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擦亮“生态底色” 绘浓“发展成色”
——毕节市推动绿色发展观察

2023-12-16毕节试验区陈泽劲

源流 2023年10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林业

■ 毕节试验区 陈泽劲 朱 欣

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油菜花盛开 张 宇 朱 欣 摄

青山叠翠,碧水泛波,梯田如镜……夏日的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开窗满眼绿。漫步村民姜光富开办的农家乐“光富山庄”,依依垂柳、潺潺流水,煞是惬意。伴随着乡村游、避暑游的热潮,光富山庄的生意越做越火。除了经营餐饮,姜光富还开民宿、养鱼、养鸡、种经果林,年收入超过50万元,成了朝门村的致富带头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带来好风景,更带来好“钱景”。荣获“贵州省森林村寨”的朝门村,森林覆盖率达72.3%,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朝门村“两委”带领群众改善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茶叶、生态稻米和经果林等绿色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点,“生态饭”越吃越香。

“居住在青山绿水间,真的安逸!”姜光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靠着好生态,自己回乡端起了“绿色饭碗”。

磅礴乌蒙,一山一水皆成美丽音符,正奏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进行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毕节市努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诗行,农旅融合、林旅融合产业风生水起,绘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画卷。

擦亮底色 锚定绿色走新路

30多年前的金沙县平坝镇,处处裸露着秃石,站在山头,人们看不到树。

治理荒山,迫在眉睫!1985年,时任平坝镇党委书记的杨明生辞职回家种树,带领27户127名村民成立“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

向荒山与沙土宣战,一年又一年,村民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逐渐提高,4.5万亩“绿颜”一改平坝多年来的“土气”。2008年冬,杨明生种不动了。弥留之际,他叮嘱儿媳妇王群:“带领群众致富,接好高原合作社的班,一代一代传下去!”

石头上种树,石头下开花,薪火相传的植树基因让平坝镇八一社区产业多点开花。如今的八一社区,一改荒山秃石旧貌,处处见绿。近3年来,在八一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群的带领下,该社区种植了茶叶1268亩、脆红李1360亩、蔬菜224亩、高粱960亩,绿色生态产业的接续发展,让当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回望30多年前的毕节,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一度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14.6%,水土流失严重,山秃水枯、林粮争地是当时的窘境。

破解困境,抓住“生态建设”这个治贫治穷的突破口。由此,毕节在被联合国有关专家判断为“不适宜人居”的贫困区域开启了“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伟大改革试验。

毕节各族人民放下斧头、扛起锄头,从砍树人变为栽树护林人、从粮农变身为林农,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坚持绿化不动摇,变荒山为青山,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生态接力赛,破除生态恶化魔咒,勠力同心走出生存怪圈。

定准生态建设“指南针”,把开发扶贫寓于生态建设之中,让生态产业点面开花,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和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等诸多优势,毕节市采取“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五种模式”推进毕节绿化、“五轮驱动”发展林下经济、“五开治石”防控石漠化、“五度法则”防控森林火灾、“五改五推”深化林场改革,念活生态产业真经,锚定绿色走上发展新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丰收。

毕节试验区大力实施中国“3356”、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下硬功夫治山治水,生态产业全面开花,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毕节市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毕节市促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融共生。步入新时代,毕节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定不移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绿色发展新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毕节试验区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毕节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其中,“绿色发展”成为毕节新的“三大主题”之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西市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殷切嘱托,催人奋进。毕节市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擦亮绿色的发展底色,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之中,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厚植成色 下好生态先手棋

青山如黛、绿浪惹眼。踱步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万亩林场如一只张开“绿色翅膀”的大鸟,将青瓦白墙的村庄和翠色欲滴的粮地拱卫,粗壮挺拔的华山松和马尾松,从山头一直绵延到山脚溪谷。

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梦溪湖风光 陈再雄 摄

青山绿水相伴,茂密的树林呵护着美丽的苗家村寨,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新景。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30多年前,海雀村“苦甲天下”,山秃水枯、越垦越穷,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5%。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扶下,海雀人使出“愚公干劲”决战贫困,通过三代人接续种树绿化山头,换来绿色生态,书写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海雀蝶变”。

