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红星湖清淤工程治理的实践
2023-12-16聂梦丽
聂梦丽,钟 沛,张 冉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2)
0 引言
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湖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清淤考虑的是对行洪的影响,水环境治理工程从对环境的污染角度分析,通过底泥采样,分析不同区域底泥污染程度,确定清淤深度和范围。常见湖泊清淤方式包括水力冲挖、环保疏浚(绞吸式挖泥船)、水力冲挖+环保疏浚3种方案[1]。红星湖周边截污不全,污水提升泵站设计流量不足,导致湖区淤积严重。本文以红星湖底泥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湖泊清淤技术。
1 工程概况
红星湖位于大冶市中心城区,属于大冶市的城市内湖,湖面面积约64.64 hm2,平均水深约2.0 m,目标水质为地表水Ⅲ类,主要来水水源为流域内地表径流补水和尹家湖取水泵站补水。红星湖周边主要为居民区,湖泊以北区域排水体制为分流制,以西和以东区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因为存在部分污水直排和合流制溢流污染,超出了红星湖环境容量,湖体水质污染物浓度较高,一直处于劣于地表水Ⅴ类水平。
由于红星湖周边截污不完全,污水提升泵站设计流量不足等原因,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湖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沉入湖泊底部,在各种微生物、细菌的作用下,逐渐腐化造成底泥淤积。而在雨季或径流量较大的时候,淤积的底泥被水流扰动,再悬浮释放出大量污染物质,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2]。
2 底泥特性及污染评价
2.1 底泥特性
参考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水利厅联合印发的《湖泊入湖排口及底泥清淤调查技术指南》,针对红星湖污染物分布特点、性质不同,选定底泥检测指标。采用柱状取样方式至原泥层。底泥采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底泥点位分布图
图2 部分底泥采样照片
2.2 污染评价
(1)底泥氮磷评价
表1 红星湖底泥结果检测结果分析表
参照湖北省《湖泊入湖排口及底泥清淤调查技术指南》判定红星湖底泥氮磷污染程度。10个点位中1#、2#、3#、4#、5#、新1#、新2#和新4#点位上层底泥全氮含量均为重度污染,6#和新3#点位全氮指标接近重度污染。除新3#点位总磷为中度污染外,其余点位总磷都为重度污染,且污染深度基本达到1 m左右,其中5#和6#点位总磷污染相对较轻,只有上层底泥为重度污染。
(2)底泥重金属评价
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红星湖底泥重金属进行分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适用于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底泥的评价。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表达式如下:
通过对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可以得出,除1#、新1#、新2#、新4#点位为高风险外,其他点位重金属生态风险均为中低风险。
(3)底泥污染厚度分析
红星湖湖中心及存在溢流污染附近淤积较深,达到0.8~1.0 m;无溢流污染的近岸侧淤积较浅,达到0.3~0.5 m。
(4)底泥静态释放
对采集的红星湖底泥进行沉积物静态释放实验,分别在第12 h、24 h、48 h、72 h采集样品,测试总磷、总氮数据,测算沉积物静态释放速率。
式中:R—底泥释放速率,mg/(m2⋅d);V—柱体中上覆水体积;ρn—第n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ρ0—初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ρj-1—第j-1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ρa—添加水样中的物质含量,mg/L;Vj-1—第j-1次采样体积;A—柱样冲积物-水接触面积,m2;t—释放时间,d。
表3 红星湖底泥静态释放测试数据 (mg/L)
根据计算,总磷释放速率为2.74 mg/(m2·d),总氮释放速率为53.3 mg/(m2·d)。
2.3 底泥评价结论
(1)底泥厚度评价
红星湖底泥淤积深度为0.3~0.8 m,湖中心及存在溢流污染附近淤积较深,达到0.8~1.0 m;无溢流污染的近岸侧淤积较浅,淤积深度0.3~0.5 m。
