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精神伟力 繁荣文化建设 为北大荒“二次创业”铸魂赋能

2023-12-17董路杨轶高跃辉陈志新宫萍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二次创业北大荒知青

董路 杨轶 高跃辉 陈志新 宫萍(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一、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灵魂和载体

(一)精神的逻辑范畴

精神力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主要指人的主体认知、思想行为及一般心理状况,也包括精神面貌、精神负担、精神追求等。

本文所讨论的精神,不仅包括精神活力与意志品质,还延伸为理想目标和追求、思想方法和运用、道德规范和自觉、人格胸襟和塑造、道德情感与表达等。

精神的作用不可或缺,它是形成思想力量的坚强纽带,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不竭力量,是战胜各类艰难考验、在困境中奋进的坚定保证。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精神意志更是决定了生命轨迹和人生成败。人有精神才会有动力,人有精神才会有支柱,人有精神才会有信念,人有精神才会有追求,人有精神才会有成功的可能。精神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视野,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更是一种力量。

(二)北大荒人的群体成为北大荒文化的载体

精神的主体是人,北大荒精神的主体,必然是北大荒人。北大荒人的群体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1958年,近十万复转官兵在王震将军亲自率领下向荒原进军,谱写了开发北大荒的恢弘篇章,随后,一批曾被错划的“右派分子”也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作出特殊贡献。

2.从1955-1959年,有五万多名的科技人员、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十多万各地的支边青年,共同举起了垦荒大旗,为北大荒挥洒着智慧和汗水,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的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

3.从1968-1976年,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哈尔滨等全国五十四万大中型都市的广大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召唤,怀惴着青春的抱负来到北大荒,这也是从北大荒发展至今,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文化水平最高、组织和机动性最强的一股力量。

4.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人的范畴更宽更广。不仅包括前赴后继建设北大荒人及他们的后代,还包括后期从全国各省市来北大荒定居、生活、创业、工作的各类精尖人才,这些人可称之为新北大荒人。

正因北大荒人组成的历史特殊性、移民性及多样性,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如军旅文化、地域文化、知青文化及后期的现代农业文化等。同时,这些文化特质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成为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与灵魂。

(三)北大荒群体文化浇灌着绚丽的北大荒精神之花

在北大荒人的组成中,由复转官兵带来的军旅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基础,成为北大荒文化的深层底蕴。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家丁玲、艾青、聂绀弩、吴祖光、丁聪等,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及智慧极大地充实了北大荒的文化事业。如丁玲的《杜晚香》 《初到密山》 《牛棚小品》,聂绀弩的《北荒草》等文学作品,李凖的《老兵新传》更是成功地刻画了早期复转军人形象——老战。而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诗篇《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至今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王震将军还亲自参加了话剧《北大荒人》的研讨,写信鼓励《永不放下枪》的诗歌作者徐先国,他对北大荒文化事业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扶植,人们始终无法忘却。正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下,造就了北大荒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涌现出大量的文化精品力作。而这些作品又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开拓创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已在北大荒的土壤上扎根开花,在第二代、第三代和新时期的北大荒人这里结果。而老一辈诗人、作家、画家、艺术家为北大荒文化所付出的心血、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永放光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现代化大农业文化正逐步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代表北大荒文化的新生力量。北大荒精神的根源追溯在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化,发展也受益于文化。同时,北大荒文化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反映出了北大荒精神的特点,是北大荒人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共同产物。

二、北大荒文化体现北大荒人的精神风貌,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和底蕴

(一)北大荒文化展现着北大荒人群体的精神风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ustarJung,1875—1961)曾说:“所有社会历史文化都积淀为灵魂。并非歌德成就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成就了歌德。”中国知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的“累积”,渐渐积淀成为的“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正是中国人的共同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生存方式。

由此可推,北大荒文化所展现的恰恰是北大荒人群体的精神风貌,是北大荒精神价值、北大荒人的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三方面叠加的产物。北大荒文化是以中华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为根基的多元文化的一种融合。北大荒文化所体现的是北大荒人的集体人格,除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高度凝练的十六字北大荒精神以外,还能够总结出更多的内容,如:勤奋、拼搏、朴实、自信、诚恳、忠厚、友善、坚韧、守信、忍耐、自信、好学、实干、吃苦、热情、时尚、奋进、快乐、自豪、充实、求真、助人等,这个词汇清单甚至还能够无限延长。

