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法学本科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策略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法学核心课程建设为例

2023-12-16梁文婷

关键词:环境法法学法治

杜 群,程 玉,梁文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3)

“专业课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育人理念。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法学类专业课程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度挖掘、提炼法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课程思政要素,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专业课程顺利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专业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对本学科、本专业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1]。环境法的公益属性和应用性特征,以及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决定了其具有内在的育人规定性,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由于自身学科劣势,环境法课程思政也面临“机械融入、不成体系”“学科壁垒、欠缺协同”“偏重法学实践技能、忽视生态实践技能”等诸多现实困境。环境法学课程作为法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整体法学课程思政体系、协同发挥德法兼修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总结、提炼新时期全面推进环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策略,对于完善国内高校环境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法学课程专业与思政融合育人的三种资源

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是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2],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相对间接隐性的方式完成全面育人目标。这种融合发展育人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解决“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3]。就环境法课程而言,其课程思政的教学切入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找准环境法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等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资源连接点,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环境法课程建设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三种思政理论资源。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包括环境法在内的各类法学专业课程必须贯彻落实的首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法学课程思政的元素和素材,其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倡导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理念均构成了环境法课程的基本要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融入环境法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价值基础。

其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最新成果。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应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作为价值论与方法论指引。基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来源,环境法课程建设在将生态文明理论作为融入专业知识的连接点时,需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环境法思政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巧妙取材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治事件和法治人物,并深入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三,航空航天特色高校的校本资源。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特定行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对这些资源优势进行梳理、转化,对各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将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5]。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为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始终按照“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方针,在教学中注重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和红色基因。北航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与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应当遵循空天报国、科教兴国、红色基因的主基调,在教学内容设计中,不仅注重实现航空法和环境法的互动,并结合环境法的科学技术特征进一步突出强调科技兴国精神的传承,还坚持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汲取环境法课程思政相关素材。

二、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的二重转型

为了实现“一课双责”“协同育人”目标,铸造有灵魂的环境法课程思政,需以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引领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

(一)“三全融入”的教学设计理念

从总体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环境法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应是零散的融入,而应是系统、全面的融入。北航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总结、提炼出了“三全融入”的新型教学设计理念:

一是全过程融入,是指将思政育人目标贯彻在每节课中,争取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都能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以实现育人目标,尤其重视在课堂教授之外的线上讨论、辅导答疑等环节中渗透思政元素,全过程开展立德树人。

二是全范围融入,是指系统搭建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对应章节知识制作了专门的环境法课程思政案例库,并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完成迭代更新。

三是全方位融入,是指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环境法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还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的全方位融入式新型教学理念。依托“法管交叉”北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环境法课程思政应当被置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注重突出与信息科技、实践实训、课程思政的三元融通[6]。

(二)“三阶导入”教学设计理念

环境法课程学习的首要对象是具体的法律文本,并且这些条文天然蕴含着事关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潜藏着深刻的法理。如果忽视这些价值判断和法理,学生将无法准确把握对环境法律文本以及相应法律实践的理解,思政育人效果也会受限。遵循“文本—法理—实践”三层逻辑,北航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贯彻了“文本解释—法理探寻—实践回归”的“三阶导入”教学设计理念。首先,在文本解释环节,通过导入环境法的立法背景、立法环境、立法沿革和立法体系,让学生建立环境法学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法理探寻环节,通过导入立法背景和环境分析、立法价值和目的探讨、立法未来和趋势展望,以及必要的横向立法比较,阐发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法学专业自身蕴含的对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追求,加深学生对中国生态文明法治改革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其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强化职业自豪感和法治素养;最后,在实践回归环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将环境法律理论应用于司法实践,了解环境法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在必要时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环境法律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

以保护优先原则为例,首先,授课教师需讲授中国环境法体系从协调发展原则转向保护优先原则的历史背景,以及该原则的双重内涵(包括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不可协调的利益冲突、保护公众健康免于重大环境风险);其次,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原则的法理价值以及在环境法体系中的功能;最后,结合“拉闸限电”“人兽冲突”“毁粮种林”等实践案例思考如何正确适用保护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保护优先不是保护至上”的科学环保理念。

三、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的三种教学法

在明确了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之后,还需要探讨运用哪些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案例嵌入法

案例嵌入式教学法,是指将课程思政元素和素材巧妙、有机地融入环境法课程专业知识之中,使思政元素与教学载体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接触”,更不能盲目堆砌、生拉活扯。案例嵌入教学法能够有效结合案例的鲜活性,实现生动阐释法学理论内容,形象化传导思政元素的效果。

在北航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团队结合具体章节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遵循“三阶导入”教学设计理念,设计了包括27个案例的环境法课程思政案例库。例如:在第一章“环境法概述”中,设计了“党史中的环境法治故事”;在第三章“环境法律关系”中,设计了“公民环境权与国家人权保障”案例;在第四章“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中,针对环境规划制度、环评制度、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分别设计了“项目用地是否符合生态环境规划的判定”“环评报告书审查的法律要点”“中国民用航空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挑战与对策”“突发环境事故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等案例;在第五章“环境损害法律责任”中,设计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环境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案例;在第七章“污染防治法”中,设计了“人民健康的最严格生态法治保障”案例。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这些课程思政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和中国制度创新的理解与认同。

(二)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对课程进行系统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阶段性要求,师生围绕某个取自于真实项目背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及专业探讨价值的项目实况,利用当前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专题教学法非常适合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专题教学法有助于打破环境法课程存在的学科壁垒,通过确定一个相对聚焦的中心,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知识。北航环境法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吸收校内外环境资源管理领域师资,实现跨界融合。另一方面,专题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识别问题、围绕疑难问题自主搭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北航环境法课程思政建设立足“时代命题”和“校本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理论”专题和“中国绿色航空航天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专题。为了“更接地气”,北航环境法课程还专门设置了“环境法视野中的乡村振兴”专题,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具有的环境法现象性特征,剖析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法治问题[7]。

(三)实训教学法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理论教学,还要持续延伸至实践培训、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把“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模拟实训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价值观念的冲击,真实感受案件背后的司法正义、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航环境法课程引入了模拟环境法庭、模拟环评审批和模拟国际气候谈判等多元化的模拟实训方法。

其次,实战实训教学法为学生检验、进一步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桥梁。对此,北航环境法课程依托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和社会课堂,探索建立了学校与律师事务所、企业等携手以及院院(法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双向合作的“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类型元素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8]。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广泛采取调查研究式教学方法,在讲授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家公园制度、环评制度等章节内容时,鼓励学生结合学科竞赛开展调研,进行普法宣传,推动环境法律政策的普及和落实,实现“学习—实践—研究”的反复循环。

最后,在关注法学实践技能提升的同时,北航环境法课程建设还同时兼顾生态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对生态环境价值观的引领,通过“法治人物进校园”“绿园论坛”“地球日公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切入公民生态环境义务观教育,无声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猜你喜欢

环境法法学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环境法伦理基础的审视与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基于环境法对消除代际外部性问题的思考