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3-12-18管海霞

技术与市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学术

管海霞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11

0 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的载体,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9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获得了阶段性成长。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做强做大,支持规模性出版企业探索协作办刊等模式,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出版资源,打造若干具备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我国科技期刊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而面对当前与日俱增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出版业数字化变革,以及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科技期刊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量呈持续增长势态。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48.05万篇,包括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及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较2020年上升了3.6%;从我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的整体现状来看,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21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61.23万篇,排名世界第1位,但仅3.2万篇(占5.2%)发表于我国科技期刊。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家科技实力和科研产出水平不匹配,仍无法满足我国科研竞争力及中国作者的现实发文需求[1]。

从我国科技论文被引情况看,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2012—2022年(截至2022年10月),中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5 706.99万次,比2021年增加了31.7%,已位居世界第2。但就平均每篇中国国际论文被引情况看,平均每篇中国国际论文被引14.34次,相比2021年已出现了大幅提升,但仍低于14.72次/篇的世界平均水平。

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水平看,根据202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869,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6.5%,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 523次,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9.4%;《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显示共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 584种,其中中文期刊1 268种,中国期刊WJCI指数均值为1.331,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学术影响水平显著提升。

从影响因子排名看,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显示,2021年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35种,比2020年增加了10种。在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中,2021年总被引频次进入该学科领域Q1区的期刊共有21种,比2020年增加3种,影响因子进入Q1区的期刊有108种,比2020年增加了23种,虽然持续增长,按照影响因子进入Q1区的期刊数量排名,中国排在世界第5位,国际显示度仍然不足[2]。

2 我国科技刊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期刊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创新

我国的期刊管理表现为典型的科层管理体制,以“主管—主办—出版”的体制形式展开,其有利于落实期刊管理职责,通过自下而上的请示与自上而下的审核对其科学研究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特性,如经营分散、规模小、人员少、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难以形成“学术资源—编辑出版—市场经营”3方面的合理分工,使得期刊缺乏自主竞争发展的动力[3]。且当前我国期刊审批准入壁垒过高,在技术创新及产业创新领域缺乏增长计划,无法支撑我国新兴科学、优势科学的办刊需求。加之国外出版机构的竞争,使得部分国内科研单位依托国际出版品牌办刊,流失了大量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不仅不利于国内优秀成果的传播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2.2 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但是结构单一,综合性学术期刊较多,专业性科技期刊较少,主办单位及办刊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传媒集团,且办刊人员大多都是事业编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科技期刊集群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但集群规模仍然不大,大多数还只是形式上的整合,大部分的集群期刊依然是各自为政[4]。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可知,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4 963种,中文科技期刊占比88.74%,英文科技期刊占比7.55%,中英文科技期刊占比3.71%,居前5位的科技期刊出版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占总量的一半以上(53.47%),平均每个主管单位管理3.84种科技期刊,每个出版单位拥有期刊的平均数量仅为1.16种,全国仅有9家出版单位出版科技期刊数量超过10种。科技期刊出版地区分布情况明显不均衡,出版单位规模小,期刊资源分散,较难形成产业化发展体系。且目前缺乏规模化、集团化运作的期刊出版机构作为产业领军企业,在人才聚集、传播渠道、市场营收、资本汇聚等各方面均不利于科技期刊整体协调发展。

2.3 媒体融合发展流于形式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发展,科研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期刊出版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发生巨大变革,科技期刊与媒体深度融合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和知识服务变得多样化,正朝向开放科学转型。面对当前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新业态环境,我国科技期刊还准备不足。融媒体大多流于形式或发展参差不齐,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信息服务能力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当前数据平台整体开放水平也较低,大部分期刊没有实行开放获取出版流程及集约化发展路径,难以从开放获取中获得利益,未形成良性生态发展环境。

2.4 科技期刊自主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多依附于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部分期刊在体制内缺少发展动力及造血功能,能够独立经营的甚少。办刊人员普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且缺乏商业经营理念,无法以市场为主导,挖掘自身资源,确定读者对象和发展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当前新媒体的冲击、学术交流多元化的新形势,对期刊学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传统出版社对新兴的出版方式缺乏研究和认识,能胜任新媒体运作及高水平国际性期刊运营的职业编辑少之又少,传统科技期刊转型面临巨大的压力。

