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满足、市场法则与高质量发展

2023-12-18

学术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健康险医疗保障商业

王 琬

一、引言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是伴随20 世纪80 年代国内保险业务复业而出现的。近10 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供给与公众的健康保障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速和健康中国建设成为重要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商业健康保险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举措。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2030 年要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能够对其保障范围之外和保障水平之上的医疗费用提供进一步保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形成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既能够有效缓解公共财政压力,也可以满足公众更高水平的保障需要。其次,商业健康保险是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保险市场渗透率高达12%,亚洲地区日本保险市场的渗透率也已达到8%,而我国截至2022 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7 万亿元人民币,保险市场渗透率仅为3.9%,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①罗兰贝格:《中国健康险市场发展及展望白皮书》, 2022 年,第5 页;中国保费收入与市场渗透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其中,作为保险业重要支柱的商业健康保险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22 年实现保费收入8653 亿元,2012 年至202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93%,增速是中国保险市场总体增速13%的近两倍,但其占保险市场总体规模之比仅为18%。①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这一组数据显示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巨大。再次,商业健康保险是满足公众多样化健康保障需求的基本途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公众对健康保障的认识和标准在不断提升,需要更多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健康保障服务。②何文炯:《建设适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评论》2022 年第1 期。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可以使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群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预算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也可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治疗途径、更多的服务供给者和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可见,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了公众更多选择。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同样适用。需求和供给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种相互独立的经济力量,只有当需求和供给在量上达到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大部分研究认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状况、风险水平以及风险认知等是影响健康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风险水平和风险认知是保险产品购买意愿产生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状况是购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③宋平凡、祁毓、徐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险业发展模式检验:经济驱动还是风险驱动——基于面板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保险研究》2017 年第10 期。健康保险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其中宏观层面的制度供给和微观层面的公司经营行为等对其影响较大。④郑伟、刘永东、邓一婷:《保险业增长水平、结构与影响要素: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经济研究》2010 年第8 期。现阶段,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需求侧主导”特征,供给侧的发展方向则偏离市场化取向,市场法则难以发挥作用,导致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足。⑤杨斐滟、何薇、陈滔:《中国人身险行业的增长动力研究——基于供需双侧的视角》,《保险研究》2022 年第12 期;郑功成:《健康中国建设与全民医保制度的完善》,《学术研究》2018 年第1 期。基于此,本文构建了“需求满足—市场法则—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旨在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增长动力和制约因素进行探讨,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二、需求满足:需求高涨决定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广阔前景

公众健康保障需求的高涨是推动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增长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和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和现代保险产业的重要支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在消费群体规模日益壮大

收入水平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当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消费群体仍是中高收入家庭。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研,中国城镇中约有30%的居民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有20%左右的居民有近期购买计划。家庭月收入低于4500 元的群体,健康险渗透率为27%;家庭月收入在4500—11000 元的中上收入阶层,渗透率增至近40%;家庭月收入超过11000 元的富裕人群,渗透率增至50%以上。⑥吴文达、苏慕佳、唐华:《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寻求制胜之道》,麦肯锡报告,第2 页,2022 年。调查还发现,对于中高收入群体,生命健康、人身安全等是他们最关注的风险因素,在经济水平提升的背景下购买寿险及健康险是多数中高收入群体降低或转移相应风险的首要投资选择。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 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⑦赵如:《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21 日。虽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高,但绝对人数已相当可观,约相当于美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的两倍,约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的总和。⑧李实、杨修娜:《中等收入群体与共同富裕》,《经济导刊》2021 年第3 期。我国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实现共同富裕、推进橄榄型社会构建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中产阶级群体规模快速壮大,预计到2035 年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有望超过50%。潜在的庞大保险客户群体决定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将是一个可供商业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开拓的巨大市场。

(二)城乡居民消费商业健康保险的支付能力持续提升

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固与扩大,在引导社会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同时,会创造规模巨大的市场购买力,从而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数据结果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总支出约占全国总体的46.5%,其中医疗支出占全国的43.2%。①李实、杨修娜:《中等收入群体与共同富裕》,《经济导刊》2021 年第3 期。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升级型”特点比较突出,是推动消费结构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的内在动力。商业健康保险是典型的服务型消费,能够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障与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消费者对健康保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具备健康风险保障意识,愿意为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更多保费。