(2)底泥风险评价
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红星湖底泥中重金属生态风较高。为控制底泥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及重金属溢出问题,需进行清淤疏浚。
(3)底泥污染释放评价
红星湖总磷释放速率为2.74 mg/(m2⋅d),总氮释放速率为53.3 mg/(m2⋅d),内源污染每年向湖体中释放总磷约0.5 t,总氮约9.73 t。
3 清淤疏浚
3.1 工艺选择
底泥清淤是去除底泥中有害物质最快速简便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采取人工、机械的方法移除水体底部污泥,以削减累积在底部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质,改善水体水质。工程上,一般在当底泥中污染物浓度超出本底值3~5倍且潜在危害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下,优选进行清淤异位治理技术。
本工程主要清淤对象为湖泊,清淤量较大,鉴于红星湖现场实际情况,无法进行干挖清淤,结合各个清淤方式的使用条件及优缺点,为保护现状岸坡、人行桥等建筑物,红星湖采取绞吸式清淤+水力冲挖清淤方式。
3.2 清淤设计
(1)清淤深度设计
表4 清淤工程措施比选表
本工程清淤内容主要针对红星湖大湖区、重点污染排口附近及湖区湖汊区域进行清淤。结合底泥淤积现状,本着应清尽清的原则,红星湖清淤深度与底泥检测淤积深度保持一致。
(2)清淤方式设计
根据设计方案,清淤主要包括大湖区清淤、重点污染排口附近清淤、湖汊清淤。红星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无法将水排干进行干挖清淤,因此整个湖区大部分区域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清淤;其余区域为保证现状岸坡、桥墩、闸站等建筑物的稳定性,通过在岸坡、桥墩、闸站等建筑物外5 m范围内设置围堰,在水位较低时抢工,排干后进行水力冲挖作业。其他区域进行环保绞吸作业,实现对整个湖区的清淤。
3.3 淤泥处理
湖区中间区域采用环保绞吸式清淤,靠岸边附近采用水力冲挖清淤,两者清淤产生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至淤泥处理场。淤泥处理场由泥浆沉淀池、均化池、板框压滤机、尾水处理池、固化场临时堆场等设施组成。泥浆在泥浆沉淀池初步泥水分离后,浓缩泥浆通过板框压滤机脱水固化。脱水固化产生的泥饼可在淤泥处理场临时堆放,进行下一步处理,脱水固化产生的尾水经过初步沉淀,下层淤泥进入板框压滤机重新脱水固化,上清夜排至红星湖通过后续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
图2 红星湖清淤深度分区示意图
3.4 余水处理
压滤产生尾水排至尾水处理池,由于压滤后泥浆中大部分泥土颗粒形成泥饼,尾水中泥土颗粒相对较少。尾水于尾水处理池中静置,上清液回排至红星湖,由后续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下层沉淀的淤泥通过泥浆泵输送至均化池进行脱水固化处理。
3.5 淤泥处置
淤泥的综合处置应因地制宜,视其性质而定,一般可作为肥料利用、建筑材料利用、卫生填埋、焚烧等进行处理。
考虑到红星湖北侧高铁南路附近存在大量洼地,后期要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土方回填,红星湖底泥重金属浓度低于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可以用于二类用地的土方回填,建议将处理后的淤泥最大限度用于周边洼地回填。
3.6 效益分析
(1)底泥疏浚对有机污染物和磷的内源输入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3]。清淤切去了富含有机质和大量具有微生物活性的表层底泥,减少其溶氧的消耗,沉积物净化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清淤后红星湖水质呈明显好转趋势。水体透明度增加,水质指标COD、氨氮、总磷等指标明显好转。
(3)通过实施红星湖底泥清淤,可有效削减内源污染负荷,减少底泥内源污染物释放,对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增加湖泊水环境容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4]。
4 结语
工程采用分层取样,对红星湖底泥淤积深度、氮磷污染、重金属超标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水力冲挖和环保绞吸方式,采用板框压滤工艺对底泥进行处理,脱水固化后的淤泥再进行资源化利用。工程效益明显,将大大改善红星湖片区面貌,对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