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措施的探究
2023-12-17高振宇
高振宇
山西国际电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22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为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多数国有企业开始了对强化财务内控的探索与实践。虽然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及配套指引等系列政策条例,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整体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内控起步较晚,制度制定、实践操作等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以国家政策条例为指引加快财务内控改革脚步已刻不容缓。
一、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特点及意义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专业性及规范化等特点。其科学性表现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企业通过有效的财务内控获得准确、全面而客观的财务、业务信息,以此作为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降低决策的盲目性。其全面性强调全员、全流程及全方位控制,要求对内部进行全面渗透,通过对各项管理活动全流程不同环节的把控,确保财务的稳定性。其专业性对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企业需求变化动态更新已有知识、技能。其规范化表现在流程及操作方面,财务内控建立在业务基础上,需要企业以业财深度融合为抓手对已有业财流程进行再造,实施合规操作,以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对国有财产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威胁,同时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国有企业运营关系到整个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其实施并强化财务内控,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与能力提升的需要。财务内控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国有资产、国家财政资金及其他企业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避免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经济损耗,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财务内控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日渐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并细化财务会计人员职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贯彻落实。此外,国有企业是企业改革的先行者,以财务内控为依托推动企业财务转型与改革升级,能够为民营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进而加速民营企业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薄弱
1.缺乏对财务内控的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走向了集约化、规模化及数智化的发展道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调控状态,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对国家政府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其自主经营性不强。再加上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企业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内控思想环境,具体表现为缺乏对财务内控的重视。有的企业领导将财务职能简单定义为记账、算账与核算,忽略了财务在内控方面监督、审查职能的体现,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受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面临收官,而企业改革速度也在持续加快,倘若思想变革跟不上市场变化,就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2.内控主体不明确
大多数国有企业为集团型企业,组织管理层级较多。根据不同层级对企业内控主体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董监会、股东会等为主的决策治理层;二是以各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层;三是以职工为主的执行层。国有企业要实现对财务内控的有效强化,需要明确决策治理层及管理层这两个层次的内控主体,并根据职能需求进行合理的权责划分,构建相互制约、相互协助的组织架构。然而,金字塔式组织模式下,企业权力高度集中,董监会、股东会及各职能部门权责界限模糊,未做到不相容岗位职责相分离。
(二)风险评估不到位
1.财务内控风险点设置不齐
目前,有不少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控风险点设置不齐的问题,导致评估人员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出现风险评估遗漏情况。以投资风险为例,投资前中后不同阶段均有一定的风险,且投资收益容易受市场、经济、政策及自然等环境变化影响,有的企业在设置投资风险点时,并不重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论证,导致实际成本支出与投资收益差异巨大。
2.评估有效性缺失
从企业实际风险评估结果来看,风险评估有效性有所缺失。例如,TT企业以基站配套设置、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及运维等为主营业务,该企业针对风险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内控风险防控机制,且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由审计部门承担风险评估工作。但是,该企业对于新的业务并未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计划,再加上事后控制倾向性严重,实际风险评估不足,其结果不能满足企业决策需要,形成了重大的风险隐患。
(三)控制活动成效低
1.业财深度融合不足
新会计准则转变了原有的核算方式,对会计科目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此情况下,传统财务内控模式已不再满足现代企业内控需求,企业需要加速财务转型,以业财一体化为基础更新财务内控模式。但是,多数国有企业业财深度融合不足,财务部门仅关注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业务部门仅强调了业绩的提升,忽略了内控管理。由此,财务部门难以为业务活动提供高效服务。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员缺乏对业财融合及财务内控的科学认知。
2.审批权责存在交叉现象
国有企业运营中对国有资产、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不可避免,为保证资产、资金安全完整,企业需要设置严格的审批程序,以免出现违规使用或闲置浪费情况。然而,就权责划分而言,国有企业多有审批权责交叉的问题。仍然以上述TT企业为例,该企业对审批权限的梳理不够,造成同一经济业务有多个人员授权审批,而部分经济业务也未经过逐层审批程序。
(四)内部监督不到位
1.内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内审部门承担主要的内部监督职能,不可与内控部门混为一谈,在具体财务内控中应保持其职能的独立性。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审部门,但该部门却由多个内控主体共同管理,在此条件下,该部门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监督职能。而部分企业则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年报审查不严,难以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2.缺少有效内审资料
内审资料是企业内审监督的重要凭证,资料不全容易降低其工作质量。但从国有企业内审自查情况来看,缺少有效内审资料问题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内审资料反映的只是内审过程,并没有实际效用;二是未能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呈递内审资料;三是在自身难以实现全面审计的情况下,不能及时与外部组织机构合作完成审计稽核工作,导致内审记录不全。
