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优势资源禀赋 发展特色乡村产业

2023-12-17李小光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李小光/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近年来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农业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高质高效,培育特色产业

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振兴。坞坵村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以“金稻穗”行动支部为载体,倾力打造“禾美坞坵”党建服务品牌,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工作格局。专业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问题。村“两委”负责争取政策支持和协调各方关系,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前期服务,农户负责种养等中期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坚强引领和党员干部积极实践探索,坞坵稻米基地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级(坞坵)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水稻和小麦高产增效创建省级A级万亩示范片、苏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坞坵大米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特色化经营,形成高效模式。坞坵村作为传统的农业大村,积极探索集体合作农场发展新模式,全村农地全部由合作农场统一经营,划定10个区块,通过公开竞聘管理队伍,实施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经营。合作社在市、镇两级支持下,统一品种、种植、植保、技培、收购和销售等各环节,逐步实现了品种优良化以及种植规模化。2022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249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619万元,占总收入的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同比增长5.5%。

生态化生产,实现良性循环。2016年,坞坵合作农场与苏州市农科院联合建立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核心面积达206亩。积极开展“水稻+N”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探索稻鸭、稻(龙)虾、稻(青)蛙等“一田多获、一水多用”的种养共作模式,亩均效益达3000元。2019年,新增“稻+淡水澳龙”“稻+中华鳖”“水稻+N”生态综合种养面积268亩,每亩土地增收5000余元。实现了“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给坞坵村带来了“1+1>2”的生态效益。2020年,常熟市尚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项目入驻坞坵村,双方合作开展“稻田+猪”的生态养猪项目,改良土壤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环境良性循环。

品牌化拓展,延长产业链条。坞坵村积极培育“坞坵”“白禾”等农产品品牌,以有机稻米为核心,拓展健康功能大米、富硒大米等多元品牌,销售至常熟以及苏州市区,不断增强市场影响力。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结对合作,加强技术支撑和产业创新,把科技农业、智慧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通过对大米进行深加工以及市场化、品牌化的开发运作。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2022年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1200万元,盈利250万元。

找准短板,挖掘发展潜力

品牌建设亟须加强。苏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同一区域内同类农产品品牌多且相似程度高,消费者易混淆,难以形成消费黏性,品牌价值不高、品牌影响力有限。坞坵村虽然打造了“坞坵”和“白禾”两个大米品牌,但每公斤售价仅8元左右,且销售范围局限在苏州地区,市场议价能力较弱,品牌推广能力不强。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以常熟坞坵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以自主经营为主,产业地域特色发挥有限,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多功能产业挖掘不够,农文旅项目的延伸还不充分。

农业专业型人才缺乏。统计显示,坞坵村从事农业特色产业的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10%,初中学历占比6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30%;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当地劳动力中,55岁以上的占比30%以上。

补强弱项,提高发展质效

注重产业特色化与品牌化发展。一是注重品牌打造。依托坞坵村现有的先进粮食深加工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互惠,打造以粮食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互助联盟,持续做大“坞坵”“白禾”地域品牌。同时加强品牌监管,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二是加强农业品牌营销。深挖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农业品牌营销。讲好品牌的文化故事,做好地理标志和原产地标识保护工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各类农博会、农交会,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创新特色化农产品经营方式。通过抖音、微信等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电商平台开户、网店设计、产品宣传发布、品牌建设培训等。

加强科技支撑,促进三产融合。一是加强技术推广运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等领域。加快数字赋能。全面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延长产业链条。鼓励经营主体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提升价值链水平。二是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资源,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与教育、旅游、康养等领域相结合。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非农资本等投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三是深化农旅融合。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农耕类景观和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提高产业发展质效。一是促进本土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建立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形成市、镇、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分级管理的农村本土人才管理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引才下乡、论坛展会等形式,鼓励懂技术、善于经营的人才回乡创业。二是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涉农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引入优秀农业专业毕业生。三是培育乡村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外出培训、现场培训和线上学习等方式,重点培养经营管理带头人才。结合乡村产业、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聚焦农业新设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加大各类培训力度。□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