(三)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实践中服务需求不断拓展

健康消费快速增长,商业健康保险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拓展。随着居民健康消费需求的全面释放,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健康服务市场,有望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速。②张飞:《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结构升级》,《甘肃社会科学》2021 年第5 期。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经济性费用补偿服务。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各类疾病信息查询、医生资源、药品资源、便捷就诊等医疗相关需求大量出现,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配套增值服务不断拓展。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关创新健康保险产品不断涌现,提供了包括医疗服务、感染检疫等一系列的健康保障服务,较好满足了消费者持续转变的新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已超越基本医保的有限范围,向着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水平和更多选择的健康服务方向拓展。

可见,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依托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开拓空间。

三、市场法则:供给失衡导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滞后

当前,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广义的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产品供给与市场供给,也涵盖了宏观层面的制度供给。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虽然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广,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制度定位、市场化水平、产品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一)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但作用仍然有限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并明确指出到203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要明显升高。2016—2021 年,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从2.16%增长到5.24%,提高了约3 个百分点,占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从5.23%增长到11.52%,提高了约6 个百分点。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2022 年全国卫生总支出等数据尚未披露,但2022 年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有所下降,预计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将下降至4.22%。在卫生总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商业健康险赔付占比仍然上升,表明其在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发挥作用,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然而,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对疾病风险的保障能力仍然不足。从赔付支出的总体规模来看,2022 年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为3599.53 亿元,仅占基本医保基金支出的14.7%左右,尚未真正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虽然个人卫生总支出占比相较于21 世纪初的近60%明显降低,但仍高达27%,群众的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从赔付支出的业务指标来看,2022 年我国短期健康保险的赔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138 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赔付率约为39.42%,赔付率超过50%的保险公司仅有38 家,相较于欧美发达市场70%—80%的赔付率,我国商业健康险的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⑤杨雨萌:《138 家险企公布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整体赔付率较低但分化较大》,《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 年3 月21 日第4 版。

(二)商业健康保险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但市场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张。截至2022 年,我国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共有156 家。①朱艳霞、于晗:《提升惠民保经营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 年4 月14 日第4 版。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太平洋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等7 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专业化水平。随着市场主体日益增多,健康险市场的竞争性逐渐增强。2006—2019 年,健康险保费收入排名前4 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从78.94%降低至49.55%。②黄心一:《我国商业健康险供给侧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年,第23 页。在剩下50%左右的有限市场空间里,中小险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一现象在短期健康险市场和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尤为明显,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乱象。

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更多元化的参与者也进入到健康险市场。一方面,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的参与推动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模式创新。互联网保险中介不仅可以利用渠道流量优势提升合作保险公司的销售收入,还可以同保险公司展开深度合作,推进产品创新、业务流程重构和营销模式创新,为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智能核保、在线理赔。例如,蚂蚁保险参与产品设计,与人保健康合作推出了“好医保”长期医疗险、“健康福”重疾险等产品。另一方面,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TPA)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对科技资源的整合。TPA 已经广泛地参与到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理赔型TPA 可以提供就医调查、报销、核保、理赔等服务;科技型TPA 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服务于产品设计、核保理赔等环节;资源型TPA 则负责凭借自身资源推动保险公司开发创新型产品,为保险公司搭建健康服务网络,以及提供药品福利管理计划等。

然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仍然不足,市场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是中小保险公司经营的合规性和业务流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二是专业健康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和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较差;三是传统保险中介面临转型压力,TPA 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上下游产业链等。可见,真正成熟完善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尚未形成。