(五)信息与沟通效果不佳
1.信息共享率较低
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过于习惯传统管理模式,对信息共享并不重视,造成信息共享率较低。纵向沟通方面,基层单位无法及时将当前经营管理及内控信息反馈给企业上层,而企业上层向基层单位传达企业战略规划、内控制度等重要信息所需时间较长。横向沟通方面,各部门各司其职,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对于财务内控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2.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传统管理思想影响下,部分国有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不足,缺少具体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未能从思想、组织架构、制度、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整体信息化程度不够,使内部沟通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支撑。
三、国有企业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控环境建设
1.渗透内控思想
企业决策治理层应认识到财务的监督、审查职能,并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财务内控,始终将树立、巩固内控意识放在财务内控工作首位,坚持将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求管理层多场合、多角度、多形式反复强调财务内控的价值,深化全员内控理念,使其了解到企业财务内控的意义,鼓励其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2.优化内控组织结构
财务内控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权威的组织保障,企业应当基于对集权与授权关系的平衡,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合理划分内控管理权责,适当下沉财务职能,推动各管理层级、各职能部门相互制衡、相互协作,从而实现对现行内控组织结构的优化。
(二)加强风险评估
1.明确财务内控风险点
国有企业规模及业务体量相对较大,风险范围覆盖较广且涉及金额巨大,因此,国有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必须要明确财务内控风险点,识别、评估一般风险和重点领域风险,进而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以资产风险为例,资产从采购、管理、使用、维修到处置等各阶段存在风险,对资产风险进行评估,可根据资产管理不同阶段确定其财务内控风险点。
2.提高财务风险评估有效性
外部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如市场价格变化、经济政策变动、行业转型升级等,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而内部财务风险不单只存在于财务活动中,也涉及到了其他管理层次。对此,国有企业应当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提高财务风险评估有效性。首先,由专业风控部门负责统筹、引导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及风险评估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配备高素质风险防控人才,结合已有业财资料从内外两方面展开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最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由该系统根据已评估的风险等级作出异常预警提示,从而将企业风险管控前移,以规避潜在财务风险。
(三)强化控制活动成效
1.推动业财深度融合
业财融合是企业强化财务内控、促进财务转型的基本条件,国有企业有必要推动业财深度融合,以凸显财务内控效果。以成本预算为例,引入精细化成本理念,前期业务部门结合往期业务支出情况测算当前预算期的成本支出,编制业务成本预算,财务部门审核相关方案,并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初步修订,交于决策治理层进行再次审核、修订。中期财务部门监督业务部门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上报、处理超预算事项。事后财务部门进行必要的业务预算分析,挖掘引起业务中出现超预算现象的根本原因,给出可行性的业务预算支出安排意见或建议。
2.规范审批流程
保持审批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合规管理局面,对强化财务内控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以固定资产采购为例,由资产使用部门发起采购申请,按照资产价值进行审批,对于价值量较小的资产,直接交于部门经理或分管领导审批后制定采购计划,并对采购计划合理性、可行性进行验证。采购完成后,核查采购过程中产生的会计凭证。
(四)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1.充分落实日常监督工作
为推动内部监督常态化发展,国有企业有必要充分落实日常监督工作。监督过程中,由财务部门联合审计部门对已建立的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常规检查,通过内部沟通获得有效的内控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比财务账面及实际资产、资金及其他资源等使用情况,了解内控制度、方法、手段、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具日常监督报告,以揭示当前的内控缺陷。
2.实施专项监督
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保证内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专项监督主要针对重要财务内控风险点展开,比如,对企业决策治理层变动、业务流程调整、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等,进行针对性监督检查。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多发领域进行专项监督,如资金审批、资产采购等。为确保专项监督执行得当,企业还应当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相应审计报告。
(五)促进信息沟通
1.优化业财流程
信息共享是企业内部沟通的重要条件,其及时性、有效性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沟通质量,关系到财务内控效果的强化。业财两部门独立运行是阻碍内部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对此,企业有必要对业财流程进行优化。一方面,改善已有信息沟通机制,畅通业财沟通渠道,为业财两部门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进驻业务前端了解实际业务情况,为其提供必要服务,同时要求业务人员就资产、资金异常使用问题与财务人员进行及时沟通。
2.深入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数智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趋势,财务领域作为数据信息密集型领域,也必然要实现改革。信息化是数智化的基础,国有企业需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以推动财务改革,并以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支撑促进内部交流。建设规划不到位、会计科目不统一、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安全难保障、信息化人才欠缺等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企业应从这些问题出发完善已有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财务内控中存在的内控环境薄弱、风险评估不到位、控制活动成效低、内部监督不足、信息与沟通效果不佳等问题,国有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内控相关政策条例,夯实思想环境基础,健全已有风险评估体系,优化控制方法、手段及流程,加强内部监督,同时调整业财流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并紧抓数智化发展机遇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内控要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与水平提升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