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的差异化特征及文化价值

2023-12-18骆露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场子秧歌曲调

■骆露

小场子秧歌,俗称闹秧歌,存在于大场子(大秧歌)之中,一般是在大秧歌的表演过程中进行娱乐性的即兴表演,或者大秧歌停顿间歇时进行表演。参演人数体量较小,通常由二人、四人以偶数配对的形式出现,按风格流派,又可以分为文场子、武场子及丑场子等。或每人轮换出场,或跳舞,或打腰鼓,或跑旱船,或对唱。小场子秧歌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大秧歌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立性,在技巧上更加精湛,在情绪上更加活泼、饱满,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小场子秧歌的表演时间一般是大场子秧歌表演停顿间歇或者表演结束后,作为独立穿插节目进行。

小场子秧歌作为闹秧歌舞蹈形式里最基础、最小的舞蹈单元环节,其历史发展渊源长久。它的前身是中国古代陕北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相传小场子秧歌在北宋时期已有其型,原为“阳歌”,寓意为“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小场子秧歌将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糅合了北方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并吸收了同样诞生于劳动生产的农歌、菱歌等艺术形式,形成了早期的秧歌表演形式。秧歌在明初时传入陕北,与“榆林小曲”一样,是民间劳动与区域文化交流的产物。至近代,秧歌已发展为规范的传统歌舞形式,并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民间二小戏(一旦一丑)三小戏(生、旦、丑)发展。可以说,陕北地区的小场子秧歌经过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不断的创造与加工,与早期秧歌与晋鲁豫等其他北方地区秧歌,从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浓厚的陕北地方文化色彩,形成了陕北地区一种标志化艺术品种和文化符号。

秧歌剧是一种剧目类别,是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歌剧。秧歌剧在小场子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戏曲中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秧歌剧作为抗战时期在延安解放区创作的新艺术形式,它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与政治宣传息息相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延安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的号召,投身于工农兵群众之中,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热情向群众学习流行于陕北农村的歌舞形式——秧歌。他们在原有小场子秧歌、大场子秧歌等旧秧歌基础上,熔歌、舞、剧于一炉,创作出“秧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其情节单纯,人物少,道具和化妆便捷,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动员起来》等。甚至由此诞生了“秧歌运动”,这是音乐舞蹈工作者响应毛主席“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号召,向民间艺术学习,为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结晶。

一、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的差异化特征

(一)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在表演形式及内容方面的差异

小场子秧歌在内容方面多表现农作、社会生活,其中以爱情故事为主,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当然,随着新秧歌运动的发展,其表演中也与时俱进地融合了秧歌剧的形式。目前,小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为踢场子,其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夫妻间的逗趣嬉戏。以走、扭、摇、摆、踢、闪、颠、颤、抖、飘等基本功结合表演者的气韵、意境、神采等,向观众传达和宣泄一种情感,是劳动人民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极为质朴的表达。“挎鼓子”为男角,其动作粗犷有力、稳健质朴;“包头”则为女角,其动作则妩媚多姿,轻盈如燕。整体动作需要一系列动作套路来传情达意如“扑花打架”“野鸡钻膀”“金鸡独立”等一系列动作。武场子又叫“硬场子”,表演形式以民间拳术的动作为主,舞姿孔武有力,刚劲干练,配合锣鼓节奏,充满活力;丑场子流传最为广泛,它又称“老人场子”或“顺风场子”,主要由蛮婆、蛮汉扮演,风格、模式与大场子秧歌基本相同,表演动作夸张诙谐。小场子秧歌主要是一种民间口头诙谐艺术的展演,以民歌、秧歌、快板、独白、对白、顺口溜、颠倒歌等多种口头诙谐艺术形式混合展演。如道具舞蹈搬水船的参演者为扮相滑稽的老艄公、傻小子的小艄和文身子扮演的坐船姑娘。老艄公和小艄手里各拿一船桨。展演过程中,艄公们也要通过没有固定模式、套路可依的舞蹈动作去表演如引船、停船、拐弯等,使得表演的场面滑稽、诙谐有气氛。或以贴合当地民情生活的故事,如道具舞中的怕老婆顶灯则是由男角、女角相互配合表演,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妻子惩罚具有赌博恶习的丈夫使其改邪归正,表演顶灯的丈夫需完成妻子发出的各种高难度命令,供人欣赏。从最终旨趣来看,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宣泄情绪,博取众乐。

秧歌剧经过一批专业音乐舞蹈工作者的改造,在表演形式上形成了从广场舞的表演形态向歌舞剧表演形态的巨大转变。与传统的小场子秧歌对比,它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的特征。秧歌剧在吸取戏剧、音乐、诗歌、快板、舞蹈等艺术形式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诞生出这种极具特色、戏剧化的中国歌舞。秧歌剧和小场子秧歌并不是毫无相干,准确地说它是对陕北旧秧歌中小场子秧歌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小场秧歌里面的即兴表演类似于小品,那么秧歌剧就是有完整的因果、人物、事件、矛盾冲突、高潮和结局的舞蹈短剧。区别于一般的歌舞剧,它更贴近百姓生活、更为自由活泼。它的出现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征,反映了当时陕北人民的生活风貌,如其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就充分反映了抗战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自力更生生产劳动和扫盲运动等历史。其中特别以《兄妹开荒》为例,这部作品尤为鲜明地体现了秧歌剧对传统秧歌文艺功能的创造性转化。秧歌剧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既摒弃了旧秧歌中过时、低俗的一些不良内容,又积极提出旧秧歌表现形式简单活泼,对于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的工农群众有更强的吸引力。秧歌剧在剧情内容和表演形式中,表现出了在党的带领下,陕北人民投身于革命生产和社会主义道路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音乐曲调方面的差异