(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逐渐丰富,但还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健康保障需求的快速释放促进了传统健康险产品迭代升级。传统健康险也可称为“健康体”保险,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保险、护理保险及医疗意外保险。其中,疾病保险(以重疾险为代表)和医疗保险产品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重疾险市场快速发展,产品形态加速创新,产品责任不断拓宽,特定群体的保障缺口也日益受到关注,如针对高龄人群推出的老年防癌疾病保险。然而,大部分重疾险仍为具有明显寿险特征的长期储蓄型产品,医疗保障功能较弱,与基本医保的衔接不够密切,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够明确。商业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均为费用补偿型保险,两者具有天然联系,但早期推出的医疗险定位为企业补充保险,福利性大于保障性,保障程度较低,保障范围较窄。其后,高端医疗险的出现将保障范围拓展至私立医院和海外市场;百万医疗险的上市进一步扩展了医疗险的客户群体,保障范围也逐渐拓展至基本医保目录外;随着长期医疗险的问世,消费者长期医疗保障的需求也逐渐得到了回应。

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创新型健康险产品不断涌现。创新型产品主要面向慢病群体、老年群体、罕见病群体等更多“非标”群体,以惠民保、慢病险、特药险等产品为代表。其中,惠民保以其低保费、高保额、低门槛等特点自2020 年以来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惠民保多采用“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保险中介”联合经营模式,具有普惠性质,其低费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政府引导下的高参保率。截至2022 年,惠民保已累计上市408 款,覆盖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50 个城市。③中再寿险:《惠民保的内涵、现状及可持续发展》,2023 年,第7 页。惠民保将保障重点从医保内责任拓展到医保外责任,并嵌入了特定高额药品责任、质子重离子责任等保障项目以及健康咨询、预防筛查等增值服务,较好地衔接了基本医保。但惠民保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免赔额居高不下、目录外赔付偏低、信息披露不完善、参保率难提高等问题,甚至在有些地方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而异化成医疗费用的“二次报销”,制约了其发展。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体系虽逐渐丰富,但险种结构失衡,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尚未与健康管理和药品保障等服务深度融合,难以满足不同群体日益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6 月,我国在售的健康险产品共有6112 款,其中疾病保险2673 款,医疗保险3253 款,相比之下,其他健康保险的产品数量极为有限,护理保险有126 款,失能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分别仅有32 款和28 款。①艾社康(上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2022—2023 多层次医疗保障创新案例集》,2023 年,第15 页。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辅助性便捷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核心业务的开展还相对有限。

综上,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整体发展仍相对滞后,与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明显不适应。商业健康保险之所以处于这种发展窘境,仍在于当前各界对其认识还不到位,对基本医疗保险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偏离了市场发展方向。这导致商业健康保险不仅面临着外部政策支持乏力的困局,也出现了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危机。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险走向普惠全民的同时,为了推动人民健康福祉持续提升,有必要充分调动商业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拓展日益丰厚壮大的民间资源。

四、高质量发展:建立提升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供给质量的长效机制

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提升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高度,以满足公众健康保障需求为导向,优化其外部政策环境,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建立改善商业健康保险供给质量的长效机制。

(一)提升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高度

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公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安排,商业健康保险是对基本医保制度保障能力和覆盖范围的补充、服务的延伸和风险控制的强化,能够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引擎,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保障机制。基于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高度,明确其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职能。

商业健康保险是市场化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明确社会医疗保险边界,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留出空间。②马颖颖:《社会保障公私合作的产生基础及中国的实践》,《社会保障评论》2017 年第3 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这一进程中,要加快促进医疗保险制度走向成熟、走向定型,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同时要开拓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使这一业务得到极大发展,使中高收入阶层能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政府无法也不能替代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在不同保障层次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明确基本医疗保障的边界,有利于避免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与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重合,能够提升公众对补充性医疗保障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平台,让市场主体满足公众在基本医疗保障之上的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

2021 年1 月,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以及医保基金支付的项目和标准、不予支付的范围。③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844 号(医疗体育类152 号)提案答复的函》,2021 年8 月30 日。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的发布迈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基本医保边界,为市场和公众留出清晰合理的预期。当前,代办社会保险性质的大病保险业务并非真正意义的商业健康保险,而具有商业保险属性的惠民保由于政府深度介入也有所异化,亟需明确二者的发展方向,让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保,惠民保则应归属市场。商业健康保险应主动摆脱过于依赖政府、依赖基本医保的发展路径,转向基本医保范围以外的费用保障,满足广泛存在的公众尚未被满足的健康保障需求。例如,探索对特殊疾病药物疗法、高值创新药的风险分担与费用支付机制,覆盖基本医保难以保障的高额治疗和药品费用;加强与医疗救助、基本保险、慈善互助等其他层次保障机制的衔接,形成多渠道支付模式。