“当年种下的树木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给群众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收益。”看着爷爷文朝荣当年带领村民种下的一棵棵华山松越发粗壮,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感慨万千。

如今的海雀村,万亩林海苍翠连绵,森林覆盖率达77%。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干部群众持续不断地厚植绿色发展成色,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旅游等产业,吃上“生态饭”。

大地披绿挂翠,山河展露新姿。建设高颜值生态,毕节市一以贯之做好“护绿”“增绿”文章,织牢生态保护的网底。

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储林项目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等项目,毕节市抓好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从2015年起,毕节市连续9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开展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植绿、护绿、爱绿新风尚。

站在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山坡上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然而在72岁的护林员王华文的记忆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荒石遍布,且常有滑坡、泥石流。

27岁的王华文下定决心,在荒芜的山坡上种树,把青春献给大山。从20世纪80年代义务种树到1990年与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山林,从5亩荒山到如今的665亩森林,王华文护山育林45年从未间断。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穿岩社区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昔日的荒坡沙沟渐渐变成青山绿洲,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8.6%提高到2022年的72.4%。王华文带头守护的坡头森林成为大方县最大的一片生态林。穿岩社区满山郁郁葱葱,一改曾经的生态恶劣、生活困苦的面貌。

“每天去巡山已经成了我的习惯,饿了就啃点干粮、累了就在树下歇一歇。”王华文信心满满地说,哪怕80岁,只要身体动得了,他还要种树、巡山。

2019年9月,毕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林长制工作,并以林长制为统领,扎实推进依法治林,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3年多来,毕节市林长制工作在“林”上精准发力、在“长”上履职尽责、在“制”上探索创新,基本构建了“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按行政区域划分林长责任区域,做到“山有头、林有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有专人管理。

目前,毕节市已将全部森林划分给各级林长,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10769名。2022年,全市四级林长开展巡林活动18.8万人次。

如今,毕节市广袤大地绿浪滚滚、一片山清水秀,乌蒙山水间织就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壮锦。

用活亮色 绿色经济促振兴

走进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国储林项目示范点,树木葱茏、翠色欲流。

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七星关区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和碳汇交易建设,拓宽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渠道。2022年5月,该公司获得毕节市发行的第三张碳票,碳票面积20645亩,碳减排量95828.4吨。

“国储林项目可实现项目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改善林分结构,对区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七星关区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春介绍,该公司将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等方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层次、多元化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用好满山绿,林下生“金银”。近年来,七星关区充分“用绿”,合理规划布局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综合利用项目等林下经济,让“生态红利”更好惠及更多群众。

“我家栽了2亩左右,所有的林地都流转给合作社种天麻。在家门口参与种植,一天有100元的工钱,还能照顾家庭。”七星关区阿市乡木拉村村民杨兴国说。

为助力乡村振兴,木拉村盘活林地资源,由毕节稷农农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销售支持,种植商品天麻8000亩,有效带动100余户农户参与,实现林下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七星关区森林覆盖率57.75%,已利用林地71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产值达9.07亿元。天麻、七彩山鸡等林下特产助推群众走出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让生态效益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用活绿色的“亮色”,助力高质量发展。毕节市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林业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山地旅游产业、以生态保护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步伐,毕节市建立健全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毕节市建立林业碳票管理机制,制定印发了全省第一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全省第一个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颁发了全省第一张林业碳票,颁发了全省第一张茶园林业碳票;探索林业碳票金融价值,印发了全省第一个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

2022年12月2日,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达成交易,成交总价为14.41万元。首笔林业碳票的成功交易,标志着毕节市林业碳票真正实现“碳票”变“钞票”、“青山”变“金山”。目前,毕节市颁发的4张林业碳票已实现融资4600万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毕节市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不断丰富林业发展业态,因地制宜推广林菌、林药、林菜、林禽、林蜂等种植养殖模式,发展林下天麻、黄精种植等多种绿色产业,增加林业附加值。截至2022年,毕节市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森林面积达395万亩,实现全产业链产值55亿元,建成10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养殖基地97个。

毕节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打造森林旅游综合体,加快林业和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2012年至2022年,毕节市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了毕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毕节市将用好生态优势,逐绿前行,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让美丽生态撬动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land produces
寻味贵州——毕节
游洞——毕节织金洞
My Best Friend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