小场子秧歌所采用的歌曲主要是陕北民间歌谣和特色地方小调,其中所有的唱、说白都用的是陕北地方“官话”,唱词通俗易懂,句子简短押韵,用方言土语来表达贴近生活的内容,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唱出来,极具感染力和共情性。尤其是陕北人民虽地处沟壑纵横的高原,地理环境并没有种植优势,却不惧自然挑战,天性中就多了一种乐天的幽默。那些打情骂俏、说唱押韵包含劳动人民智慧的语言,使得秧歌更具有了一种欢快、热烈、喜庆的气氛。以踢场子为例,其音乐伴奏包括打击乐和唢呐两部分。作为陕北秧歌常用的乐器,唢呐的常用曲牌有【大摆队】【下江南】【大开门】【刘海戏莺莺】【无事出东门】等;打击乐谱为【单槌子】【七槌子】【连七槌】【凤凰三点头】等。小场子秧歌作为陕北传统秧歌的一种呈现形式,其音乐曲调形式很单一,分为唱腔和器乐两个部分。器乐分为武场和文场,伴奏的乐器以锣鼓、唢呐,配以四胡、管子等乐器。曲调多为传统民乐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配以七言四句体歌词。乐句前有两小节的打击乐过门,第四乐句后秧歌队成员加唱两小节“咦嗨咦嗨”虚字托腔,然后集体重复再唱第四句烘托气氛,紧接有几小节的打击乐和唢呐音乐伴奏后,再唱下一首秧歌。也有部分小场子秧歌,四个乐句一口气唱完;有的为了表演内容的需要,加进数句叠句子即垛板形式来演唱,以达到故事情节的相对完整。秧歌调因其结构短小、朗朗上口、节奏清晰,舞蹈的动律性较强。

秧歌剧的音乐大都采用郿鄂戏的曲调,最常选用的有戏秋千、五更调、月调、十里堆等,依据演出时剧情的需要,表现不同的情绪要选用不同的曲调,表现欢快的情绪时常用如花岗调、戏秋千、十里堆等,表达悲痛的情绪时用五更、闪电桥、哭道情等唱词,这些唱词通常采用通俗化的诗词,歌词质朴、生动活泼具有艺术感染力,还吸收了“信天游”韵脚多变的特点,采用上下句押韵的形式。用律动的舞蹈动作与唱词完美配合并配以完整的故事。新秧歌剧运动之后,对剧目内容和传统秧歌唱腔曲调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扩展和改造。在沿用传统秧歌经典曲调风格性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粗鄙的曲调,并借鉴和融合了民歌与地方小戏的曲调来进一步完善及增强秧歌剧的音乐表现力。在经典的新秧歌剧目《兄妹开荒》诞生之前,以《推小车》和《赶毛驴》为代表的新秧歌短剧就是以陕北传统民间叙事小调为基础进行了“旧瓶装新酒”式的内容创新。以鲁艺秧歌队创作的《拥军花鼓》为例,它是保留民歌《打黄羊》曲调,填上表现拥军爱民、军民鱼水的新词。新秧歌剧具有里程碑一般的代表作《兄妹开荒》是秧歌剧创新发展的标志,它去掉“伞头”领唱和众人接唱的传统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两人对唱的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民众喜欢。音乐部分借鉴了地方戏曲眉户中的旋律,如《六月花》的旋律,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造,使得节奏更加轻快,曲调悠扬,减少了原曲的重复性而提高了曲目的欣赏性。

二、小场子秧歌与秧歌剧的文化价值

小场子秧歌作为最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展现的是陕北人民渴望幸福生活、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生活观,反映了百姓对于封建礼教的抗争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存信念。舞蹈作为区域文化最集中和富有表现形式的载体,小场子秧歌首先反映当地群众许愿祈福的民俗,比如对于北方劳动人民来说祈雨祈福春耕的一些特殊祭祀舞蹈如龙王舞,便被闹秧歌所吸收。其次,小场子秧歌反映当地群众传统礼仪文化,秧歌在表演内容、服饰和音乐上都是百姓最直接生活风貌和文化习俗的体现。如小场子秧歌中对于陕北婚嫁文化、耕作文化的直接复演就给观众展示了这种生活文化。第三,小场子秧歌融汇了当地民间舞蹈。秧歌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在广泛的区域文化中与其他优秀传统舞蹈相交流结合。陕北秧歌便吸收了南方菱歌、山西晋剧、北方二人转等舞蹈形式,在表演形式上充满感染力。第四,小场子秧歌充分反映了当地民间音乐与曲调。小场子秧歌在音乐形式上,结构短小,朗朗上口,节奏清晰,并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可以说,小场子秧歌的动作、气韵以及造型等各个方面都反映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对于分析陕北地区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小场子秧歌的动作、气韵以及造型对于其他舞蹈的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小场秧歌对于人们健身娱乐也大有益处。秧歌剧作为传统秧歌中的创新表演形式,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丰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陕北秧歌剧联通着人民群众的审美,从人物形象、曲调等方面所做的革新对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将话剧元素引入民间传统歌舞活动中的创新举措为陕北秧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陕北秧歌剧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化色彩,将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能力。对于歌舞剧创作过程中将戏剧与歌舞内容的协调结合提供了学习的案例,为新的作品的创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猜你喜欢

场子秧歌曲调
Wake up, Bunny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每个人都是自我经历的囚徒
不参与的无知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