(二)优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

优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产业、社会、行业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医保等多方主体的联动能力。

着眼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产业政策、社会政策、行业监管和服务政策,完善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在产业政策方面,不仅要从供给端推进税优型健康险业务的拓展,①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 年7 月4 日发布的《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至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主要险种,增加了产品保障内容,提高了灵活性。也要从需求端用足用好个人所得税政策,形成对企业、家庭和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大健康产业建设,对保险企业参与康养服务、健康管理、新药物与新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经营活动,给予一定的金融扶持和税收减免。在社会政策方面,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保险企业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支持保险业参与经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医保服务体系建设。在行业监管和服务政策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强化健康保险立法与司法监督,加快完善《保险法》《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规章制度,从宏观层面规范健康保险市场发展;促进行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联通、自我治理和规范监管作用,通过规范产品定价、保险条款、服务标准等从微观层面加强对健康保险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

基于现实,商业健康保险还需要不断提升与医疗、医药、基本医保等多方资源的联动能力,着力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业生态。②蔡海清:《商业健康保险的未来发展之路——从支付型向管理型转变》,《中国医疗保险》2021 年第2 期。一是谋求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合理兼顾多方利益,激励与监管并重,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对接,扩充完善医疗资源供给来源和供给方式;强化医疗行为管控,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二是开展与医药企业创新合作,借助医药企业在专病知识、疾病数据、医疗资源、患者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积极谋求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服务能力提升、后台运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寻找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三是深化与基本医保合作共建,在经办基本医保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将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等专业优势引入到公共医疗保障项目,协助医保经办机构实现医保控费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三)强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分工和科技赋能,促使其在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

在优化现有产品结构基础上,积极拓宽产品保障范围。商业健康保险应以满足需求为导向,构建与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相匹配的产品服务体系,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例如,以具有城市定制型特征的惠民保产品为突破口,针对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人群患病结构推出区域性健康保险,持续优化和丰富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为特殊工种设计应对特定健康风险的健康保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保障广度和深度,通过数据共享和技术应用识别健康风险,主动挖掘潜在需求,特别是开发满足当前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特殊群体的健康保险产品。例如,探索建立由政府参与的风险定价机制,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核保规则,提高老年人的可保性;将老年专属保险产品与慢病保险相结合,满足慢病老人的普遍保障需求;在重疾险基础上推出长期医疗险,通过健康管理服务等方式为重病患者化解后续治疗风险。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不仅是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新支点。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我国健康治理的重点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和健康保障意识都在逐步提升,特别是随着中高收入群体这一商业健康保险主力消费群体的崛起,健康管理服务将在未来成为公众健康保障的刚性需求,并成为拉动消费增长和升级的关键环节。从供给端而言,积极的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可以在辅助销售、增加客户黏性等方面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还有助于帮助保险公司控制成本、提高核保效率以及开展产品创新开发。①李峥、万广圣、施毓凤、濮桂萍:《保险业健康管理服务应用调查报告》,阎建军、于莹主编:《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49-52 页。当前,从中央顶层设计到行业执行层面都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有效融合创造了积极的政策环境,未来保险公司应强化科技赋能以及产品服务的差异化定制,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健康管理全周期闭环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共赢。

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促进营销方式优化更新。发挥行业主观能动性、实现行业自发创新转型是提升商业健康保险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根本方式。这就需要保险公司主动调整原有成本结构,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将保费收入更高效地还利于民,加强对于新型保险营销方式和支付方式的研究和投入,同时推动风险识别、产品设计、渠道管理、运营风控等向专业化方向转型。特别是随着保险科技对于健康险行业的全面渗透,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保险”线上服务对营销方式的变革作用,也要对健康险各项业务开展定期的监管评估,对赔付风险进行系统的预警监测,实现在转型变革过程中的稳定、规范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健康险医疗保障商业
医疗保障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健康险改革:让保险姓“保”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国外健康险什么样
聚焦商业健康险
商业健康险“很苦恼”,怎么破?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