的重要环节。同时在对其进行开发与传承的同时也要注重原真性的保护,因此,继承彝族传统的刺绣技术,也不失为一种继承其刺绣文化的途径。就拿美姑彝族服装刺绣来说,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让它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2 彝绣的价值及开发现状
彝绣在其丝线的生产上面就别具特色,都是通过养蚕来获取丝线,并且丝线的颜色都是通过喂养不同颜色的食物来得到的。这样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刺绣原料的天然性,同时还增加了彝绣的保存时间,加上绣娘们独特的刺绣技术与精美的图案设计,从而增加其收藏价值。注重彝绣的开发对文化自信度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还能加强彝族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彝绣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通过符号和样式反映着彝族人民生产及文明创造的过程。彝绣还是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在打造彝绣的同时,应将彝绣背后的民族文化凸显出来,体现彝族本身的特色,注重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这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绣的商品化还可以为当地的绣娘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当中,第三产业将占据重要的位置,美姑便可利用彝绣的商品化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彝绣的商品化能让部分农村妇女回到家乡,降低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让其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发展旅游业将有利于拓宽彝族人民的视野,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美姑县在萨库乡和拉木阿觉乡开展了彝绣培训,美姑县的培训出来的1 000名绣娘在2020年所绣出的产品都销售到了广东。在2013年到2017年间,美姑县分别在古拖村和瓦古觉村开展彝族的民俗活动。但是据笔者调研,美姑县目前的彝绣发展还比较低。整个美姑县在彝绣开发当中产业规模都还比较小,并且从业人员也比较缺乏,因为彝绣技法特殊,因此在制作过程当中十分耗费时间,并且制作彝绣所投入的成本较高,产量也比较低。但是彝绣却有十分可观的一个市场前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民族地区发挥内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比较优势资源产业,结合文旅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路径。凉山州委政府十分重视彝绣的一个产业化的发展,并且还将其规划到特色产业的发展当中,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3 彝绣旅游商品化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市场滞后,影响彝绣销售
美姑在四川省的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北部。美姑被誉为彝族民间文化的宝库,这里充满着淳朴的彝族人文气息,同时美姑服饰是凉山彝绣的特色代表。集地理条件与人文资源于一体,形成绝佳的旅游场域,展现出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但是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美姑的旅游发展还相对较低,从而影响到彝绣商品化的进程。薄弱的基础设施成为美姑旅游开发的一大障碍,交通的不发达使得产品的销售渠道变窄,阻碍彝绣商品化的进程;公共服务和保障的缺乏难以留住旅游高端人才。医疗资源的匮乏导致大部分人选择外出,从而无法吸引专业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进而导致彝绣不能依托旅游发展来进行商品化发展。
3.2 专业人才流失,阻碍产业发展
由于空心化问题严重,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不仅是老一辈劳动力外流,还有一些受过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可能会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人才储备不足。刺绣的商品化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但是目前人才储备有限,特别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较为匮乏。目前留在家乡的老人、儿童及留守妇女也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当地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地方的振兴必须要人才振兴,要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还需要有专业的彝绣制作者,同时管理者必须精通管理旅游业务的技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传统彝绣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可能走向失传的风险。由于手工彝绣价格偏高,所以不是所有人在面对价格优惠的机器制品时都会选择手工制品。因此从经济收入上来说,手工绣品所付出的成本与收入并不成正比。所以很多的彝绣工作者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的手工艺者流失。
4 促进彝绣旅游商品化的建议
4.1 多方位旅游开发,健全产业配套设施
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吸引大量的人来美姑。通过多方位、多形式的具有彝族特色的旅游活动,加强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还可以实际参与到彝绣的制作当中,深刻体验到彝绣的制作的不易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对彝绣更了解,从而加强他们对彝绣的喜爱。因此,可以开设对外彝绣课程,让旅游的人可以声临其境的感受彝绣的魅力,自己制作一些小物件,像手绢、香包等,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自己带回去。这种与游客互动的形式能够增加体验感,使游客更加了解彝族文化,从而带动更多的游客进入。
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人才流失,无法吸引外地人来当地旅游,因此急需要健全当地基础配套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产业帮扶政策,多方合作的方式,以及通过“企业+行业+绣工”的方式打造彝绣品牌商品,保障彝绣商品化的顺利发展。
4.2 扶持人才培养,增强内生能力
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当中,人才是关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扶持彝绣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优秀的技术人才,福利待遇要得到提高,医疗卫生要得到保障,完善教育条件等相关的基础服务设施。同时要考虑到经济、地域等条件,适当增加彝绣工作者的物资补贴,让人才免于经济压力,让彝绣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彝绣上来。大力吸引外地人才进入,为当地人才注入不同血液,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开展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知识与技艺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为彝绣工作者增加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促进彝绣与旅游业之间的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彝绣工作者提供更宽的平台进行相互交流进步,从而促进内生能力的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旅游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彝绣的商品化开发研究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虽然美姑县对于彝绣的开发还很低,但是美姑彝绣的开发潜力却是不容小觑。本文拟以通过对美姑彝绣旅游商品化的个案研究,促进美姑彝绣的保护性开发和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彝绣是彝族文化的展现,是彝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因此对彝绣的保护性开发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