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3-12-18张青
张 青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太原 03000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和高度关注的教养方式,使得青少年成长发展问题逐渐凸显。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阶段,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社会和家庭的殷切希望,以及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都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如果介入不及时,有可能会形成心理疾病和产生严重的不良失范行为。
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介入措施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辅导和特殊机构治疗等。近年来,NGO(1)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缩写,意为非政府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在非政府组织基础上伴生着许多缩写词,如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 NGO)、BINGO——面向商业的非政府组织(business-oriented international NGO)。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服务正在兴起。其中,自然教育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和青睐。家长在尝试了多种改善方式后,也慢慢开始接受自然教育的理念,将青少年送到营地进行体验学习,进而改善其情绪问题。
本文聚焦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介入,融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方法,依托“KY自然教育”双减项目(2)“KY自然教育”双减项目是由山西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与KY户外机构联合组织开展的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校园实践项目。。调查山西省太原市3所中学具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在参与了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后,其在个体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维度上的表现,分析自然教育对改善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前测与后测分析,旨在为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一、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对于青少年情绪问题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根据研究内容,分别给出了不同侧重点的定义。在充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青少年情绪问题指那些并非因智力或健康因素导致的,长期遭受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困扰,因之表现出说谎、厌学、违纪等失范行为,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1]。在我国,青少年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主要为情绪管理失调和认知归因障碍。
1.情绪管理失调
合理的情绪管理包括自我情绪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情绪激励、他人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交往五个要素。任何环节的长期失调都会引起郁闷、低沉、暴躁、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
2.认知归因障碍
认知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2]。青少年的认知归因障碍会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学业水平以及人际关系产生错误的评价,并基于这种评价做出不合理的行为。认知归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使得个体在遇到困境时无法得到正向的反馈和支持,形成错误的归因。
(二)自然教育
近些年,社会和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社会服务机构也在积极地参与。自然教育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场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程内容等优势,被积极地运用到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介入和治疗。美国营地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简称ACA)在1998年提出,自然教育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3]。自然教育充分弥补了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弊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机会。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3所中学具有情绪问题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标准为:1.通过科学量表或学校心理教师评估的具有情绪问题的学生;2.学生及家长自愿参与“KY自然教育”双减项目,并完成至少一个周期的自然教育课程。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29份,回收率为92.14%,其中无效问卷11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8份。
(二)评价工具
1.基本情况。根据3所中学的学生情况由编者自主设计,具体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参加“KY自然教育项目”的次数及满意度、家庭情况、朋辈群体等。
2.情绪量表。采用Antony编制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称DASS-21量表),该量表包含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题项共21个题项[4],量表信度检验α系数大于0.8,问卷信度较好。以一个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课程为节点,对参与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
3.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量表共有10个题项,包含客观支持(被测试者受到的实质支持)、主观支持(被测者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被测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如倾诉、求援、主动参与等)三个维度。量表使用李克特氏7点量表评定法进行评估。量表α系数大于0.8,数值良好。以一个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课程为节点,对参与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利用SPASS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具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在参与自然教育前后,个体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探讨社工通过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思路与路径。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具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118份问卷中,男生68人,女生50人,样本基本呈均匀分布。参加自然教育的学生年龄在12~16岁,其中初一年级的学生占比51.2%,初二年级学生占比35.7%,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占比13.1%。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至少一个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课程,有67.9%的学生参与了两个及以上周期的自然教育。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增长户外知识、强健体魄和休闲娱乐。