(二)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底蕴是北大荒精神

1.光荣的军旅文化——北大荒精神的坚强底色

北大荒人来自五湖四海,北大荒文化自然汇集和凝聚着四面八方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的特点。而大批的复转官兵则将军旅精神融入黑土文化中,开创了军垦精神。军旅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晁楣创作的版画《第一道脚印》,作品表现的是在凛冽的寒风和暴雪中,踏察队员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在荒原中艰难地行进,队员回首点烟的动作更传达出这些英雄们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这件作品显示出画家善于通过版画创作感受生活、捕捉人物形象的深厚功力,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北大荒人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

在北大荒文化的构成中,军旅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北大荒精神的坚强底色。在以后出现的知青文化、移民文化、现代大农业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军旅文化的影响。如稻田画的设计,许多都是以复转官兵开发荒原为题。一批又一批复转官兵像播种机一样,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播撒在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上,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北大荒精神,并赋予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内涵。十万复转官兵,不但是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北大荒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多彩的知青文化——北大荒精神的绚丽身姿

20世纪40、50年代大批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形成了北大荒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60、70年代五十四万城市知青到北大荒,使北大荒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多彩的知青文化,为北大荒精神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知青中的佼佼者,现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1969年从北京下乡到二龙山农场。他把知青比作桥梁,在《桥的联想》一文中这样写到:“是的,辉煌的也许处于桥的两端,是为人民打下江山的前辈和完成现代化的后代。但我们能把国家与民族如此不同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可以向祖国母亲说,我们尽力了……支撑中华腾飞的桥梁有许多,知青只是其中的一座。我为能成为这座桥的一分子感到心安、感到满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青运动是历史上一次罕见的、独有的、大规模文化移植运动,五十四万知青从城市涌入北大荒的千里沃野,他们潜移默化地为北大荒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城市的文化和文明。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服饰文化。每一次知青从城市中探亲回来,都会带来城市最流行的服装样式,成为农场职工,特别是青少年竞相效仿的对象。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习俗文化。他们文雅的言谈举止、装饰摆设影响了本地人,一些城市流行的生活习俗也在农场流行起来。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许多北京知青担任老师,所以他们教出的孩子也多少带着“京味”。

知青们为北大荒带来了娱乐文化。知青中大量各类文艺人才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农场多年的沉寂,每个连队都有文艺演出队,经常进行文艺汇演,八个样板戏、乃至更高档的《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都难不倒他们;知青的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常常打遍周边无敌手;当时的《兵团战士报》也成为新闻报道员、文艺爱好者成长的摇篮,各农场的广播站、板报、墙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知青作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打开了处于偏远的北大荒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他们的思想解放,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知青文化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萌生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青春的美好时光将知青文化渲染得无比瑰丽,也为北大荒精神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与北大荒的其他文化形态有明显不同的是,知青文化虽然孕育和植根于北大荒,但大规模的发展却是在知青离开之后,其拓展和壮大与北大荒事业发展相同步,且越来越形成更紧密的联系,成为北大荒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丰富的移民文化——北大荒精神的多彩音符

北大荒移民文化包括北大荒的文化名人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先进人才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发展。北大荒的移民文化是团队的文化,如青年垦荒队。垦荒队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曾深深激励着全国青年,影响整整一代人。当年,以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组成先遣队,挺进北大荒东北部深处的萝北荒原,深深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来时,那里一片荒芜,他们离开时,那里一派丰收盛景。

移民的迁徙过程也是文化的流动过程。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伴随着文化的流动,并对迁入地的文化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闯关东”到北大荒的移民,就是中原文化从中原地带向东北地区一次大规模的流动。所以,在北大荒的移民文化中,齐鲁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同时,在1500名“右派分子”蒙受冤屈、命运坎坷的时候,北大荒张开臂膀,把他们揽入怀中,在王震将军的保护下,这些共和国最优秀的文化人才,投身于北大荒的建设中,并为北大荒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北大荒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独特魅力,并在北大荒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也是文化的流动。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移民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最终融合在一起,在继承中扬弃,在创新中发展,显示出北大荒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丰富内涵,北大荒因文化流动而撞击交汇,因文化流动而竞相争优,因文化流动而绚丽多彩,因文化流动而演绎神奇!移民文化成为北大荒精神的多彩音符,为北大荒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