3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创新管理机制

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优势学科和优势创新主体,也是当前世界上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应培育更多的优质期刊载体,鼓励更多的优秀成果发表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这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层面,给予期刊管理、运营机制和刊号审批等方面更为灵活、适用的管理机制,以解决期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主导下继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进行转企改制,转型升级,让出版业回归市场;其二,注重增加英文、双语期刊权重,填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期刊品种空白,鼓励高水平学者和一流科研机构参与办刊,加大我国高水平新刊的创办力度,扩大科技期刊总量规模,促进现有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出版规模同步提升;其三,借鉴国际一流出版机构或期刊社的运作模式,紧盯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形势,制定符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能刺激、支撑市场的政策,对接国际出版标准和运营规则,引导我国科技期刊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如通过鼓励我国出版机构海外并购、引导中国非CN号期刊批量回归等途径,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3.2 提升集约化水平

构建协调分工的科技期刊产业链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5]。当前应继续深化期刊体制改革,盘活全国科技期刊存量,优化我国科技期刊布局及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主管、主办单位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各办刊单位跨地区、跨单位、跨学科整合开展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探索期刊内容的集约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办刊模式,通过市场运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期刊集群的运营能力与市场地位,形成规模效益。通过搭建产业交流协同合作平台以及集群知识服务平台,增强期刊的凝聚力,提高知识服务的集约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的数字出版传播,打造集群品牌影响力,进而推动期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3.3 加速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一方面,鼓励并引导我国更多的科技期刊加快数字网络出版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语义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和创新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增强用户黏滞性,并促进期刊群数字融合发展,形成深度融合的科技期刊产业链规模效应;另一方,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借助国际出版机构成熟的出版经验,制订开放获取(OA)相关管理办法,确立开放获取的对象内容、规程、版权归属、服务模式、利益分配机制等政策环境,激发相关单位、机构参与开放获取的积极性,构建开放获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并依托科技期刊产业集群,争取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平台建设,建立规范开放获取运作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集成开放资源。这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强出版单位自身能力建设

3.4.1 激活内生动力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自主发展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科技期刊要想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需转变期刊发展观念,重塑战略定位,增强办刊活性。以创新服务为导向,立足国内、国际2个市场,坚持正确的办刊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了解学科最新动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在自我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包括体制机制、依托单位、学术环境等),不断创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办刊,解决制约期刊发展的瓶颈难题,激活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

3.4.2 充分挖掘办刊资源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要充分利用主管、主办单位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办刊核心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机制,创办特色栏目,提升学术导向性,还可打造学术平台和学术联盟,在内部学术评价中提高期刊的学术评价等级,并建立多元知识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从而不断吸引高水平作者及忠实读者,拓展优质稿源,增强读者黏性,留住专家资源,最终扩大期刊影响力。

3.4.3 强化编辑队伍建设

期刊编辑人员不能只重视编辑技巧的锻炼,更要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者型编辑”,建设高水平编辑人才队伍,才能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需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加编辑学术荣誉,调动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充分利用编辑工作的纽带作用,注重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建设,强化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联系,发挥学术引领和带动作用,突出期刊育人功能,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融入进来。最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要注重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的、多元化、全媒型的数字出版编辑团队,为期刊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3.4.4 提高学术质量

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学术质量是检验期刊实力的关键标准,出版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采用三审一定、同案评议、专家审稿等方式,确保期刊质量。组稿方面,科技期刊始终要以内容质量为中心,紧抓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发文主力军,找准基础研究的选题,抓住热点、难点,迅速作出反应;审稿方面,要重视编委及审稿专家的队伍建设,审稿时注重稿件的创新性和专业性,坚持对科技伦理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强审稿人和作者的交流指导,提高审稿效能;编辑校对方面,要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注重稿件的编校质量,提升期刊品质;出版发行方面,应注重期刊的社会评价,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6]。

3.4.5 加快融媒体发展步伐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应充分担当引领科学创新与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的责任,顺应时代主旋律,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才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7]。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可依靠自身背景或体制机制,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立足自身优势,精准把握办刊定位,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和挖掘能力,构建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类型,最终实现开放获取,向受众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获取渠道,以优秀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吸引学科人才,通过建立动态核心作者库、专家库等,形成稳定的学术圈,以获取最大效益。

4 结束语

我国科技期刊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从内容到知识服务,从订阅制到开放获取,科技期刊逐步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决定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因素较多,离不开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专业人才等各类要素的支撑,须找准问题的症结,以问题为导向逐步解决。

科技期刊要主动担当起推动中国科技期刊整体进步的责任,响应国家战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拓展知识服务内容,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造高品质中国期刊品牌。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