(二)参与自然教育前后学生情绪状态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
学生参与“KY自然教育”项目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及社会支持网络的表现变化结果如表1所示,情绪管理方面,抑郁、焦虑和压力的Sig=0.000<0.05,差异显著。社会支持方面,客观支持0.05 目前,我国的自然教育正蓬勃发展,从选址、设计到课程都日趋完善,但是,在运用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时,还会遇到一些困难。 1.自然教育“活动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KY自然教育”项目多是以一日营的形式为主,项目以5次活动为一个周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主题和时间,每次活动开始前进行招募,因此会出现学生参加活动间隔周期长的现象。而在针对具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时,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到介入实务、效果评估,需要一个完整的服务周期和流程,“活动化”的自然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介入效果。 2.课程设置“大众化”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教材,需要因时因地进行课程设计。目前,国内自然教育主要依托营地开展,设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如拥有水资源的营地多开设皮划艇、独木舟课程,自然资源优厚的营地开设动植物探索、观星等课程[5]。虽然每个营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但是,针对特殊需求的课程仍然相对较少,“大众化”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难以实现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目标。 3.自然导师“单一化” 自然导师是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的核心人物,决定了自然教育的目标和使命能否实现。据调查,目前国内科班出身的自然导师不足10%,其他来源于儿童教育、户外运动、攀岩运动等行业[6]。同时,多数自然导师工作年限不长,较为年轻,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上都需要提高。特别是在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上,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巧,很难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参加自然教育前后,青少年情绪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也逐步完善,这就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结合自然教育的优势以及社工在助人自助上的专业方法,本文尝试探讨出具有实践价值的介入路径,以形成系统的介入流程。 1.需求分析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家长和青少年本身很难识别和归纳情绪问题的诱因和类型。在介入之前,要对青少年及其重要的人进行访谈,如青少年的家庭成员、朋辈群体、教师等对其产生情绪影响的人。从行为表述、重要事件、内心感受、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等方面对营员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其分析真实需求。 2.介入过程 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目标设定、制定计划、课程设计、介入实施。 步骤一是目标设定。介入目标为自然教育指明方向,目标的设定要包含营地本身的价值观、针对营员需求的目标以及预期成果三个方面。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指相信自然教育的力量,通过自然教育,完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深度链接。在自我探索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情感能力、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通过营地课程,帮助8~16岁青少年体验户外成长,加深对自然地了解,重新认识自我,缓解情绪问题,这是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核心目标。通过介入,帮助目标营员实现自我正向评价、提升情绪控制力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目的。 步骤二是制定计划。根据目标制定出详细的介入计划,制定计划需要自然导师、营员和营地社工共同完成。首先,要明确介入方法,在不同环节采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其次,要设置介入周期和活动频次,一般来说情绪问题的介入周期不得少于2个月,活动频次每个月为4~8次。 步骤三是课程设计。和普通的营地课程不同,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课程设计要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运用正确的理论支撑,有意识地引导营员正视情绪问题,修正偏差行为,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营员自我探索的意愿,强化自我改变的动力,逐步掌握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7]。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和网络建设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内视观察类和心理回话类课程为主,达到营员接纳自我、感受自我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自己世界的课程目标。提升阶段,采用户外探索类、竞技运动类和野外生存类课程,帮助营员建立自信心,提升抗逆力,掌握关注除你以外更大格局的能力,缓解情绪问题和失范行为。网络建设阶段,主要为了重新构建营员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与家人的沟通,与他人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每个青少年自身的独特性,课程设计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步骤四是介入实施。这是计划的行动阶段,营员要在营地教练和营地社工的带领下完成营地课程。营地教练营主要负责营地资源的链接,根据营员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把握课程节奏,调动营员的参与度,确保课程的推进[8]。营地社工全程跟踪记录,反馈营员的互动情况、行为表现等,配合营地教练在重要时间点设置引导环节,适时调整介入计划,参与督导与监督。 3.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评价,可以使用访谈和后测分析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包括营员、家长、老师及朋辈群体。了解营地活动后,营员的改变和表现。后测分析即再次使用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比前测和后测成绩,判断自然教育是否对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有效。 自然教育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在家庭教育、学校辅导和特殊机构治疗等传统介入方法外,开创以青少年本身体验为核心的、专注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情绪问题介入新方法。四、探讨
(一)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困境
(二)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路径分析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