4.壮美的现代化大农业文化——北大荒精神的时代画卷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随着转业官兵的渐渐老去和城市知青的返城,北大荒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的建设责无旁贷地落在传承北大荒事业的后来者身上,这些人接触了现代化大农业、大机械,他们掌握了先进农业和农机知识,文化程度也更高。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文化吸纳了军旅文化的豪放、知青文化的活力、移民文化的多元和黑土文化的坚韧,形成了具有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和垦区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为北大荒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文化与以往其他文化具有明显的不同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企业性。大农业需要大企业、大基地、大产业。需要大文化,构建成凝聚力极强的北大荒集团的“三大一航母”。

北大荒的企业文化由来已久。在八五二农场开发的历史上,流传着艾青为北大荒白酒设计商标的故事:农场开发初期,为解决转业官兵喝酒御寒问题,酒坊的师傅用玉米等粮食酿造出白酒后,黄振荣场长发现酒瓶上缺少商标,就请来了在示范林场劳动的大诗人艾青设计白酒商标。艾青被农场秋收的景象所感动,很快设计出商标——天空背景采用蓝色衬托,图中标有“北大荒60度白酒”字样,整体勾画出北大荒转业官兵喜获丰收的景象。现在北大荒酿酒集团的“北大荒60度”还在用这个商标。

如今,北大荒集团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旗下拥有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打造了米、面、油、乳、肉、薯、种等支柱产业,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价值达到2018.59亿元。

(2)开放性。开放是一种姿态,一种思维,一种气度,是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开放需要胆识,需要魄力,需要吐故纳新的大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大智慧。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北大荒正是凭借着这种胸怀和智慧,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吸纳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目前,北大荒集团的“二次创业”也是开放性的具体体现,它以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全面建成农业领域航母和新型国际粮商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业为切入点,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推进观念、机制、技术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资产,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营规模、质量、效益的大飞跃,同时引领带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好维护农民利益,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撑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3)整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体化发展,二是协调性发展。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农业看作一个整体的大系统,并且不断丰富它的内涵,拓展它的外延。协调性发展即跳出狭义的种养殖业的框架,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以经营能力的强化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4)集约性。集约性首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并进入了信息化农业、数字化农业的新阶段。再就是实现了管理和人才的集约化。通过以农业社会化服务输出“北大荒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通过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到提升全产业链经营和综合生产能力再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创新、控制、影响力,打造国际粮商,掌控粮食安全主动权。

因此,北大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文化发扬和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也延续了红色文化基因。文化的作用力催生和丰富了北大荒精神,同时,精神的作用又促进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随之,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的内涵,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底蕴是北大荒精神。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北大荒文化的根本,唯有发展和不断丰富这一本质规律,才能使北大荒文化立于不败之地,万古流芳。

三、弘扬精神伟力,繁荣文化建设,不断创造粮食增产、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奇迹

北大荒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激励人们奋斗不息的一笔永恒的财富。北大荒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历史才会衍生出文化,而文化正是精神的底色。因此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正是北大荒精神的源头所在。

北大荒文化永远代表北大荒进步文明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自力更生”体现的是不等不靠,充分调动个体力量,把国家任务方针放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重新振作起来,把国家大事做好。“艰苦创业”体现的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顽强斗争的精神。“勇于开拓”体现的是一种视野和不断进取的勇气与魄力。能够持续求新求变,在企业转型中改造自身、继续自主创新,实现新超越的豪迈斗志。“甘于奉献”体现的是不计个人得失,视祖国利益和需要高于一切,承担责任、刻苦实干、淡泊名利、廉洁自守的道德精神。

北大荒文化是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文化为重点、以群众文化为依托,融军旅文化、知青文化、边疆文化于一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这种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已经深深熔铸在北大荒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北大荒精神的生命力就越强大。2023年6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在农垦和地方组织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为进一步发挥农垦产业联盟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凝聚合力。这就更需要发挥精神铸魂和文化赋能的作用。对于北大荒集团而言,这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跋涉,也是一次新的拓荒和创业。集团要以高度的精神认同,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为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新动能。

北大荒的“二次创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的具体行动,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是垦区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后推进经营管理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北大荒“二次创业”必须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弘扬北大荒精神五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9月6-8日,在黑龙江省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北大荒走好“二次创业”新征程的行动指南。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全力以赴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既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北大荒人民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坚持不懈地弘扬北大荒精神是垦区、全省乃至全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个重要实践和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弘扬北大荒精神,把北大荒精神熔铸到思想和行动中去,使之成为凝聚和激励北大荒人为完成“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和实现“二次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二次创业北大荒知青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北京到北大荒
难忘知青岁月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